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都市挣扎》的思考

(2011-02-11 15:06:43)
标签:

杂谈

 

 

关于《都市挣扎》的思考

                                   

                              王 

看了《都市挣扎》,我的大脑不断地在搜索关于作者韩晓英在文坛的信息。除了十年前她的散文集《襟袖微风》出版在彬县召开新闻发布会外,近几年,关于韩晓英,只知道她是咸阳报社的一位记者。我利用很长一段时间看了她的博客,读了她先后在各省文学期刊(《飞天》《青海湖》《延河》)发表的短篇小说之后,我对韩晓英便刮目相看了。那天,我们相约,谈得很深很久,当然谈的更多的是《都市挣扎》里的林夕、燕儿、汪然,还有路子帆、秦文斌、高晋……

 

关于壳子

 

在《都市挣扎》被陕西省委宣传部定为重点扶持工程项目前,很多人还不认识韩晓英。当韩晓英荣获此殊荣时,除一部分人急于想阅读《都市挣扎》外,很多人在思考韩晓英的作品为什么能引起专家们的如此关注?当作家是韩晓英少女时代的梦想,不然,十年前就不会有《襟袖微风》的出版。你仔细阅读她的《襟袖微风》,就可以看到韩晓英藏而显露的才气。著名评论家李星说:“十年前,韩晓英就已经站在文学圣殿的门槛上了。”《襟袖微风》出版之后,正是陕军很多作家以长篇立足文坛的时候,韩晓英也想写一部长篇,写什么题材?她一直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生活很熟悉,但陈忠实的《白鹿塬》、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使她无法超越。她也想学着走平凹的路子,骑一匹骏马在故乡的小路上纵横捭阖,但她又怕和平凹的题材相撞。她避开了陕军作家善长描写的农村题材,选择了都市题材。她出生在咸阳北五县一个小山沟,从小渴望城里人的生活。她有过从小山沟进入小县城,又从小县城走进大都市的生活经历,她对渴望美好生活的女性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体验,因为她就是这样的一个女性。从此,她有意识地去接触那些在城里生活的女友、同学,和她们交流,她们很愿意把自己生活中的辛酸苦辣告诉她,经常一谈就是一个通宵,在了解她们时,韩晓英和她们一样,也在这个城市里挣扎着,奋斗着。那时,她已放弃了小县城舒适的生活,走进了大城市。在这里,她打过工,开过饭店,她怀揣着文学的梦想,就这样为她的长篇小说《都市挣扎》体验经历生活了十年。十年的准备,她在这个都市题材的壳子里装了满满一下故事,这些故事有同事、朋友的创业辛酸,更有自己亲身经历的体验。但是,在文学的天空中,都市题材小说已是满天星斗,难以找到突破口,以怎样的视角切入?如何使《都市挣扎》不被星海淹没,闪烁出异样的光彩?当时,她给这部长篇小说起了-个很大的名字叫《潮》。潮生、潮起、潮涌、潮涨、潮落。寓意变革时代的大潮、政治潮的风起云涌、商潮的浊浪滔滔,文化潮的困惑和性潮的苦涩……她极力想把朋友和她个人进城后生活的曲曲折折、艰难困惑和大时代的潮联系在一起,尽管这个名字还不尽贴切,还有待商榷,但描写都市生活,以这样的形式释放十年生活准备的压抑,已经足够了。

 

 

关于人物

 

《都市挣扎》中的人物并不多,但这些人物性格各异、形象逼真,他们都生活在这个城市,《中国商潮》杂志是他们工作生活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有痛苦的呻吟,有艰难的寻觅,有追求的憧憬,有成功的喜悦。主人公林夕是一个有抱负和志向的女子,这个城市给了她生命的活力,每当她工作和感情上受到挫折,她都回到老家养息。在那里,她舔抚自己的伤口,她痛哭过,消沉过,但她在母亲的土炕上、皂角树下经过一段疗养之后,就再一次奔向城里。她一次再次的进入,一次再次的退回,因为那里有她的梦想,她想在那个大都市里给自己建造一个港湾,给自己灵魂找到一个归宿地。为此,她像一只扑火的飞蛾,一次次扑向那燃烧的烈火,在烈火中历练着自己的青春和灵魂。这是一个不安份的灵魂,这个不安份的灵魂决定了她必然去受苦,去煎熬。正是这种自做自受的执著,顽强拼搏的生命体验,让读者一次次为她笔下的人物叹服,为她虚构的人物和故事流下热泪。林夕是当代城市年轻女性励志的楷模,在当代文学史中,不乏有诸多闪烁的女性形象打动着读者,但林夕这个形象给读者更多的思考。

汪然是一个充满知识分子性格的人物,他的性格决定了他漂浮不定的生活,他也是一个不安分的人,他的不安分表现在他的玩世不恭和狂放不羁上。他是一个情种,是一个让女人无法依靠的男人,所以他始终没有得到林夕的爱情。他和燕儿的爱情说是一种游戏,其实更是一种伤害,燕儿追求爱情的方法决定着她悲惨的结局,他又能如何与燕儿厮守终生呢?汪然是一个独立的极其个性的文化人,他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正因为如此,汪然这个人物身上因具有文化批判的光芒而显得生动和独特。当然,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还有路子帆的狭隘与狡猾,高晋的才情和自私,秦文斌的压抑和无奈,谭丽丽的乱性和放纵,燕儿的聪明泼辣及对爱情天真浪漫的追求。

 

关于思考的准备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会给人留下许多思考的空间。《都市挣扎》给人们留下了什么?著名评论家李星说:《都市挣扎》在选材主题上表现出对当代社会现实的敏感和前瞻。民俗专家梁澄清说:《都市挣扎》里诗性和智性的语言叙述,不仅能在情感上刺激读者,对社会的同类人产生启发和引导,而且能带动读者思想的升华,折射出这个时代的特征。作协主席杨焕亭说:《都市挣扎》的文学性是不容置疑的,特别是对经济转型期人物的心理刻画尤为精彩。作高远说:《都市挣扎》之所以成功,是因为里面有很多作者对生活、事业、人生、感情等深入的思考。

韩晓英为创作这部小说整整准备了十年,她经过了十年点灯熬油的刻苦创作和思考,阅读了她所能找到的中外名著以及名人笔记,借鉴了外国文学里对社会人生的批判方法以及他们开放的审美态度,这种借鉴使她对小说人物的塑造不再是简单的真实。为了写好科普读物《蝴蝶》那一节,她独自飞奔云南体验生活,在体验中她收获丰厚,不仅掌握了蝴蝶的生息活动规律,而且使她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了新的思考和把握。一部成功的作品 也可能就在那时诞生了。我们常常在被一部好作品折磨得茶不思、夜难眠时,很少去追寻探求作品的创作轨迹,当你解读了《城市挣扎》的创作思路之后,对这部作品就会有更深刻的了解。

一个作家,并不仅仅是因为他写出了好的作品,更主要的是他的作品及他本身的现象对一部分人、甚至是一代人的思想造成的影响、启发和引领。 韩晓英的《都市挣扎》激活了咸阳文坛有刷新咸阳新文学之势。《都市挣扎》不仅勾勒出了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背景,而且为我们展现出这个社会的浮澡和不安。因为这些,这部作品显得独特而且厚重。我们在阅读《都市挣扎》时,觉得艺术结构是那样的张弛有度;因为思考,我们在阅读《都市挣扎》的过程中,为故事中的人物命运而哭泣,悲壮呐喊;因为思考,我们在品读《都市挣扎》时,不仅为那些人物的命运忧伤,更为这个社会及时代而感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