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励志皇帝和银匠老婆的爱情故事

(2016-03-21 00:04:38)
标签:

宋真宗

劝学诗

刘娥

垂帘听政

历史

分类: 历史那些事

http://s4/bmiddle/001oh3T9zy70gQJ7auva3&690

http://s15/bmiddle/001oh3T9zy70gQKKNwq8e&690

http://s14/bmiddle/001oh3T9zy70gQMJfgV6d&690

http://s13/bmiddle/001oh3T9zy70gQN6EB6fc&690

http://s2/bmiddle/001oh3T9zy70gQNdNhT41&690

http://s3/bmiddle/001oh3T9zy70gQNx4SSe2&690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这是北宋第三位皇帝宋真宗写的一首诗,这首《劝学诗》长期流传,影响很大,可以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特别是激励了无数读书人。这首诗号召人们走读书求功名富贵之路。在古代,读书做官,以文化素养作为择士的唯一标准,有一定积极意义。

读好了书就可以获得功名富贵,前提是公平竞争,必须杜绝一切关系后门。为此宋真宗对考试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宋真宗摒弃了数百年“兼采时望”的传统,以考卷成绩作为录取的唯一依据。景德二年(1005)真宗采纳礼部的意见,“令举人亲自投纳”,革除了官吏推荐的陋习。真宗提出了“材能是选,眷惟较艺”的准则,以卷面成绩作为取士的唯一标准,“一切考诸试篇”。这一改革排除了考试成绩以外的一切因素,举子处于较平等的竞争地位上。

宋真宗还建立了以封弥誊录复考为中心的严密考试制度“封弥法”,设置了封弥机构封印院,并设员监守封印院门。还有誊录法,以专人誊抄举子试卷,以防考官辨认字迹或标记而作弊,誊录后将原卷标以字号封存,在誊录卷上直接评定成绩。誊录法推行于省试,设置了誊录院。还有复考制度,即对试卷进行多次评阅定成绩。景德二年殿试试行誊录时,先评阅原试卷成绩,然后再评阅誊录卷成绩,最后在两个成绩中决定出举子的成绩。后来又设立了复考机构复考所,卷子经过三次考校后,等级“如复不同,即以相附近者为定”。《绳水燕谈录·贡举》中说:“进士朝之举,本朝尤盛,而沿革不一……弥封、誊录、复考、编排,皆始于景德祥符之间。”

经过宋初三朝改革,基本确立并实现了唯文是取的科举原则,择士最终从崇拜门第权势转到了读书或学识上,“孤寒难进”的局面己有了根本的改观,一个真正读书做官的历史时代到来了。

宋真宗赵恒是宋太宗赵光义之第三子,他的皇帝可以说是捡来的,他的大哥因为叔叔赵廷美案而精神失常,二哥无缘无故猝死,于是挨到了他。

宋真宗朝有很多事值得关注,比如澶渊之盟,比如天书降临、泰山封禅、编写《册府元龟》等。“天书”事件是宋真宗和大臣王钦若策划的。景德元年,宋朝与契丹议和,签订澶渊之盟,宋真宗感到有点耻辱,于是与大臣王钦若合谋,伪称“天书”降世,表示“君权神授”,“镇服四方,夸示戎狄”。景德四年十一月,真宗自言梦见神人告诉他要降“天书”《大中祥符》三篇。次年正月三日,在汴京左承天门奉迎“天书”。二丈许的黄帛上写着:“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居其器,守其正。世七百,九九定。”所缄“天书”为黄字三幅,“始言帝能以至孝至道绍世,次论以清净简俭,终述世柞延永之意”,于是改年号为大中祥符元年。当年六月,“天书”再降于泰山,于是真宗十月东上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大中祥符四年二月又西幸汾阴亲祀后土。在京师与各州大修宫观。当时奉为皇家庆典,“一国君臣,如病狂然”,士大夫争相奏祥瑞,献赞颂,如钱惟演献《祥符颂》,晏殊献《河清颂》。“天书”事件直到真宗病逝才结束,所有“天书”统统殉葬。

《册府元龟》是宋朝四大部书中规模最大的一部,全书1000, 900多万字,自上古至五代,按历史事件和人物分门别类排列。《册府元龟》的编纂是宋真宗赵恒直接指示策划的。真宗在《册府元龟·序》中所说:“太宗皇帝始则编小说而成《广记》,纂百氏而著《御览》,集章句而制《文苑》 ……洪猷丕显,能事毕陈。朕道遵先志,肇振斯文。”景德二年(1005)九月丁卯,命资政殿学士王钦若、知制诰杨亿等修书,“凡九年,至大中祥符六年成一千卷上之,总三十一部,部有总序,一千一百四门,门有小类外,《目录》、《音义》各十卷。上览久之,赐名《册府元龟》。”

但最令人感兴趣的还是宋真宗的情感生活。

宋真宗赵恒先后娶过三房正室,第一个潘氏,是忠武节度使潘美的女儿,娶潘氏时,他还是韩王。潘氏二十二岁就死了。第二个郭氏,是宣徽南院使郭守文的女儿,娶她是赵恒还是襄王。赵恒继位当皇帝后,郭氏做了皇后,只活了三十二岁。第三个皇后刘娥是赵恒自己找的,可以说是自由恋爱,婚姻自主。

