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班数学《电话号码》活动反思

(2009-05-18 20:50:22)
标签:

教育

分类: 我的涂鸦

 

  《电话号码》是一节大班的数学活动,我用“电话号码”这一线索串联起整个活动。对于本次活动我拟定了以下三个目标:1、能观察组合图形,依据图形的特点进行10以内的加减。2、尝试进行数字组合,对数字世界感兴趣。3、能积极动脑,树立自己解决困难的信心,体验成功的快乐。为了能达到以上目标,我设计了:谈话导入;数图形、破解密码;创编号码;和结束四个环节。通过本次活动,我认识到了自己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

 

1、突发情况的处理

在“谈话导入”环节中,我提问孩子们自己家里的电话号码并记录。当我提问道最后一个孩子时,她只说出了7为号码,并理直气壮的告诉我:“我家的电话号码就是这几个数字,没有了。”接着就是后排的听课老师呵呵的轻笑声。这个回答是我怎么也不会想到的,一时语塞不知怎样处理这样的情况,几秒的冷场之后,我硬邦邦的说了一句:“你坐下,我请别的小朋友说说看。”其实小颖并没有认为自己是错的,在她的印象中这缺一位数的电话号码是正确的,我这样的处理只会增加她的不解与疑惑。如果在此之前我能够丰富他们的有关知识,每个孩子都能这正确的知道自己家的电话号码,或是了解电话号码是由8个数字组成的,就不会出现类似这样的情况了。亦或是在她没有说出正确答案的时候,我轻轻的鼓励一句:“我们来请别人来说说看,仔细看看他跟你说的有什么不同!”也会让小颖发现自己原来少记了一位数字。

这种活动进行时突发的情况处理,我还需要更多的机会实践和学习他人的经验,从而使自己更快的成长。

 

2、操作卡的设计

数学活动少不了幼儿的自行操作,而教师操作卡的设计就显得至关重要。在本次活动中,我所设计的操作卡出现了两个维度的交叉。我将不同颜色的图形组合与数字的加减相结合,让幼儿在点清图形的数量之后进行加减法的运算。可是因为考虑的不够全面,出现了自相矛盾的地方,使幼儿用操作卡进行操作时模棱两可,不知道填写哪个答案。老师是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去设计操作卡而没能做到站在幼儿的角度去发现,在以后的活动过程仍中教具和操作卡的设计一定要一幼儿的发展水平为标准,不可以想当然。另外,对于操作的结果应当给与及时的评价,在本次活动中,对于操作错误的两组我只是给与了结果:“你们错了。”,至于“为什么会错?”,因为时间的原因,我临时决定省去发现错误,共同纠错的环节。其实在科学活动中,发现错误比按部就班的操作更有意义,因为只有错误才会使幼儿产生去解决问题的兴趣和动力,而这恰恰就是科学活动的目的与精神之所在。匆匆忙忙的赶向下一个环节,致使面面都到了,却又都是“蜻蜓点水”,幼儿只是走了过场,见了形式,仅此而已。

 

3、情境的设计

数学课本就是严肃甚至是枯燥的,为了使本次活动能调动起孩子们的兴致,调节课堂的活跃气氛,在验证密码破解正误的时候,我设计了“打电话”的环节。即密码破解正确则有通话音,能打得通电话,反之怎不能。本以为这样的一个游戏环节会使孩子们很兴奋,但结果并非如此。大班孩子的形象思维已经不是占绝对主导的位子了,他们的抽象思维已经开始发展,所以他们知道这是老师故意设计的,那个说话的人是假的,并且会让自己假模假样的配合老师,完成“表演”。对于大班孩子的积极性调动与气氛活跃,主要是在思维而非活动形式,这样反而没能够抓住孩子的注意力,使其毫无意义的耍了一下。

 

4、自身的理解

   最后一个环节“自由创编电话号码”,主要是为了能达到第二个目标,对此环节的实施情况我的设想应该是开放的自由的。所以,只要幼儿自己写出了数字,并且能说出自己的所想,教师便予以肯定。但是这样的设想却忽略了数学中的严谨性。所谓规律必须要有轮回或是渐变,任由幼儿自圆其说是不能称之为“规律”的。尊重幼儿的自主性并非盲目的放手,尊重科学、严谨求证才是科学这一学科的本质与特点。

 

   以上是我本次活动的反思,有许多地方不足,值得我在以后的活动中改正与避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