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芦雪广即景联句一

(2009-05-23 10:55:52)
标签:

红楼梦

诗词

分类: 采珍集露

      芦雪广即景联句详解

        作者 君子九思(抚琴居)


    芦雪广之“广”,音掩,与“廣”不同义,是两个字。“广”,甲骨文和金文的写法象屋墙屋顶,其含义是依山崖建造的房屋。现在“广”的是“廣”的简化字。《说文解字》释义:“因广爲屋,象對剌高屋之形。”这里说明了“广”的形制:将一座高屋从中间剖分切割,即形成不对称的“单坡屋”。当今的许多山区,仍然有这种依山崖单坡屋的遗存和建造习惯。


    但“芦雪广”一处,各版本文字有着较大的差异。现将主要版本异文胪列如下:

己卯本:正文四十九回、五十回原缺;第十七回脂批一处作“芦雪厂”,一处为“芦雪广”点改为“厂”(音安,同庵)。
庚辰本:正文四十九回七处、五十回一处,皆作“芦雪广”;第十七回两处脂批亦作“芦雪广”。
戚序本:正文作“芦雪庵”,第十七回两处脂批作“芦雪广”。
列藏本:四十九回、五十回皆作“芦雪庐”。
蒙府本:正文作“芦雪庵”,第十七回两处脂批作“芦雪广”。
甲辰本:四十九回共七处,皆作“芦雪庭”,五十回一处又作“芦雪亭”。
程甲本:完全同甲辰本。



    以上版本文字除列本、甲辰、程甲三种外,其余皆有“广”字的痕迹,而庚辰本全作“广”字。在庚辰本中“广”、“廣”、“庵”、“庭”都出现过,而且都分的很清楚,且“广”字本身较生僻,所以,在传抄过程中由它字讹误为“广”字的可能性不大。因此,“芦雪广”应是作者原文,而“庭”、“亭”、“庐”、“庵”、“厂”等字,当出于后人的校改。其改动的可能原因大致有二:一是由于“广”字本身的生僻而产生的妄改;二是看到小说所述建筑形制与“广”本身的差异,进而实施的正误行为。下面仅就第二种原因作一点解释:

    《红楼梦》四十九回写道:“原来这芦雪广盖在傍山临水河滩之上,一带几间,茅檐土壁,槿篱竹牖,推窗便可垂钓,四面都是芦苇掩覆,一条去径逶迤,穿芦度苇过去,便是藕香榭的竹桥了。”众所周知,这种“单坡屋”,因借山崖为后墙,通常只能有三个开阔的视面,这就与“四面都是芦苇掩覆”发生了冲突,后人察觉到这一疵点并进行了校改。但“后人”忽略了一点,这就是大观园并不是自然的山川形胜,而是一座人工造就的花园。那么,在临水河滩上用几块山石叠成规模不大的山崖,进而搭建成单坡屋的“广”,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由于山崖规模不大,并不会影响到总体视觉,所以才会有“四面都是芦苇掩覆”,才会打破通常意义的“广”的三个视面。


     另外,“厂”、“广”两字可通,又据清人桂馥《说文义证》,“广”同“庵”,音安。因此,部分版本作“芦雪庵”并非没有道理。但大观园中既有“栊翠庵”,用“庵”命名另一座建筑的可能性便很小。在此,第十七回的一条脂批也起到了旁证的作用:“伏下栊翠庵、芦雪广、凸碧山庄、凹晶溪馆、暖香坞等诸处,于后文一段一段补之,方得云龙作雨之势。”五处建筑并举,名称当也不会重复。就此看来,大观园内建筑的命名,自是本着新、奇、雅的原则。


  

 

  赋诗时人各一句或几句,押共同的韵,合而成篇叫联句。最早的联句相传是汉武帝及诸臣合作的《柏梁诗》,《文心雕龙·明诗》说:回文所兴,则道原为始;联句共韵,则柏梁余制。”在这里,刘勰认为《柏梁诗》是联句诗的肇始。正因为此,联句也称为“柏梁体”。例如:梁武帝萧衍有《清暑殿效柏梁体》一首,就是与群臣各作七言一句而成诗。


