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感人 真情动人

标签:
转发杂谈 |
分类: 随性随笔 |
小说大家老舍先生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高手,他曾说过一个塑造小说人物形象的秘诀: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立起来。高涛的这篇小说《盼儿回来叫声爹》,题目很抓人,透出一股浓浓的亲情味道和作者一股饱满的文学感情情,但真正抓住我阅读兴趣的,却还正是小说开头一连串的人物行动描写。
农村退休教师牛怀玉一大清早要赶班车去省城看大儿子,他和老伴早早准备。他们可能一晚上都没有睡好,要给儿子准备他爱吃的“馍豆豆”,还有其它该准备的事。老两口的心情是激动的,可能也是好久没有见到儿子了,更让他们牵心的还是孙子。小说在叙述过程中穿插描写他们二老想念孙子的一些又好笑又让人为之心酸的细节。这一次他终于要见到孙子了,其心情可想而知。但可以说,他这一次去省城,最重要的事还不是看儿子看孙子。如果仅是这样,他肯定很幸福,那就没有后面的故事情节了。事实上,他心里的负担还重着呢,他一路上为提着的篮子的安全而时时小心留意。从小说后面情节得知,他篮子里的馍豆豆下面,放着要汇寄给小儿子的十万元钱。
他一路上坐长途汽车,再坐出租车,吃饭,上厕所,能省钱处尽量省,为此还遭受一些人的讥讽与不满。他此时的形象,确实是一个农民进城,似乎处处显示出小气与穷酸。但他进“人人乐”超市给小孙子买礼物却很舍得花钱,又是“奥特曼机器人”,又是一大堆小孩子爱吃的小食品,“三百多块钱一眨眼就没了影”。后来等他见到孙子时,又一出手就给了一千块。等他把最重要的事办了,也买齐了礼物,可见要到儿子一家还是颇费了一番周折,最后还靠在儿子家外面防盗门上睡着了。但总算等回了儿子,接着也见孙子和儿媳,一家人团聚了。前面这些叙述只是故事的开端,情节还没有完全展开,远未达到故事高潮,但是,牛玉怀这个人物形象已经站在读者面前了。小说正是通过人物一系列行动,几乎没有直接的人物心理描写,但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一连串的动作就表现得栩栩如生。小说此时的语言富有形象性画面感,如一个个接连不断时时移动的镜头,细节描写俯拾皆是,有细小的快乐,有辛酸的幽默。一个朴实节俭,心细慈爱的父亲和爷爷的形象,在读者面前站立起来。
写行动,只是让人物初步立了起来,但要让人物走进读者心里,就要靠大的情节冲突,就要情节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这篇小说就是通过一个偶然的富有戏剧性的细节,让牛怀玉的那个“秘密”公开了:他给小儿子寄了十万块钱。相比之下,他只通过孙子给大儿子家给了一千快钱。这不是偏心眼吗?儿媳妇文静借儿子撒气:“一下子扑过去将儿子手里的钱啪地打落了一地,气咻咻地喊,没见过钱咧!打发叫花子哩。”于是一场家庭风波爆发了。尽管牛怀玉还作了一点解释,但巨大的矛盾无法调和,他怀着痛苦而复杂的心情,当时就负气离开儿子家,晚上独自一人无处可去,在火车站候车室待了一晚上,第二天发现手机还丢了,也无法与儿子联系,于是一个人回了家。从此以后就算和大儿子一家有了心理疙瘩。于是,矛盾由此展开。其实都是爱,对两个儿子都是爱,手心手背都是肉。但具体到当下时刻当然也会有个轻重缓急,并非整齐划一地。但儿女就是对此却是不理解。他此次省城之行,就是爱之旅,想不到却是伤心而归。当然,他们不会记恨儿子儿媳的,他们后来的行动就说明了一切。
