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公元前411年春末夏初的一个中午,在通往荆州的一条崎岖山路上,走来了一个面目黧黑、身躯微微佝偻的大汉,肩上背着一个褡裢,搭在褡裢上的手也是黑而粗糙的,身上穿的黑色粗布衣服明显是旧的,颜色变得浅淡,脚上穿的草鞋鞋底已经磨穿了,他在路边停下来,脱下草鞋,看了看脚底板,脚底板已经磨起了泡,他从衣服上撕下一块布,把受伤的脚包好,又从褡裢上取出另一双草鞋换上,看了看手上换下的那双草鞋,摇摇头,叹息了一声,轻轻地放在路边的草丛中,起身继续赶路。谁也不会相信这个人是名闻天下的墨家巨子,是与儒家并称天下显学的墨家的领袖。墨子行色如此匆匆,他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还是八天前,他正在与弟子一起讨论兼爱与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的区别,有人传来一个消息,他的鲁国同乡公输班怂恿楚王出兵侵犯宋国,以扩大疆域,他放下手中的书,和弟子们交代了几句,随手拿起放在脚边的褡裢就要动身往楚国去平息那场战争,几位弟子争着要替老师去,但墨子了解公输班,他在机械制造上的技术非同一般,自高自大又急功近利,一般人不可能说服他,只有他墨子。他从泰山脚下出发,走了十天,磨烂了十双草鞋,本来就黑的脸被日光晒得黑油油的。
终于走到了楚国首都,墨子和一群农夫一起进城门的时候,守卫城门的士兵特别注意到了他,因为他的脸比其他农夫都黑。当墨子找到公输班的时候,公输班一开始没有认出墨子,一是因为墨子比原来更黑了,皮肤更粗糙了,二是因为他没有到墨子会不远千里到楚国。当他认出了墨子,马上就明白了墨子的来意,但还是问墨子:“先生您步行这么远的路过来,究竟有什么急事?”墨子一本正经地说:“北方有人侮辱我,我想请你帮忙,去杀了他,我给你二百两黄金。”公输班有点诧异:“我怎么会为了二百两黄金去杀人呢?这不是违背了仁义吗?”墨子站起身来,作了个揖,问公输班“你为了仁义不愿意帮我去杀一个人,你却帮楚国去杀成百上千的人,这在道理上怎么能说得通呢?”公输班被问得哑口无言,只好说“我已经答应了帮助楚王制造云梯攻打宋国,那怎么办呢?我得守信用啊!”墨子让公输班带他去见楚王,楚王早就听说墨子的大名,见到墨子却吃了一惊,他没有想到名闻天下的墨子却是这个形象。墨子问楚王:“有人不要自己的好车,去偷别人的破车,不要自己锦衣,去偷别人的粗服,不要自己的美食,去偷别人的糟糠,这是什么人?
”楚王脱口而出:“这人一定有病。”墨子说:“楚国地方大,物产丰富,宋国地方小,又贫穷,楚国攻打宋国,不是和那个小偷一样吗?”楚王说:“我已经让公输班造好云梯了,宋国很容易就可以打下来。”墨子说:“云梯未必管用,让我和公输班比试一下吧。”墨子与公输班进行了一场模型攻守比试,结果是公输班输了。公输班脸色很难看,他想了想说:“我还有一个办法,一定可以让楚国赢,但我不说。”墨子一下子猜到了公输班的想法,他笑着说:“我知道,我也不说。”楚王想知道到底是什么办法,墨子说:“公输班的意思是把我杀了,天下就没有人能赢他了。但我告诉你们,我的三百个学生已经在宋国城头等候你们多时了。”楚王听了,就下令不再攻打宋国。楚王要招待墨子,墨子婉言谢绝了,他还要赶到宋国去看看他的学生,他们在那里已经守卫了十多天了。他赶到宋国时,下起了大雨。他到一个门檐下躲雨,但看门的人连门檐底下也不让他进,他笑了笑,在雨中接着往前走,他在宋国的都城见到了学生,带着他们回鲁国去。
