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世界的尽头

(2007-12-25 05:17:06)
标签:

文化

    《老子》:“……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在电影《加勒比海盗》的续集《世界的尽头》中,浩瀚无边际的大洋的尽处,是蕴藏着宝藏和危机的海岛。这个世界的尽头到底在哪里,宇宙之外还有另一个宇宙吗?我常常在不眠的夜晚仰望天空,在无月的夜晚,天空显得异常深邃,恒河沙数的星辰,在漆黑的夜幕上一层层地延伸到极远处。在浩瀚的宇宙深处,蕴藏着这个世界产生的秘密,现代天文学认为这个宇宙的产生来源于星团的大爆炸,但是这个星团从哪里来?产生这个星团的星团又从哪里来?星团又为什么会爆炸?一环一环向前推问,永远没有最后的答案。上个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牛顿不得不承认,一定有上帝拨动了这个宇宙的运转,那么凌驾于这个宇宙之上的上帝必然有一个王国,我们这个宇宙只是上帝手中的一颗玩具球。实际上两千年前中国的老子就思考过这个问题,他尝试着用一个非常神秘的“道”来解决这个问题,“道”不是有,因为如果是有,那么必然有另外一个“有”产生它,它也就不是最后的源头,“道”又不是无,因为如果是“无”,就不可能产生万物,老子以为他最后解决了世界最后本源的问题,但是非无非有的“道”到底是什么,又成了一个玄而又玄的问题。像这样的问题,在白天的功名利禄的嘈杂中,无闲暇去思考,只有在这样的夜晚,我们才会想到我们所栖身的世界和宇宙,想到我们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而这个位置也就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价值和意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你的世界有多大,你的胸怀就有多大,你的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就有多大。在众山环绕、几乎与世隔绝的小山村中,山民的世界的尽头就是那不远处的河流和远处的山峰,在他们看来,山外面的世界是遥不可及的另一个世界。对一个小城市的学校的教师来说,他的世界的尽头是那圈围墙(真实的和虚拟的),对一个城市的普通市民来说,他的世界的尽头是这个城市的外环路。当然,现在人们的收入多了,又有了长假,有了旅游黄金周,越来越多的人出去旅游了,看看山水自然,看人文景观,眼界开阔了。但是更多的人是把旅游当作一种时髦,在人潮汹涌的长假中,如同河流中的浮藻,随波而往,随潮而回,来去匆匆,不仅无暇真正去欣赏风景,本来疲劳的身心更加疲惫。有的人欣赏风景了,所看到的也就是一山一水,一树一石,除此之外,没有别的什么。回到城市,他们世界仍是那外环路之内的世界。没有对外部世界的真正了解,没有参照系,也就无法对自己的生活作出评价,仍然是原来那样浑浑噩噩地继续活下去。

    老子在《道德经》中描写了一个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国家要小,人民要少,没有船和车,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空间,不与外界往来,对自己的生活很满足。老子之所以向往这样的社会,因为他以为在这样的一个封闭社会中,不会有矛盾,不会有争斗,所以根本不需要武器。但是实际的情况是,越是在小的封闭区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是敏感,利益的争夺往往更为激烈,因为只有那一点点利益,人人都看着那一点点利益,而因为局限在那样的区域,相互之间距离很近,比较更为直接鲜明,幸福的感觉更要靠着比较得来,像老子所希望的各自“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几乎不可能。有更多的流言飞语,有更为激烈的争夺,为了一个先进的荣誉,为了一个职称和半个行政级别,为了那一点点奖金,往往撕破脸皮,忘记人生的其他意义。

    实际的情况是,在天空中飞翔的雄鹰很少相撞,浩瀚海洋中的游鱼很少碰头。进入大都市,穿行在林立的高楼之间,往往有淹没在海洋中的感觉,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没有时间为鸡毛蒜皮进行无谓的争斗,即使是同学朋友,如果不是相约,往往很难碰面,而一旦相聚,异常亲近。所以庄子在《大宗师》里说:“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泉水干涸了,两条鱼为了让对方能多活一分钟,就把嘴里的气泡吐出来滋润另一条鱼,这个时候它们的感情可谓深厚,但是恐怕这两条鱼还是希望能够到江湖中去,各自相忘,没有这样的亲密。在小小的池塘中,那么多的鱼,那么一点氧气,那么一点食物,一转身就相互碰撞,而在大海中,可以随意畅游,有无边的水,有多得吃不完的食物,没有必要去争夺。

