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省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冯积岐)
从临潼参加完同事的婚礼回来,车到西安东郊的韩森路的时接到文友宁可兄的电话,说他和冯积岐老师在一块,问我有没有时间过去。我说马上就过来,就让同事直接把车开到省作协所在的建国路。很早就想见见冯老师了。他的文学成就无论是在陕西还是在全国都有很大的影响。最近集中看了他的一些作品,为他作品的魅力折服,有很多悬在心中的问题很想当面问问作者。我已经品尝了鸡蛋的滋味,而我更想看看这样的“蛋”是咋样的“鸡”下的。它为什么会下出这样的“蛋”。托宁可兄联系过冯老师,可是冯老师是大作家,也是大忙人。宁可兄是个热心肠,他一联系上冯老师就给我来电话。这个温暖的消息在这个寒冷的冬天的下午让我的忘却了天气的寒冷。我急急赶过去。和宁兄虽通过几次电话,可是见面,还是第一次。他是一个热情而豪爽的人,是一个性情中人。长发配上眼镜,很艺术很斯文的样子。不像我,咋看都脱不了农民的皮。冯老师一米七几,瘦瘦的,朴素得全然出乎我的想象,完全像一个平民。他是平和而朴素的,言谈举止无透一股大家的风范。
我谈到自己写作时往往没有思路,没有素材,冯老师说,那时你没有完全挖掘出自己的内心世界。要挖掘出来,素材题材就会源源不断。写之前,你首先得有想法,想表达什么?再围绕要表达的去虚构小说的框架。
说到经验写作,冯老师说,经验写作写到一定地步就很难提高。他也谈到有好多作者都是经验写作。他主张作家还是要学习一些写作理论和技巧的,光凭经验怎么行?
谈到一些作者底子差,他说,还是读书太少,读的少视野就不够开阔。要多读,特别是国外一些经典。他在谈到自己今年阅读到的几个外国作家的作品是感叹“狗日的就是写得好!”
我们国内一些作家把“故事和小说等同起来”这不对,他引用一个西方作家的话说:国王死了,王后也死了。这是故事。而国王死了,王后因为过度悲伤而死了,这是小说。他不客气地说,我们的一些作者不要说是一个合格的作家,一个合格作者,他(她)甚至连一个合格的读者都算不上,因为一些西方大作家写的东西他(她)读不明白。无法解构人家的作品。冯老师说这番话的时候,我的脸滚红得像一块烙铁 ,我觉得自己都是那个不合格的读者。
谈到小说主旨的落脚,他说,一个是社会层面,一个是精神层面,一个是哲学层面。而哲学层面和精神层面无疑要高一些。
在谈到短篇的写作,他说,不要企图什么都写,篇幅的局限,要么写经过,要么写结果。只写一头,不要两头写,国内的作家往往担心读者看不懂,理解不了作者的意图,一件事情交代得面面俱到,很详尽,其实这是一种低水平的写作。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宁可兄,感谢他给我提供的机会。当然我还要感谢冯老师!感谢他对一个无名作者的指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