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如吃茶去

(2014-05-21 18:36:19)
标签:

人生境界

休闲

感悟

文化

不如吃茶去

不如吃茶去

不如吃茶去

不如吃茶去

不如吃茶去

不如吃茶去

不如吃茶去

不如吃茶去

下午和几个朋友相约见面聊天。到底是去酒馆还是茶馆,几个人意见不一。我的建议是去茶馆,茶馆比较清静,又没有时间限制,可以一直侃到半夜十二点。最后还是用投硬币猜正反面的方式,决定了去茶馆。因为有了酒馆、茶馆之争,所以几个朋友让我先说说酒和茶,然后再论时事谈风月。
    酒和茶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境界。酒的起源很早,几与文明同步,但最初的酒主要为帝王贵族阶层所享有,用于礼仪,是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到魏晋之前,酒与日常生活无关,与享乐狂欢无关。酒进入日常生活,是在魏晋时。魏晋时社会动荡,礼崩乐坏,传统伦理受到怀疑,个体意识觉醒,个体生存体验、独立人格精神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酒的精神随之发生裂变,礼乐精神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狂欢精神。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名士们纵酒狂欢,既是以此表达对虚伪的儒教伦理的叛逆,对真率自然的道家人生境界的追求,又是以此沉迷,自我麻醉,疏离政治,逃避灾祸。更重要的是,酒具有兴奋刺激作用,饮用适量,可产生欲仙欲死、无以名状的快感。所以那个时代的文人几乎人人嗜酒如命,一饮即醉,一醉数日,如阮籍一醉累月,刘伶一醉三秋,真的是但愿长醉不愿醒。对魏晋人来说,饮酒不是单纯的饮酒,饮酒是生命的狂欢,代表一种傲世而立的境界,代表着风清骨峻的人格,所以酒成为魏晋风度的一大标识。唐代文人喜欢饮酒,更多的是因为追慕魏晋风流,模仿魏晋名士,但本质上实已发生了变化。盛唐文人表面上继承了魏晋名士的叛逆傲俗精神,如李白傲视天子王公,但由于对功名富贵的热望,所谓的叛逆孤傲只是一种姿态,如同隐居终南山被当作入仕之捷径。所以盛唐的饮酒诗中所表达的,更多的是生活的激情,是积极事功的理想意气,是一种求取功名富贵而不得的焦躁,与陶渊明的寄酒为迹、藉酒明志有所不同。无论如何,盛唐是酒的鼎盛时期,有人认为盛象气象就是一种酒神精神,典型的代表就是号称酒仙的李白。进入中唐,青春朝气不复存在,如人到中年,变得世俗,变得沉静,变得颓唐。文人从理想浪漫坠入平凡现实,酒神精神随之枯涸,酒的热辣与张力不复存在。中唐诗人还饮酒,但不再有“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情,而是小饮,是微醉,追求一种半酣境界。白居易是个典型,他自号“醉尹”,写的饮酒诗数量不下于李白,但他饮酒、写酒已无魏晋名士的投入,亦无盛唐时的狂热。白居易饮酒是浅量微醉,一醉辄止,而且好以茶醒酒。白居易饮酒不再追求沉迷狂欢,而是为了适意养生。也就是在中唐时期,伴随着酒神精神衰退的是茶文化的兴起。
    古时称“茶”为“荼”。唐代开元年间编《开元文字音义》,唐玄宗作序,书中改“荼”为“茶”。当代书法名家启功有诗云:“今古形殊义不差,古称荼苦近称茶。赵州法语吃茶去,三字千金百世夸。”或以为饮茶起于上古时代。《神农本草经》中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春秋战国时代,四川、云南等地开始有茶树种植,秦汉之后,江南各地多种植茶树。但直到汉代,史乘笔记中只有关于饮茶的零星记载。饮茶成为一种风尚是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唐。唐德宗时榷茶税,出现了茶商,兴起了茶馆。陆羽著《茶经》,标志着茶文化形成。在中唐时期,文人们经常举行茶会,大量写作咏茶诗。“春风小楹三升酒,寒食深炉一碗茶”,中唐后人也喝酒,也饮茶,常常是酒后饮茶,以茶解酒。饮茶成为生活中必不可缺的重要内容,读书时饮茶,吟诗时饮茶,睡醒了先饮一碗茶,饭后要饮茶,酒渴要饮茶,待客必须有茶,生病了也要喝茶。酒醉即害身,不醉又不畅意;茶则既能适意,又能养生。酒茶调和,反映了中唐文人在功业追求和人生适意之间的调和。宋代以后,文人更多地由酒转向了茶。宋代文人多不能饮酒,欧阳修自称“少饮辄醉”;苏轼自称天下最不能饮酒之人;黄庭坚称中年后直接不饮酒;王安石宴饮不喝酒;范成大自称“性不能酒”。另一方面,宋代文人饮茶成风,嗜茶成癖。欧阳修说:“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唯饮茶。”苏轼自言有“茶癖”,黄庭坚被称为“茶客”,陆游更以“茶神”自期。宋代文人认为喝酒不如饮茶,饮茶可消尘虑:“只此消尘虑,何须作酒仙。”茶代表了一种出世的生活哲学,体现了迥异于酒的另一种精神境界。饮茶可使身心平静安宁,可冷静清醒地面对人生忧患。酒代表的是青春期的狂躁,茶显示的是中年的深邃圆融。由酒到茶的转变,象征着人生终极价值追求的转变。