    联句诗产生之后,自晋而始便代有存留,如:晋贾充对话体的《与李夫人联句》,南朝宋孝武帝《华林都亭曲水联句效柏梁体》,齐诗人谢朓集中有多篇联句诗,梁元帝萧绎有《宴清言殿作柏梁体》。唐朝是诗的时代,联句诗自然也更加繁盛起来,《全唐诗》有七卷(卷788794)专门收录联句诗。上自天子、下至群臣,参与创作者众。著名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韩愈、孟郊等,均有多篇传世联句。宋代之后,随着诗社的兴盛,诗人间的交往增加,联句之风则更未稍歇,但就其成就而言,则难复盛唐规模。


    联句的形式多样:人各一句、二句、四句都有,诗句则有一言至九言不等。特例如严维等人的《一字至九字诗联句》:

东,西,--鲍防
步月,寻溪。--严维
鸟已宿,猿又啼。--郑概
狂流碍石,迸笋穿溪。--成用
望望人烟远,行行萝径迷。--陈元初
探题只应尽墨,持赠更欲封泥。--陈元初
松下流时何岁月,云中幽处屡攀跻。--张叔政
乘兴不知山路远近,缘情莫问日过高低。--贾弇
静听林下潺潺足湍濑,厌问城中喧喧多鼓鼙。 --周颂



    《红楼梦》中联句形式,大抵是一人出上联,另一人在对下联之后继续出下一上联,这样周而复始形成整首联句诗。如这首《芦雪广联句》,凤姐吟出第一句:“一夜北风紧”;李纨先对“开门雪尚飘”,然后继续吟出下一个上联“入泥怜洁白”;此后一人也同样的先对后出,最后一人对一句收结全诗。这种形式称作跨句联法,始自韩愈、孟郊的《城南联句》:

竹影金琐碎,--孟郊
泉音玉淙琤。琉璃剪木叶,--韩愈
翡翠开园英。流滑随仄步,--孟郊
搜寻得深行。遥岑出寸碧,--韩愈

……
……

    宋之后的联句作者很多,通常都是用跨句联法作五、七言律诗,每人作一联或两联的联句方法不用了。

  芦雪广联句的规则是:“即景联句,五言排律一首,限‘二萧’韵”;创作次序是“拈阄为序”。这种联句的要求首先是才思敏捷,所以李纨说:“我不大会作诗,我只起三句罢。”联句也极考验对句功夫,对仗精切、辞敌意匹都是不可少的。再就是还要全面关照主题,风格要兼容、意境要浑一。同时,联句也有游戏的一面,可逞才、可调侃,并不一律正襟危坐。

 

 

    这次芦雪广联句,由捷钝、诗才、性格、身份等因素,决定了各人出句的多寡,清人大某山民姚燮给出了较详细的统计数据:“五言长排一首,共计三十五韵、七十句。凤姐一句、李纨二句、香菱二句、探春四句、李绮三句、李纹三句、岫烟四句、湘云十八句、宝琴十三句、宝玉四句、黛玉十一句、宝钗五句,共是十二人。

 

 

一夜北风紧,(凤姐)开门雪尚飘。
入泥怜洁白,(李纨)匝地惜琼瑶。

有意荣枯草,(香菱)无心饰萎苕。
价高村酿熟,(探春)年稔府粱饶。
葭动灰飞管,(李绮)阳回斗转杓。(李纹)

    凤姐基本上是不识字的,但作者却安排她先吟一句而总领全诗,其命意何在?除了增加情节跌宕的作用之外,尤其不能不说的是小说作者的诗歌观以及文化观。诗起源于民间歌谣,而至少在齐梁律诗出现之前,民歌民谣仍然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随着诗格律的逐渐严格以及文字的进一步雅化,诗坛便被文人诗垄断了;与此同时,民歌民谣也渐渐的被逐出诗坛。这时候诗的政治、宗教、伦理功能得到了空前的强化,尽管它仍然可以继续吟咏性情,但无疑却立起了高高的门槛。此种情形之下,多数的文人便数典忘祖,以文人的高雅来鄙薄民间歌谣的粗俗,尽管他们其中的大多数并不是真正的诗人。与是相反,《红楼梦》本身就有诸如《好了歌》之类仿作的民谣,在此将凤姐这位“民间诗人”推于首位,也有不忘诗歌本源的意旨在内。另一方面,联句吟诗本是极高雅的活动,本当远离俚俗,而曹雪芹只借凤姐一句诗,便搭起了雅俗之间的桥梁。由此,二者的对立转为统一:高雅不再生硬、平俗不再粗鄙。曹雪芹也在不经意间展露了他的返璞归真的艺术境界。

