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历史那些事 |
这个世界会好吗?在餐风饮露、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人们盼望着有遮风避雨的地方,可以不为填饱肚子而忧愁,可以有治疗疾病的方法,于是有神农氏、有伏羲氏。在洪水肆虐、虎狼猖獗的时代,人们盼望着和平鸽和橄榄枝,在封建暴政横行的时代,人们盼望着民主共和时代的来临。在诸侯纷争、生灵涂炭的战国时代,人们盼望着安定和统一。无论是大同社会的幻想,还是小国寡民社会的回归渴望,都是对更好的世界的设想。无数人无数次地问着一个问题:这个世界会好吗?怎么是好?民主,共和,人人当家作主,人人饱暖,有房子住,有车开。到了二十一世纪,人人讲自由了,全世界都在谈论人权了,从平房搬进大楼了,交通便利了,有飞机了,有航母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了,但我们还是在问:这个世界会好吗?
这个世界已经改变了很多,地震、海啸、火山、洪水这些自然灾害虽仍频频发生,但是可以预防了,恐怖、分裂、种族冲突、战争等等仍然存在,但比起上前两个世纪来已经大大减少了。有了联合国,有了世贸组织,好多国际问题可以协商解决了。
但这个世界不如人意的地方更多。贪污腐败卖官渎职现象已经成为社会的痼疾。社会的变数太多,今天改革,明天改制,老百姓的不安全感增加了。房价的暴涨让无数低收入家庭无寄居之所,更多的百姓要用半生的时间偿还房屋贷款而成为房奴。社会分配不公致使城乡差距拉大,贫富差距加大,财富日益集中到少数人手中,新的贫富分化产生了新的更明显的等级,更多的人丧失了幸福感。抢劫、欺诈犯罪开始增多,开始成为社会生活的不安定因素。
对世界会好的信念,支撑着无数在痛苦中挣扎的人活下去。1918年11月7日,梁漱溟的父亲梁济正准备出门,遇到梁漱溟,二人谈起关于欧战的一则新闻,“世界会好吗?”梁济问道。梁漱溟回答:“我相信这个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能好就好啊!”梁济说罢就离开了家。三天只后,梁济投净业湖自尽。梁漱溟以他深厚的儒家修养和佛家智慧,预见到世界会好的,但梁漱溟的父亲无法等到世界变好。对世界失望而放弃生命的文人有很多,比如王国维,比如老舍。1927年6月2日上午,中国20世纪杰出的学术大师王国维,正值其学术生涯巅峰之际,却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自沉,年仅五十一岁;1966年8月24日,老舍无法忍受红卫兵的折磨,投太平湖自杀。像梁济、王国维、老舍等文化人,以其对社会人生的深刻理解,以其对苦难的坚忍,最后仍然放弃了对好世界的等待,可见其肉体或心灵所承受的痛苦之沉重。
之所以想起这个问题,也是因为在书店中看到梁漱溟的一本口述自传《这个世界会好吗》,在这本书中,被称为最后的儒家的梁漱溟回顾历史,评价人物,思亲念友,思考人生,探讨社会,展望未来,以其大智慧者的超脱,关怀世界的进步,他早年的乡村建设将道家的小国寡民、儒家的大同社会和文学家的桃花源结合在一起,他对更好的世界的探索实践虽然以失败结束,但他的无私情怀和实践精神,是这个世界的榜样,如果我们能像梁漱溟那样,将问题变为行动,说不定这个世界真的会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