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热爱,所以执著
当今社会,许多人都视金钱如亲爹,疯狂追求物质利益,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那么,还有没有人只管干着活,却不讨分文?而且,还无怨无悔,心甘情愿?
当然是有的。榕树下的编辑们就是这样的人。
他们平日都各有各的事业,各有各的生活,但是,有一点却是相同的,不管多忙,不管多晚,都要挤出时间坐在电脑前编辑稿件。有时因为要赶在限定的时间内发稿,他们还得加班、熬夜。
谁都知道编辑的活儿就是替他人做嫁衣。每当一篇经过编辑妙手修剪的美文在读者面前亮相时,其中凝聚和渗透着编辑多少的心思和付出。作品是作者的孩子,谁都希望生出漂亮的孩子,可并非每个人都能生出漂亮的孩子,这时候,编辑就成了裁剪师,成了化装师,对作品进行剪辑,对作品进行润色。目的只有一个,把别人的孩子打扮得人见人爱。自己也同时获取一种满足和欣慰。
他们为何不拿银子还干得津津有味,干得蛮起劲?
因为热爱,所以执著。
遥想当年,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时,施耐庵、罗贯中写作《水浒传》时,恐怕没有人给他们那怕是一文钱的银子,可他们为什么还写?而且一写,就洋洋洒洒写成一块厚厚的枕头?
作家路遥面对医生暂停写作,静心养病的忠告,依然加快写作进度,他说,他的艺术大厦眼看就要封顶了,他暗自告诫自己千万不能倒下,曹雪芹、柳青两位大师留下的遗憾再也不能在他身上重演了。《平凡的世界》终于划上句号后,而他,却永远倒下了。
是什么使他们如此钟情文学,甚至连生命都可以忽略?
因为热爱,所以执著。
郭沫若说,“蚕儿,你吐的是丝,我吐的是诗。”巴金写完了《家》,就像把压在胸口的一块石头搬掉。
情发于怀,而不吐不快。热爱的冲动让他们不能自持,不写,食无味,不写,寝不安。可见,写作,更多的时候是心灵的需要。
它可以安抚灵魂,可以緑化心灵。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文人在更大程度上对于精神的追求往往要大于对物质的向往。
西安的环城公园里,每天都聚集着一堆堆的人群,他们或爱秦腔,或喜舞蹈,或迷下棋,往往三五成群,自成一堆,或吹或唱,或吟或舞,演奏者,摇头晃脑,陶醉其间,围观者连连击掌叫好。无论是演奏者,围观者,都分文不取。自娱自乐,图的只是个热闹,要的只为一个兴趣。
牛顿经过无数次的论证和演算发现万有引力。爱迪生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发明电灯泡。居里夫人在经历一百零一次的实验后,终于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有人问她如何看待以前一百次的失败,她说,在她看来,他并没有失败过,那一百次的实验只是她获得成功必不可少的步骤。
因为热爱,所以执著。
再回过头说说我们榕树下的编辑,他们不取一分一文,但他们在付出的同时,却收获了甜蜜,收获了快乐。这难道不是精神的盛宴?
让我们用手中的笔,描摹着心情,让我们一起在榕树下浅吟低唱,一起在榕树下激扬文字,一起在榕树下放飞梦想。
因为热爱,所以执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