    值得注意的是,饮茶成为一种生活风气,与佛教很大关系。佛教戒酒,主要是因为酒与欲望相连,妨碍修道。中国有“酒是色媒人”的俗谚。酒酣耳热之际,女人见到男人都当是潘安,男人见到女人就认为是玉环飞燕,如果再有金钱作为触媒,更是一发不可收。与酒相对的是茶。茶有“三德”,一是提神,二是助消化利养生,三是清心寡欲。寺庙饮茶之风始于晋代。东晋僧人单道开在昭德寺修行,打坐参禅,不畏寒暑,常昼夜不眠,饮茶苏以解乏。寺庙中修行,过午不食,但可饮茶,以茶提神。到后来饮茶成为寺庙生活的重要内容,“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烟茶晕满袈裟”,饭后三碗茶成为“和尚家风”。寺庙中设茶鼓,有茶头司煮茶,山门前有施茶僧,为香客游人施茶水。寺院的茶有种种名目,如奠茶、戒腊茶、普茶、化茶、打茶、行茶等等。一些寺院还举办斗茶活动,把幼嫩的优质芽茶碾成粉末,用沸水冲泡的点茶法,就源自寺庙。香客转相仿效,饮茶遂成风俗。
    饮茶有养生之效,古代医书中说,茶可驱毒灭病、轻身换骨、明目益思、益寿延年。据《南部新书》记载,唐宣宗时一僧年一百二十岁,宣帝问他养生诀窍,他说:“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本好茶,至处惟茶是求,或出亦日遇百余碗,如常日亦不下四、五十碗。”古代的高僧寿命都很长,很大程度上与饮茶有关。茶性清淡,可涤烦致和,可陶冶性情。白居易在《何处堪避暑》诗中说:“游罢睡一觉,觉来茶一瓯。从心到百骸,无一不自由。虽被世间笑,终无身外忧。”陆羽的好友诗僧皎然在《饮茶歌》中说:“一饮涤昏寐,清思朗爽满天地;二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现代佛学名家赵朴初有诗云:“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七碗”之典出自唐代卢仝的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吃茶去”之典则出自赵州从谂禅师。从谂禅师嗜茶成癖,他认为茶中暗藏禅机,饮茶有助于彻悟。《指月录》记载:“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什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苦”是佛教“四谛”之首,而茶性苦,品茗可品味人生,参破苦谛。品茶可静心,而静有助于澄怀观道,是佛教戒、定、慧之基础。茶可礼佛,可助禅,可参悟佛理,于是宋朝临济宗大师圆悟克勤提出了“茶禅一味”之说,把禅的哲学精神与茶道精神结合到了一起。
    茶又与道教有关联。据道经《天皇至道太清玉册》记载,老子西出函谷关时,关尹喜献茶给老子,老子说:“食是茶者,皆汝之道徒也。”说神农氏发现茶,或是假托,茶应是寻找长生之药的方术之士所发现。茶被后世道教称为“草木之仙骨”,称为养生之仙药、延龄之妙术。唐代的卢仝在诗中说,七碗吃不得,吃了七碗茶就会羽化成仙:“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明代的朱权在《茶谱》中说:“凡鸾俦鹤侣,圣人羽客,皆能志绝尘境,栖神物外,不任于世流,不污于时俗。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
    人人都可饮酒,无非是多喝点少喝点的差别,不需要什么境界。即使是茅台五粮液,也无非是酒精羼水,喝少了迷糊,喝多了反胃呕吐。相比之下,很多人不喜欢饮茶,因为他们不适合饮茶。《茶经》中说,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明代的罗廪在《茶解》中说:“茶通仙灵,久服能令升举。然蕴有妙理,非深知笃好不能得其当。”酒肉相连,酒色相关,都是欲望。所谓的酒文化,实际上是一种功利文化,是一种欲望文化,只会让人在沉醉中沉沦。相比之下,茶文化更偏重于精神,代表一种人生境界的追求。苏轼在诗中说:“达人自达酒何功,世间是非忧乐本来空。”真正的达人不饮酒而饮茶,因为达人不愿沉醉只愿醒,无需饮酒浇块磊。元代的乔吉描述他所向往的生活,必须有茶:“自种瓜,自采茶,炉内炼丹砂。看一卷道德经,讲一会渔樵话,闭上槿树篱,醉卧在葫芦架,尽清闲自在煞。”
    听我东拉西扯一通,几个朋友连连慨叹,都说以后不喝酒了,以后改喝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