    庄子在《逍遥游》中描写了一个鲲鹏,鲲鹏的翅膀太大,必须有大风才能飞起来,狂风一起,鲲鹏就高飞九万里,一直飞到天的南端。寒蝉与小灰雀讥笑它说:“我们要起飞的话,不需要等待,一下子就可以从地面飞起来,飞到榆树和檀树的树枝上,就落在上面休息,要是飞不到树枝,就落到地上,这样的生活是多么快乐啊!飞那么高做什么?飞那么远做什么?”一个叫斥鴳的小鸟也讥笑它说:“它打算飞到哪儿去?我要是想飞,纵身就飞起来了,可以飞几丈高,平常我就盘旋于蓬蒿丛中,这样的生活真是适意啊!鲲鹏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它飞到那地方做什么呢?累不累啊?有什么意思呢?”庄子说,这就是两种境界的差别。像小鸟那样,饿了就在草丛中啄食,吃饱了就飞到篱笆上鸣叫几声,这样的生活确实也很适意,就像我们大多数人那样庸庸碌碌,甚至蝇营狗苟,挣钱攒钱,穿衣吃饭买房子,就这样一辈子,也未必不适意,但是就像小鸟不了解鲲鹏的世界,我们绝大多数人不知道有另外的世界和生活,不知道生活还会有价值和意义。

    两千多年前的一天,被称为“谈天衍”的邹衍站在海边,放眼远望,觉得当时的中国不可能就是整个天下,也不是天下的中心,在海洋的那一边,一定还有一个和中国一样大的陆地,而这样的被海洋环绕的陆地还有很多,邹衍借用“九州”的说法,认为天下有九个大的州,即大九州,每个大的州又包含九个中等的州,即中九州,而中国只是中九州之一,是天下的八十一分之一,可以命名为赤县神州。每一大州的四周有裨海环绕,大九州的四周有瀛海环绕,再往外就是天地的边际。这在当时是一个异常大胆的设想,在此以前,中国被视为天下,然后被视为天下的中心,为了争夺天下,为了瓜分这个天下的有限的财富,诸侯王们纷争不已,庄子把他们的争斗比作蛮触之争,《庄子·则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

    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过,这些探索本都有着实际的功利目的,有的是为了财富,有的是为了显示和比拼实力,比如曾炒作得沸沸扬扬的登月行动,无论是俄罗斯还是美国,其最初的动机都是为了显示实力,并在太空中取得军事优势,但是这些行动在另一方面又扩大了人类的视界,让人类走向更广大的宇宙,一步步地认识人类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证实了另外一个人类生存的大陆的存在,麦哲伦环球航行,知道了地球原来是可以环绕的,哥白尼根据自己的观察进行猜想,提出了日心说,代替了一直被坚信的地心说,地球既然不是宇宙的中心,那么人类也就不再是这个宇宙中最优越的种类。一个夜晚,康德站在星空下,感觉到在广大无边的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许多类似银河系这样的庞大恒星系,他把这些星系形象地比喻为宇宙海洋中的宇宙岛。后来美国天文学家哈勃用当时最大的望远镜观测到仙女座大星云,并求出其距离为5 万光年,远远超出银河系的直径1 万光年,证明了河外星系的存在。所有这一些,一直到当代对月亮、火星的探索,都意味着人类逐渐接近自己在这个宇宙中地位的真实情况。

    从国家、民族甚至人类的角度看,对世界尽头的思考和探索,在改变着人类的世界观。在上古的《尚书》中有“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员”的记载,那时的九州实际上只是中原的一部分,秦始皇统一天下,其土地最广大的时候也只是西到临洮,北到沙漠,东南面临大海。在神话传说中,女娲炼五色石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而所谓的四极也就是天地的尽头,以冀州为中心,而在天的西北方,有一个幽冥无日之国,没有阳光,因而是漫漫长夜,有一个龙衔着烛火照明,这个龙叫烛龙。《山海经.大荒经》中描绘烛龙的形象是人面蛇身,浑身都是赤红色的,睁开眼就是白天,合上眼就是黑夜,而这个幽冥无日之国就是钟山,而钟山也就是昆仑山。屈原在《天问》中问:“西北辟启,何气通焉?日安不到,烛龙何照?”一直到汉代,昆仑山还被认为是神仙居住之所,汉武帝向昆仑山上来的西王母请教长生不老之道。因为交通的限制,浩瀚的东海被认为是世界的边际,而在海中的渺茫难至的岛屿也就被认为是神仙之居所,所以才有秦始皇派人到仙岛上求长生不老仙药的故事。到了三国时,有了大型的船只,可以出海航行,知道了所谓的仙岛只是普通的岛屿,所以才有孙权派遣舰队前往夷洲和亶洲之事。汉代的丝绸之路,唐代三藏法师的西游,一直到明代的郑和下西洋,都使中国人知道中原之外的世界。

    无论出于何种动机,人类对地球外的星球的探索意义重大,因为如果发现另外一个可生存的星球,对地球上财富资源和土地的争夺就会减少,就不会有庄子所感叹的蛮触之争。对宇宙的探索,还有另外一个意义,那就是弄清人类在这个世界的位置,知道了人类和人类居住的地球只是沧海一粟,那么个体的人对金钱、职称、级别的争夺还有多大的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