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有点意思的文字
写出有点意思的文字是每个喜好摆弄文字的人不懈的追求,他们都希望自己的文字“语不惊人死不休”,可是,事实上并非每个都能做到。正如每个女人都希望自己是美女可并非每个女人都是美女。
要想把文字写出点意思,写好,并非易事,文字功力是硬功夫,非一朝一夕就能练就,它更不是注水的猪肉,兑了水的牛奶,掺杂不得半点水分,惟有通过大量的阅读和长期不断笔耕才会逐渐显山露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就是这个理。古往今来,大凡有成就的作家哪一个不是饱读诗书,苦练数载,而后有成。曹雪芹披阅十载写成《红楼梦》,作家柳青为了创作《创业史》舍弃都市的繁华,落户一个小村落一呆就是十四年,陈忠实在写作《白鹿塬》前把自个儿关在图书馆,几乎是在封闭状态下重新研读了八十多部世界名著.
凡是写出那么一些有意思的作品的人,都是经历了种种的苦难的,我们不应该只看到笼罩他们身上的光环和鲜花,更应该去体味一下他们曾经的付出和艰辛,更应该去谛听从孤独的心底发出的声响。为了写出好看的文字,他们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例如,路遥,例如邹志安。当然,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
文学是心灵的独舞,是孤寂的苦旅。在热闹的文坛,文学向来是寂寞的。
要写出有点意思的文字,孤独是无法选择的选择。要有一种对寂寞超乎寻常的忍耐力,要做好与寂寞常相厮守的充分思想准备。小说家衣向东说,他在每天下午开始写作之前,中午坐在阳台上看书和发呆。他说的发呆应该是一种思考,一种更深的思考。路遥在写作《平凡的世界》时把自己封闭在陕北一个小县城的招待所里,凌晨两三点还在招待所的走廊低头徘徊,弄得人家服务员以为他有神经病打电话告诉上级领导,领导指示,那个人是个作家,他正在创作,别打扰他。贾平凹在写《废都》时,躲到户县农村的朋友家里,把门窗关了,在纸烟腾起的烟雾中开始写作,每天中午以方便面充饥。这样的例子到处都是。
把文字能写出一点意思是一种层次和高度,需要不断地历练。
美丽的文字如美丽的女人,阅读时如沐春风的快感,总能掀起心海幸福的波澜,读罢,又让人回味无限,念想百般。读着是“三月不知肉味”,读罢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试想,如果一日在街上遇一美女,而这个美女竟然还对你回眸一笑,回到家里,躺在床上,你肯定还会联想翩翩地回味那美女可人的模样,其实,美好的文字也一样让人不能释怀、牵肠挂肚。
我们在追求把文字写得有点意思的同时,应更多的把精力放在如何不断地提高自己摆弄文字的技巧上。熟能生巧,读的多了,写的多了,思考的多了,我们的水平自然会有提高,有突破。放了十年羊,自然就会认识羊和狼的。
高涛07、2、26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