据记载,刘娥的父亲刘通是一名武将,曾任虎捷都指挥使,随宋太祖南征。公元979年灭北汉后,在回朝途中病死,他的妻子也不幸病故。刘娥成了孤儿,由外祖家抚养,几年后外公外婆及舅父舅母相继谢世。刘娥在外祖父家学会了击鼗。刘娥十三四岁就嫁给了一个名叫龚美的银匠。龚美不久带着刘娥离开了四川,来到京城谋生,开了一个很小的银作坊。龚美做银饰,十五岁的刘娥看守店面,她长得漂亮,又会击鼗,引来很多人观看,其中许多是纨绔子弟。

当时还是襄王的赵恒(当时名叫赵元侃)听说后很好奇,也去看,一见就爱上了刘娥,派人用轿子把刘娥接进府内。一种说法是,龚美与襄王亲信张耆交上了朋友,十六岁的赵元侃当时尚未被册为太子,他听说蜀女才貌双全,便让随从去去给自己物色一个,龚美听说了,改称是刘娥的表哥,通过张耆,让刘娥进了襄王府。刘氏天生丽质,聪明伶俐,与赵恒年貌相当,得赵恒宠爱。

赵恒的乳母秦国夫人认为刘氏出身寒微,劝赵恒不要亲近刘氏,赵恒不听,乳母就报告了宋太宗,宋太宗大怒,命赵恒将刘娥赶出京城,接着为十七岁的赵恒(当时被封为韩王)选了忠武军节度潘美的第八个女儿为妃,当时潘氏十六岁,被封为莒国夫人。赵恒没有把刘娥赶出京城,他舍不得刘娥,将刘娥安置到亲信张耆家中暂住,不时私会,这样偷偷摸摸过了十五年。其间王妃潘氏在婚后六年死去,年仅二十二岁,无子。潘氏死后两年,宋太宗又为赵恒选了宣徽南院使郭守文的次女为妃,十七岁的郭氏被封为鲁国夫人,不久又晋封秦国夫人。刘氏长年幽居,博览群书,才华出众。刘氏举目无亲,便向赵恒提出,让表哥改姓为刘美,做自己的兄长,继承刘家香火。

公元997年,五十九岁的宋太宗赵光义病逝,遗诏传位于太子的赵恒。赵恒即位后立郭氏为皇后,六月追封潘氏为庄怀皇后。赵恒想到了刘娥,很快把刘娥接入宫里。景德元年正月封刘氏为四品美人,位仅在郭皇后之下,王府姬妾杨氏只封为五品才人。当时刘娥已三十六岁,可美貌犹存,性格温柔,又聪慧有才,得真宗专宠,不久封为修仪。郭皇后生了三个儿子,都没有存活,只有赵祐活到九岁,也不幸夭折,半月后,另一名两月大的皇子也夭折了。郭皇后伤心过度,身子垮了下来,景德四年病逝。宋真宗的五名皇子没有一个活过十岁,当时宋真宗年近四旬,以防万一,将宗室之子养在皇宫内。

郭皇后死后,宋真宗想立刘娥为后,受到群臣的反对,因为刘娥出身低微又无子嗣,大臣们要求册立十四岁的才人沈氏为皇后,沈才人入宫很晚,但出身高贵,是宰相沈伦的孙女。宋真宗不悦,索性不谈立后之事。刘氏虽受宠,但一直没怀孕,这也是封后的一大障碍。她让侍女李氏给宋真宗侍寝,没想到李氏竟怀了孕,宋真宗和刘娥大喜,两人想出了移花接木的法子。大中祥符三年四月十四日,李氏生下一子赵受益(即赵祯),一出生就被抱到刘娥那里,说是刘娥所生。早在孩子出生前三个月,宋真宗就宣布刘氏怀孕,册封刘氏为修仪。刘氏有了子嗣,就有理由册立她为皇后了。大中祥符五年(1012 年)十一月,真宗晋封刘修仪为德妃,并给百官加官进爵。十二月丁亥,四十四岁的刘氏终于成为大宋王朝的皇后。

刘娥做了皇后以后,不像其他妃嫔那样只知争宠,她很聪慧,有才华,知政事,能帮助真宗批阅奏章,宋真宗外出巡幸,也常常带着刘氏。天禧四年二月(1020 年),真宗患病,呈到皇帝那里的奏章由刘氏处理。《宋史·后妃上》记载:“后性警悟,晓史书,闻朝廷事,能记其本未。真宗退朝,阅天下封奏,多至中夜,后皆预闻。宫闱事有问,辄传引故实以对。天禧四年,帝久疾居宫中,事多决于后。”后来,真宗病重,下诏:“此后由皇太子赵桢在资善堂听政,皇后贤明,从旁辅助。”朝中反对皇后掌政的人不少,以寇准和李迪为首。刘氏也注意发展自己的势力,她同意钱惟演的妹妹嫁给前夫刘美为妻,丁谓的儿子娶了钱惟演的女儿。

1022年,五十四岁的宋真帝病逝于延庆殿,遗诏令十二岁的太子赵祯即位,尊皇后刘氏为皇太后,杨淑妃为皇太妃,军国重事,由皇太后处理。刘氏为了巩固后位,培植丁谓,宋真宗继位后,丁谓以为刘太后是女子,没有见识,没把她放在眼里,想独揽大权,刘太后查知丁谓的举动,决心除掉他。先将与丁谓勾结的宦官雷允恭杀掉,接着罢了丁谓的相位,将他贬谪,然后开始和仁宗赵祯一起听政决事,正式垂帘听政,史载:“帝与太后五日一御承明殿,帝位左,太后位右,垂帘决事。”刘娥从此垂帘听政达十一年之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