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二年级下册《平均分》公开课——中国教育学会

(2011-04-11 16:24:08)
标签:

动手操作

二年级

教育

平均分

下册

分类: 经典教案

——人教版第四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

教学内容:教材例1、例2。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2、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通过学具操作突破重点。

          通过小组合作研讨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学具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今天两只小兔子要过生日,看!兔妈妈给小兔子准备什么了?

师:你能用数学语言说一说吗?

生:我看到了4个萝卜。

师:谁能帮兔妈妈分一分呢?

生:一只小兔子两个萝卜,一只小兔子两个萝卜。

师:为什么这么分?

生:因为这样分比较公平。(板书:公平)

(一)初步了解平均分

师:谁能上来分一分呢?(让学生上台来摆一摆)

师:同学们看一看,一只小兔子分了两个,一只小兔子分了两个。两只小兔子分得萝卜数量(生:同样多)。

(板书:同样多)

师:兔妈妈说:“我这还有呢!”看,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6个苹果。

师:应该怎么分呢?

生:一只兔子3个苹果。

师:谁上来分一分。

师:发现这位同学分的苹果,两边也是。(生:同样多)

小兔子们这下可高兴了,每只小兔子分得了2种礼物。

师:兔妈妈又说:就得到这两样东西就高兴极了。妈妈这还有呢!(出示香蕉)

师:这你们应该怎么分呢?

生:一只小兔子4个香蕉。(上台分一分)

师:发现我们分得香蕉数量也是同样多的。

师:这下我们都分完了,小兔子可以过个快乐的生日了。我们一起祝愿小兔子们(生:生日快乐。)

师:小兔子说:“谢谢你们”。

二、探究新知

(一)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定义

师:好,我们一块看黑板,向我们分萝卜、苹果、香蕉这样,每份分的同样多。我们就叫做平均分。(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平均分。

师:我们一块来说一说什么叫“平均分”。

生: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师:每份分得必须是(生:同样多。)就叫平均分。好给你同位说一遍。

师:只要看到分“萝卜、苹果、香蕉”这样的分法,就叫“平均分”。

(二)练习平均分的句式

师:同学们真棒,那再想一想,刚才我们是怎么分得萝卜呢?现在我们应该怎么说?

老师示范:把4个萝卜平均分给2个小兔子,每只小兔子有2个萝卜。

师:同学们拿出手和老师一块说一遍。

A自己动手变画边说。B同位说一说。C学生单独说。D一块说。

师:苹果我们是怎么分得?

生:把6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兔子,每只小兔子有3个苹果。

师:咱们一块说一说香蕉又是怎么分得呢?

生:把8个香蕉平均分给2只小兔子,每只小兔子有2个萝卜。

(三)动手分一分加深平均分的定义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说、画,老师感觉到对平均分有了基本的了解,那你能不能用平均分的知识(课件出示)摆一摆,说一说,解决这个问题呢?(把10个面包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个面包?)

师:听清老师的要求:A同位两人拿出10个扣子,摆一摆。B摆完之后,同位两人再说一说。现在开始。

(学生动手摆一摆)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摆一摆、说一说。我们又加深了对平均分知识的理解。那如果老师不让你摆,只给一幅图,你能不能说出是怎么分的吗?

(出示草莓图:把9个草莓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3个。)

师:看来“平均分”的知识已经在同学们脑中有了深刻的印象,那你能利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迅速判断谁不是平均分吗?(判断:哪组是平均分?)

(四)寻找平均分的方法

师:老师看出来了,同学们的思维非常敏捷,判断也非常准确,看来给大家的数太小了,难不住大家,老师出个再大点的看看能不能平均分呢?

生:能。

师:(课件出示)试一试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几个?怎么分

师:同学们我们真了不起,不仅掌握了平均分的定义,还掌握了平均分的方法。

师:学到这,我们回想一下,什么叫做平均分。平均分的方法:我们可以一个一个的分或者是一份一份的分。

师:真不错,自己鼓励一下自己吧!

三、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学的这么好了。我就考考大家。(出示把8朵花平均分成()份每份是()。)

四、联系生活举例

师:生活中你们见过“平均分”的例子吗?其实平均分知识就存在与我们的身边,请看大屏幕。

出示图片。欣赏图片。

五、课后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平均分的知识,下课之后也找一找自己身边有没有平均分的现象。给你身边的朋友说一说。

板书设计:

                        每份分得同样多      平均分

 

 

 

 


  

               

课后反思:

认识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比较难理解、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平均分”。

本节课我设计了几个环节:

(一)   情境引入

从情境入手,从身边的事例入手感受平均分,通过给小兔子分萝卜、苹果、香蕉初步感知每份同样多,也就是平均分的意义。这部分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同样多,加深对同样多的印象,初步对平均分的意义有大概了了解。

(二)   探究新知

 通过动手操作,摆一摆进一步明白: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平均分。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出示一种不同的分法,“把10个面包平均分成5份是()个”和“把10个面包平均分成2分每份是()个。”利用这种分法再次理解平均分的含义。通过这个活动加深了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

(三)   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使学生在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交流中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这部分学生在分的过程当中回去想“每份里面是一个(两个、三个……)”用排除法的方法去试一试,有的学生会利用乘法口诀想到每份里面是多少,很多种方法学生都能够找到。其实这个过程就是锻炼学生的动脑思考、动口交流的能力。

(四)   结合实际了解生活中平均分的现象

对学生来说就是要加深对平均分的印象。通过对生活中事例的观察,了解平均分在生活中的用途。看学生能够不由自主的说出来,我想就是对平均分理解的过程吧。

这是以上我设计的内容,总体上来说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知识掌握的还可以,学生在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概念,为学生后面学习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

1、              个别问题提出时语言不够准确、严谨,使得学生的回答、操作不是我所希望的,显得自己有点措手不及

2、              有时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说,这样更能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这一主线。所以我应该学会适当的放手。

我想我对这节课在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上还比较欠缺,特别希望能够得到名师的指点和点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