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贴】网友青颜如风的博克—王海:用文学守望五陵原

(2007-12-10 14:41:50)
 
王海:用文学守望五陵原  http://img.baidu.com/passport/icn_offline.gif青颜如风
2007年04月24日 星期二 11:42

第一次登陆王海在新浪的博客看到他的照片,不禁一惊:这不是央视的主持人老毕(毕福剑)吗?太像了!可是如果仔细看过又觉得不像,没有那种娱乐明星的喧闹和张扬但却多了一份文人的儒雅气质和陕西人的朴实。

后来看到王海本人,这种感觉更加强烈:好“陕西”的一位作家!和见到的任何一位普通的陕西汉子没有什么区别,可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普通的咸阳五陵原上走出来的王海,却用他的生花妙笔演绎了五陵原蕴含千古的喜怒悲欢,被人们称为“咸阳文学赤子”是近年来陕西文坛冲出的一匹黑马。

2001年王海以咸阳五陵原为题材的长篇小说《老坟》的诞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也引起人们对咸阳地域文化的关注,从而获得美国“国际文化与科学交流奖”。因为这部小说,咸阳市政府在2004年还专门邀请全国专家学者召开了“ 咸阳帝陵文化高层论坛暨咸阳城市形象文化定位研讨会”。并提出咸阳五陵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方案。王海也为此而获得政府“特殊贡献专家”的荣誉。

2002年王海创作出小说《人犯》, 2006年长篇小说《天堂》出版后销量更是一路攀升,并引起了他作品的再版高潮。他的作品故事大都发生在五陵原,具有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向人们展现了咸阳五陵原的厚重大气。可以说,王海用文学“炒热“了家乡土地,用文学守望着生养他几十年的咸阳五陵原。

 

   “五陵原给了我创作的灵感

王海一直声称自己不是个“灵人”说自己“闷”得很(陕西话“灵”指聪明“闷”指愚钝)。可是这样一位老实憨厚的“闷人”又是怎么把有着几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五陵原融化进自己的作品当中的呢?他的文学创作灵感又来源于哪里呢?

王海说自己很小的时候特别惧怕五陵原,因为听大人说那都是一些很久很久的老坟。小孩子对“坟”总是有些莫名的畏惧总觉得神秘不可接近。可是渐渐大一些了,上了学读了书知道了一些历史知道了自己身边埋葬的不是可怕的死而是几千年辉煌的历史,便不再害怕反而有些自豪,于是五陵原便成了少年们玩耍的乐园。随着知识的增长,上大学之后的王海开始试着对五陵原进行解读。在探索五陵原文化的过程中他渐渐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解读五陵原解读家乡的方式,那就是用文学的视角看帝陵文化,写小说,进行文学创作。

“灵性是靠积累和探索而来的”王海这样说,三秦大地是一片文学的沃土,汉唐文化在这里辉映着气象万千。在陵上生长二十多年,对家乡深厚的感情,五陵原本身所具备的博大深厚的历史文化感,家乡地域文化给我的影响给了我创作的良好积累,给了我创作的灵感。

 

 

“把咸阳五陵原宣传出去,是一件骄傲的事情”

《老坟》、《人犯》的一版再版,《天堂》的大卖热卖,在提高了王海自己的知名度的同时也把咸阳五陵原推向了社会推向了世界, 最近小说《天堂》被陕西人民艺术剧院改编成话剧《钟声远去》参加中国话剧百年汇演。《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文化报》、《文艺报》等众多媒体对王海及其作品十分关注。但是伴随着轰轰烈烈宣传出现一系列的“王海现象”让很多产生了是否涉嫌炒作的质疑,文学创作,是不是应该涉足社会活动参与市场呢?

王海总是用自己的行动给人们明确的答案。在陕西作家中,他第一个以作家的身份为咸阳一家企业担当文化形象代言人。他认为一个企业肯选择一个作家为企业代言说明这个企业敬重文化,如果能达到企业和文化人之间的“双赢”那又何乐而不为呢。上世纪90年代,陈忠实曾说过:“我希望我们的作家以后再不要过着光是辣子夹馍的创作日子。”陕西作家的作品缺少一种宣传和策划,很多优秀的作品不被外界知道。“酒香不怕巷子深”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早已不适应,作家的作品应该向商品一样进入市场。如果说大量的宣传涉嫌炒作那么也要看这部作品究竟能不能炒得起来,王海说“作家应以作品说话,一两铜再炒也不会变成金子,只有金子在炒作中才能闪烁出耀眼的光芒。”

当然很多人还关注的一个问题是:王海和他的作品积极参与企业进军市场并且由出版社文化公司进行策划宣传,众多方面的涉足,是否会影响他作品的文化性载道性,是否会影响他创作时思考的独立性?王海曾就这个问题坚决地回答:不会!我们当然希望像他说的那样,作家的作品像商品一样进入市场,在竞争中以才情互相温暖,以艺术互相砥砺,合德提升境界,燃血追求光明,写出无愧于时代和历史、深受读者喜爱的好作品,兵卒成军千流成海,进而自如出入于市场的重围,赢得生存乃至于创造意义上的胜利。

“我的作品不要炒作” 。他很愿意能搭建一个平台宣传他的作品,宣传五陵原,他自豪地说:“把咸阳五陵原宣传出去,是一件很骄傲的事情。”

 

“无论什么时候,我都只是咸阳作家”

柳青推出了神禾原、贾平凹唱红了商洛山区、陈忠实让世人认识了白鹿原。而今天咸阳古道音尘未绝,王海的出现使人们对博大精深的五陵原文化开始有所了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目光投向五陵原,这个中国的“金字塔群”。

“走上五陵原,冢疙瘩数不完”从小在这些“冢疙瘩”边上长大的王海始终谦逊而质朴,一口纯朴的陕西话,直到现在还不用电脑写作,连在网上新浪方面帮他开的博客也很少登陆。走到哪里都喜欢别人称自己为“咸阳人”“咸阳作家”。

   “ 我只是五陵原上一棵草”王海曾这样说,“五陵原是我心中的一个图腾”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来源,只有不断挖掘五陵原文化题材才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王海对现在取得的成绩并不满足,他说获奖只是一个加油站,现在他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被一些人群认可。据相关调查,买王海小说的大多为中年人,在年轻读者中的影响还不是很大。他幽默地说,在他的家里,六岁的外甥和上高中的儿子最看不起自己,外甥从不拿他这个作家当回事,而儿子却从来不读父亲写的小说觉得不吸引自己。王海说“我要继续努力的写,直到年轻人也都爱看我的书。”

“咸阳宫阙郁嵯峨,六国楼台艳绮罗”。咸阳这块厚土从公元前350年秦孝公任用商鞅筑城以来,不乏始终把敢为天下先、与时俱进作为发展动力的精英。今天,丰厚的文化积淀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更是给予了作家们以开阔的思维空间。

    王海,古都咸阳的赤子,五陵原上的守望者,用他的一支生花妙笔谱写大汉风云的烟尘,写尽守陵人千年的悲喜,他的每一页,每一字,都染尽了皇天后土的凝重。如果说,一个作家是一座城市的名片,是一座城市的背影,那么,我们希望,王海,五陵原上走出来的身影,能够执著的屹立于时代发展的洪流中,将这座城市,这片五陵原的点滴播洒进更多人的心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