上面的那件事是墨子反对战争、维护和平和正义的一个例子,墨子的行动让我们想到战国时的高士鲁仲连,鲁仲连善于出谋划策,常周游各国,为其排难解纷。秦军围困赵国国都邯郸,魏王派使臣劝赵王尊秦为帝,赵王犹豫不决。鲁仲连以利害说赵、魏两国联合抗秦,两国接受了他的主张,秦军被迫撤军。后来燕国大将攻占齐国的聊城,齐国派田单收复聊城,很长时间没有攻下,双方都损兵折将,死伤严重。鲁仲连闻之赶来,写了一封义正辞言的书信,射入城中,燕将读后忧虑、惧怕,遂拔剑自刎,于是齐军轻而易举攻下聊城。赵、齐各国都想重重赏封鲁仲连,鲁仲连一一推辞,退而隐居。后来的李白在一首诗中颂扬鲁仲连:“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但墨子与鲁仲连还是不同,鲁仲连是个文人雅士,而墨子是个民间学者,鲁仲连“意轻千金赠”却留下了高士的美名,而墨子救助危难,奋不顾身,根本没有想到留芳百世。不图私利,不慕虚名,忘记小我,心向天下,墨子才是真正的侠。春秋战国时期,尚武、养士之风盛行,文士以口舌谋取富贵,剑士好勇斗狠,崇尚知恩图报,为了报答一饭一钱之恩而去杀人或以身相殉。 晋人豫让曾为范家、中行家效力,这两家都被智伯灭了,豫让就做了智伯的家臣,韩赵魏三家分智后,赵襄子把智伯的头颅作成溲器,豫让决定替智伯报仇。第一次行刺被捉住,赵襄子把他放了,豫让就拿漆涂在身上改变相貌,又吞炭改变其声音,再次去刺杀赵襄子,结果还是被抓住了,赵襄子问他死前有什么要求,豫让说说想刺他的衣服几剑以尽自己对智伯的心意,于是赵襄子就把外衣脱下来给他,豫让对这件衣服连刺三剑,大呼“我为智伯报仇了”,伏剑而死。事实上,智伯是一个无恶不作的坏人,豫让的行为明显是善恶不分,一味愚忠,当有人问他:“以前你也曾为范家、中行家效力,这两家都被智伯灭了,你不为他们报仇反倒为智伯卖命,为什么今天智伯被人灭了,你就这样死心塌地要为他报仇?”豫让回答说:“当年范家、中行家随随便便看待我,我就也这样对待他们,智伯待我象对待国士,我自然要用国士的行事方式来报答他.。”豫让的回答也就是“士为知己者死”的意思,只要是赏识自己,对自己好,就要为他效力甚至牺牲,他是不是好人,倒不在考虑的范围。这就是后世的侠客、刺客的人生准则。所谓“杀人红尘里,报答在斯须”,为了一己恩仇,做违背法律甚至道德之事,虽也有少许主持正义者,但总的来说是社会的不安定因子。另外如要离、聂政、荆轲等等,实际上都是为了报答小恩小惠而沦为政治斗争中的可悲牺牲,这样以一死换来的所谓尊严和人格,是值得怀疑的。
墨子对这种现象提出了批评,他认为真正的任侠是“损己而益人”,真正的大义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重一诺,轻生死,一言不和,血溅五步,这不是侠,一时意气之争不是侠。真正的侠应该为国为民,具备悲天悯地之心,侠者首先必须是仁者,侠者必须有兼爱之心,既然是兼爱,就不应有人我之别,不应该局限于一家一国,就应该超越于政治而胸怀天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视死如归。据《吕氏春秋》记载,有一次墨家巨子孟胜受朋友阳城君之托,率领近百名墨家弟子为他守城,楚国内乱,阳城君出逃,楚国收回了阳城,孟胜因此自杀以殉朋友之义,守城墨家弟子全部自杀。孟胜自杀前派出两位弟子离城去委任新的首领,两位弟子完成任务后仍然回城自杀。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墨家所讲究的侠义,也可以看出墨家的纪律。