小说许多描写前后照应,严丝合缝,比如前面写了“馍豆豆底下藏了东西,那是牛怀玉一个人的秘密。”从后文我们得知,那是要给小儿子汇寄的十万元钱。他下了出租车后第一件事是进了一家工商银行,并没有细写他在银行干什么,后面写大儿媳无意中发现了汇款证明,才让他的“秘密”公开化,但事情的突然性并没有让他有时间对这个“秘密”进行解释,所以才有了因误会产处的情节冲突,和误会的加深。等到再后来作者才完整交待事情原委:为什么要给小儿子汇寄那么多钱。这样,叙述有条理有层次,舒张有致。再比如写他家老屋子是土坯墙,房基低,下雨时苦于雨水积聚,不仅有种种苦状,而且房子不安全,如“女人还开玩笑说,他爹,哪天走不动了,再遇上这鬼天气就等阎王爷来招呼吧。”想不到一语成谶,这句玩笑话在后来应验了,悲剧终于酿成。牛怀玉死时“怀里还死死抱着一个破碎的陶瓷缸,里面是被泥土弄脏的一大堆‘老人头’,村长让人粗略地清点了一下,竟有五万多,人们都惊呆了,他们想不通的是,老牛既然有这么多钱,为啥就舍不得给自己垒一个像样的窝?”他们当然不会知道,这钱是老牛给大儿子准备补上的“情”,那次在省城大儿子的家里争吵时,他当时说过,“爹会把一碗水端平的,欠你的往后一定还你。”
小说叙述酣畅明朗,曲尽人情世态,笔端饱含感情,写牛怀玉爱孙子见到孙子时的那种发自内心高兴,真是呼之欲出。悲情处,如秦腔戏曲的哭腔,如泣如诉。人常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们也无法过多地指责其中一方。小说的情节的安排似乎还可以再细致一点,儿媳见公公的衣服有点脏,准备要洗,可见还是有孝心的。可她偶然发现公公“偏心眼”给小儿子汇寄巨款的秘密后,就突然变了个人似的,一连串恶言恶语“没见过钱咧,打发叫花子哩!”等等,不问事情原委就如此歇斯底里对长辈发难,这是否也太过分?就算此次两辈人心里结了疙瘩,可是也不至于此后一两年断了往来?如小说后来描写的,大儿子那边都换了电话号码,为什么要换号码,也许有其它客观原因,但在通讯这么发达的如今,一年多不给家里打个电话,这也太不近情理了。这描写合乎情节的发展,这样的描写是否可信?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当今一些人亲情淡漠。如小说中所描写的大儿子,并不是那么不孝或不近情理,各有各的难处。那么,为什么连电话号码都要换?
表面上看,这篇小说感情强烈,有着浓厚的道德谴责倾向,呼吁孝道亲情。但小说对此也没有简单化,也没有过多地指责儿女辈,儿女也有儿女的难处,而是如实地描写各方面人的生活现状,特别是当今社会,儿女辈的生活压力也不易。各有各的难处,作者没有简单化,就是因为作者没有过多谴责某一方,没有停留在道德谴责的层面上,只是如实地描写现实,还触及了深刻的人性。爱,父母之爱。但是,再怎么说,我们不能忘本,百善孝为先,如牛怀玉的一生,真是为儿女奔波的一生。对儿女来说,报不完的父母恩。十多年前一首《常回家看看》的流行歌曲传遍全国,就是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内心某些柔的神经,对亲情的呼唤。
在一些人看来,这篇小说写孝道亲情,也许很不时尚,太传统不新鲜,有落后的意味,有都市碎戏百家碎戏的感觉,一些人视之为下里巴人的艺术。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的本质是怀旧的,是向后看的,是追求一种“慢”的。艺术也绝对是因人而异的,此篇小说的作者有自己的追求,感动于自己的生活见闻与生命体验,贵在一种恒心,挖出艺术的泉水。仅就这一篇小说来说,我以为,小说的意义也不止于写父母之爱亲情孝道。还可再作深一层看,这篇小说的悲剧,这也是我们社会的某种症结所在,过快地发展,过多的向前看,也向“钱”看,而忽略了某些传统精神的价值观,亲情淡漠仅是其中一个方面。作者只写了一个家庭悲剧,但其意义旨向并不止于此。大而言之,人真正的欲求其实并没有那么多,而我们却无意地去盲目地去追求我们过剩的东西。有一句话说,佛在家中。母亲,母爱就是佛。佛也在我们的心中,可我们经常向外求索。这不值得我们自我反思吗?
2009-5-30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