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传道书说那些生生死死的事

(2020-03-04 16:22:15)
标签:

聆听与祈祷

信仰

生命

传道书

 听传道书说那些生生死死的事

by东方月 文
图:Delia(油画)


从前有个孩子满月,众人都来道贺,预言这孩子将来会如何如何。只有一个客人说了句:这人将来总会死。

这个人是欠揍的。但也只有这一个人说的,是百分百会实现的预言。

 

《圣经.传道书》写道:

 

往遭丧的家去,强如往宴乐的家去,因为死是众人的结局。活人也必将这事放在心上。【7:2】

无人有权力掌管生命,将生命留住。也无人有权力掌管死期。这场争战,无人能免,邪恶也不能救那好行邪恶的人。【8:8】

 

传道书的者跟不讨好的客人一样,日光之下,他似乎发现一切都是不确定的,快跑的未必能赢,力大的未必得胜,所有的不确定中只有一件事确定无疑:就是众人的结局

 

是一个我们最不愿意去触碰的话题。中国文化对人生的领悟是尽量避开死的探究先说生的事。

但是在圣经中刚好相反:

地上的事,必须从天上的眼光看才会明了;今生的事,必须用永生的眼光看才能看清。

 

接纳死亡不是仅仅为了接纳死亡。接纳死亡是为了更好地迎接生命。

 

有一次,早上我去参加一个葬礼。晚上,又去参加一个婚礼。白天去医院探访一个新生的孩子接着又去另一个医院一个绝症病这一天……好像是看了一生。

朋友的婚礼派对在城里一个最气派的酒店,三教九流都请来,酒随便喝,到后来台上不停在各种秀,台下有人哭有人笑有人不屑一顾有人羡慕嫉妒,有人只顾……

 

我坐在那里,忽然想起早上的葬礼。同样做旁观者,哪一个更让人接近明白生命的真相?

难怪传道者说:往遭丧的家去,强如往宴乐的家去。

 

唯有在这样的时刻,人开始归回到生命的原点,撇去浮在欲望表层的泡沫,认真思想日光之下这一生。

 

正视终点,才真的会有起点。

认识死亡,才真的可能认识生命。

如约翰所说:是已经出死入生了。我们所越过的,是对死亡的恐惧,以及这挥之不去的恐惧带来的一生的威胁

 

然而,传道者虽道出日光之下的虚空,却并非消极虚度,相反,死亡的终点是要叫我们更懂得活着的奥秘。

那么,这个活着奥秘又是什么?如果终局已经定了,那么,什么才是今生的出路?

 

接下来有两节经文说的很有意思:

光本是佳美的,眼见日光也是可悦的。人活多年,就当快乐多年。

然而也当想到黑暗的日子,因为这日子必多,所要来的都是虚空。

【传11:7-8

 

一前一后两句话看到两个“多”:活着的岁月有多年;黑暗的日子也必多。

充满悖论的事,被他相提并论,似乎完全相反却又一致:

因为一生很有限,所以请你好好地在今生活着,不要忧愁,要快快乐乐地过日子!

因为一生很有限,所以也请你不要只图得过且过,只为今生而活!

 

你趁着年幼,衰败的日子尚未来到,就是你所说,我毫无喜乐的那些年日未曾临近之先,当记念造你的主。不要等到……(参:传12)

 

“不要等到”后面说的是一长串“黑暗”的日子来临:那些身体老去,那些对你来说辉煌已过万物枯萎的日子、毫无喜乐的日子……黑暗,可以指的是死亡,也可以是一种痛苦、祸患、衰败的光景,甚至是毁灭。

 

想想这位做过君王的传道者,曾在他身强力壮的一生,享尽荣华却不得喜乐,求尽智慧却仍是虚空……

他似乎替古往今来所有的人做了一个用一生去做的实验,看看到底哪样能满足人心的无底洞。

 

没有一样他不曾经历的,却没有一样有能力超越今生的短暂和虚空。——直到,他找到那个终极的奥秘,明白原来生命所归属的,并不在任何人任何事物甚至自己手中。他说出答案:

你趁着年幼,衰败的日子尚未来到,就是你所说,我毫无喜乐的那些年日未曾临近之先,当记念造你的主。

【传12:1

 

原来,我们的人生必须归属到造了生命的主,短短的岁月放在永恒里,才会归回它一切的意义。

我们听见从超越今生的永恒里,向我们传回关于今生的信息:来吧,现在就当喜乐,当珍惜,当享受!

我们看见穿破黑暗结局后,向我们传回关于今生的光亮:来吧,现在就当记念,当归属,当交托!

 

这是一条能我们永远活着、并一次次从绝望中活过来的路径。因为盼望被放进了永恒里。

 

对今日的我们而言,这个答案没有改变,却更明确:重生,进入造你的主所赐予生命,进入基督的救赎与恩典之中,这是一条在地上行走天路的途径,是复活的道路

 

地上的我们并没有不一样的特权,但有一个可以永远支取力量的源头,来胜过这些短暂日子。那就是

我们是在永生中活着,而永生是从此刻开始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