墨家是一个奇怪的团体,墨家弟子全部葛衣短衫,亲自劳作,他们都有精通的技艺,墨子自己出生在一个以木工为谋生手段的手工业者家庭,从小就承袭了木工制作技术,成为一名可以与公输班相比的高明木工匠师和杰出的机械制造家,他自称是“鄙人”,他虽然曾做过宋国大夫,但他一直保持着“鄙人”的特色。墨子“好学而博”,连庄子都大加称赞,他不仅有自己的哲学思想,在天文学、数学、几何学、物理学、机械制造等方面都有发现和发明创造,他曾花费了3年的时间,精心研制出一种能够飞行的木鸟。众多弟子中,墨子认为最能干、最忠诚的有一百八十人,这些人一听到墨子的指令都能“赴汤蹈火,死不旋踵”。这些弟子或为农夫,或为工匠,或以编制草鞋为生,而一旦有事,放下锄头、斧头、草鞋,义无返顾踏上征程,而为人解除危难后,又回到田地或作坊,继续原来未完成的工作,这样的的生活方式,如此彻底忘我的牺牲精神,使墨家受到广大平民的拥护,连孟子一面批评墨子兼爱是无父,“无父无君,是禽兽也”,也不得不对墨子“摩顶放踵利天下”的行为感叹不已(《孟子·尽心上》),庄子一面认为墨子之道是小道,也不得不由衷地称赞:“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庄子·天下》)墨学弟子的队伍越来越大,终成为一代显学。
据记载说,墨子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但是他发现了儒家学说中的缺陷,决定抛弃儒家学说而自创一家学说。他的主要观点都是针对儒家的,比如针对儒家的有局限的仁义,墨子倡导兼爱,什么是兼爱,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墨子指出儒家所坚守的礼,实际上是以强者为中心的自私观念,使真正的仁义成为不可能。儒家的所倡导的礼乐不仅显得虚伪,而且在民生凋敝的时代浪费钱财,本身就是一种罪过。墨子可以说是指出了儒家的要害,儒家学说是统治者的学说,是富人的哲学,以等级秩序为基础的仁,只能是有限度的仁,只能是自上而下的俯视和怜悯。孟子恶狠狠地咒骂墨子,将墨子和杨朱相提并论:“杨朱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一方面是因为墨子击中了儒家的要害,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儒家仁义的实质是有差等的,有等级,有差等,就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大同世界,所以儒家的学说和儒家所向往的社会理想是矛盾的。
《庄子》中讲述的一个故事说明了当时两大显学儒和墨争论的激烈。郑国有个名叫缓的人在裘氏地方吟咏诵读,只用了三年就成了儒生,而他的弟弟成为墨家的学人。儒家、墨家不能相容而相互争辩,缓的父亲站在墨家一边。就这样争斗了十年,缓终于忍受不了,愤而自杀了。他托梦对父亲说:“让你的儿子成为墨家,还是我的功劳。怎么不看看我的坟墓,我已变成秋天的柏树而结出了果实!”庄子批评了缓贪天之功以为己有,认为缓的弟弟具备了墨家的禀赋,成为墨家学人是自然的。
孟子说“墨翟之言盈天下”,荀子说“礼乐灭息,圣人隐伏,墨术行”,韩非子说“世之显学,儒墨也”。但是和儒家被统治者尊奉为国教而日益繁荣相反,墨家迅速走向衰落,很快的连墨子的姓名和出身也渐渐被遗忘而成谜了。其生活时代,或以为是在孔子前,或以为是在孔子后,或以为与子思同时;其生活之地,或以为宋国,或以为楚国,或以为鲁国,近人更有以为是印度人者。墨子之名,或以为姓墨名翟;或以后墨子为孤竹君之后,本姓墨胎,后改为姓墨;或以为墨子姓翟名乌,因“以墨为道”,所以后来“以姓为名”。近代学者有人认为墨家生活菲薄,其道以自苦为极,墨子和弟子们都“手足胼胝,面目黎黑,役身给使,不敢问欲”,所以以“墨”为称。
有人认为墨子的“墨”是“貊狄”或“蛮狄”之音转,是用来称一个不知姓名的外国人,再加上墨子的黑皮肤,推测墨子可能是印度人,墨子的学说也与佛学相通,还有人认为墨子是阿拉伯的伊斯兰教信徒。实际上,墨子的生活方式,墨子的兼爱思想,墨子与弟子之间的关系,更接近于基督教,而中国的家天下式的政治,没有给墨家提供生存发展的空间,所以墨家没有如基督教那样发展成为有影响力的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