    凤姐起句是“一夜北风紧”,小说借众人之口给予了恰当的评价:“这句虽粗,不见底下的,这正是会作诗的起法。不但好,而且留了多少地步与后人。”李纨的对句是“开门雪尚飘”,亦自朴实无华。

    接下来李纨的出句是“入泥怜洁白”。李纨素乏诗才,所以只有这两句。“入泥怜洁白”一句,似在表明自身在纷杂环境中守节的冰雪之操。香菱初学写诗,所以也只有两句。其对句是“匝地惜琼瑶”:“匝地”是遍地、满地,“琼瑶”是美玉,喻雪。雪花落地令人怜爱——是惜雪也是自惜。出身士族之良材美质而沦落致斯,令人唏嘘慨叹。

    香菱出句“有意荣枯草”:“荣枯草”即“使枯草荣”,冬日枯草经雪水灌溉,来春则更加繁茂。这一句颂赞时雪有情、沃盥衰草,但其意识深处恐怕还是以枯草自比,并感念大观园诸芳的友谊与教诲;只是造化弄人,生命的下一个春天并不属于香菱。探春的对句是“无心饰萎苕”:“苕”音条,芦花,芦苇夏秋开花,其花至冬则飘散萎落。这一句说雪花虽然漫不经心,而自能施惠于芦苇一类的生命。此句也是“即正景”之作,因为芦雪广“四面都是芦苇掩覆”。

    探春的出句是“价高村酿熟”,即“村酿熟而价高”。句中暗点大雪:村酒酿成适逢雪天而酒价大涨。这一句用唐人郑谷诗句“雪满长安酒价高。”(《辇下冬暮咏怀》)接下来对句的是李绮。李纹、李绮是李纨的娘家堂妹,是其寡婶的女儿。小说对两个人物着墨极少,大约的命意有两种:一是在贾家最后的繁华之上“烈火烹油”,二是为大观园诗社“鲜花着锦”。李绮的对句是“年稔府粱饶”:“稔”音忍,庄稼成熟;“年稔”就是年成好;“府粱”指官仓之米。这一句是隐说冬日大雪则来年丰收。冬雪有改善土壤墒情,冻死害虫等好处,所以农谚有“瑞雪兆丰年”之说,《齐民要术》引《氾胜之书》说:“雪汁者,五谷之精也。”

    李绮出句“葭动灰飞管”,其姊李纹对“阳回斗转杓”。“葭”是芦苇,此处代指葭莩,葭莩是芦苇内的薄膜。古代候验节气的器具叫灰管,将芦苇中薄膜制成灰,放在十二种乐律的玉管内。这是因为古代音律与一年中的月分恰好都是十二个,于是人们便把十二律和十二月联系起来,它们的对应关系见于《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律中太簇;仲春之月,律中夹锺;季春之月,律中姑洗……将灰管置于密闭的室内木案上,到某一节气,相应律管内的灰就会自行飞出。《后汉书·律历志》载:“候气之法,为室三重,户闭,涂衅必周,密布缇缦。室中以木为案,每律各一,内庳外高,从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内端,案历而候之。气至者灰动。其为气所动者其灰散,人及风所动者其灰聚。殿中候,用玉律十二。”“葭动灰飞管”即“管内的葭灰飞动”,其大意为:与冬季相应的律管之灰已飞散。李绮是以人工器具证验节气的到来,而李纹则以天象变化表明冬至来临。“斗”是北斗七星,即大熊星座,形如水杓,其方位随时改变。杓柄所指方向四季各异,《鹖冠子》说“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北斗杓柄在冬至晚间指向正北方,古人认为冬至日阴极阳生,“阳回”即阳气复生。事实上,李纹、李绮这一联同出自杜甫《小至》诗:“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