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作者靠什么说话?

(2009-08-09 21:02:58)
标签:

感悟

分类: 随性随笔

  作者靠什么说话?

                 (左三为贾平凹、左四为路遥,最右边一位是陈忠实)

 

   近期读的短篇中,刘庆邦的《玉米地》,郭文斌的《中秋》,季栋宇的《吼夜》,萧笛的《奶娘》、《老房炉火》,傅爱毛的《嫁死》、《会说话的南瓜》、《三月三》,迟子建的《一坛猪油》,温亚军的《下水》、《地烟》,李辉的《寻找王金叶》,冯积岐的《牵马的女人》,王秀梅的《到槐花洲去》,张楚的《被儿子燃烧》,川妮的《我的秘密不能说》,当然这样的作品绝不是这几篇,但肯定不多,这样的小说实在让人读了还想再读,像一道美味,带给人回味。犹如美女,叫人过目不忘,又遐想丛生。这大概就是艺术的魅力。翻开每期的《小说月报》《小说选刊》后面的目录,制造小说的人还真不少,写出的小说也可谓林林总总,可是真正能让读者记住的又有多少?有些新锐作家的作品虽说也实力不凡,但不大好看懂,有的读者读了几遍还如缀云雾。当然,有些人大冬天也喜欢吃过完凉水的面条,说筋道,有嚼头。当然这是个人的艺术追求,这样的作家往往不会迁就读者的阅读感受。他们一相情愿地认为,写好写不好是自己的事情,读懂读不懂是读者的事情。但是我还是主张把小说写得能让读者读明白为好。你写得再好,别人读不懂,那么你写给谁看?我自己在阅读中比较尊重自己的阅读感受。有些作家尽管名气很大,影响不小,可有时候读其作品的过程,感觉吸引不了自己,我一般都会选择放弃。当然有时硬着头皮读下去,偶尔也会有意外的惊喜,可是这样的事情太少了。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口味,一个作家有一个作家的艺术风格。我们没有理由要求作家要满足每个读者的口味,事实上一个作家也不可能写出适合每个读者口味的作品,这犹同手艺再高的厨师也难以做出每个人称好的佳肴来。说到这里就我想当下的诗歌,诗歌市场的受人冷落大概是有目共睹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诗人写出的东西读者读不懂,不要说读者,甚至连有些诗人都读不懂同行的作品,这已经算不上什么怪事。是诗歌抛弃的读者,还是读者抛弃了诗歌?这是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作品到啥时候都是作者的名片。第一次看《嫁死》的时候就记住傅爱毛这个名字,此前我几乎孤陋寡闻到不知她是谁,后来再看到署她名的小说就先看,我阅读到的她的几个有限的小说的确没让我失望。萧笛的小说给我同样的期待,因为她的《奶娘》让我几度落泪。

  写不出好的东西想让读者记住你,那几乎是异想天开。

  当然你也可以像芙蓉姐姐一样,大露自己满身赘肉的肤肌吗?咸阳有个叫张起的诗人,不是声称要寻找富婆包养吗?他(她)们到底想干什么,还用我多说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样刊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