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造像】终于找到了朝阳洞造像

标签:
文化 |
分类: 石窟造像 |
很早以前就拜访过港沟镇芦芽岭村南深山中的云台寺,回来以后朋友在网络给我留言说,在云台寺所在山峪的另一侧,位于仁里村附近的桃花山上还有石刻造像。当时只是记下了这一线索,但一直未能成行。之后的考察经常会经过仁里村,而且有时也下车向村民打听附近山上有没有石佛的事,但多数村民都表示没有听说过。直到这一次我专程去寻访才得以见到仰慕以久的这处石刻。
话说出港沟镇一直南行,过芦南村后不远就是山垭口,翻过这座山便是仲宫镇的地界了,而仁里村正是过山口后的第一个村。一过界我便看到路边有村民,于是停车了解情况。被我询问的这位村民一开始以为我要找的是云台寺的石佛,但我一再表示云台寺我已经去过了,后来这位村民终于明白我要找的是山阳面的石佛。他给我说,你是不是想去看那座山洞啊?通过了解我终于明白原来石佛像位于一座天然的洞窟之内。问好路,心里也有了底,所以一路很顺利的便来到了山洞下方的山峪里。
洞窟位于山半腰,路也蛮好走的,山下是一个农家乐饭庄,因靠着这处古迹,所以老板特意把石台阶直接修到了洞口附近。拾阶而上,两侧的松树散发着阵阵松香,山间的梯田里大多数作物已经收获完毕,只剩小块的菜地里还有剩下的几颗白菜,碧绿的叶子在这深秋让人感觉一丝清新。不觉间石台阶已经到了尽头,根据村民指点在台阶的尽头右拐再向前便是了。石阶路没了,山路是松散的泥路。刚刚下过小雨,走在虔诚之人走出的一条山间小径上,鼻子嗅到的全是阵阵山中那种特有的清香。闷头走路忽然间抬头发现小路的尽头是一座石头垒砌而成的石墙,墙体多为乱石修砌,而正中的洞门则为规整的青石砌成半月形拱门。
走近细看拱门门楣上并没有刻字。走进洞门,洞内光线不是太暗,基本能看清整个洞内的情况。山洞为天然洞窟,分两层。第二层被置为神台,一二层间有石台阶可上。神台正中摆放着一铺石刻造像,细看此石刻造像乃雕刻于一天然巨石上,为一佛二菩萨。如来佛位于正中,两侧的菩萨立于莲花座之上,而三尊造像的头部皆被砸毁。石刻造像旁并未发现有题记,但根据造像的手法判断概为明清时期的作品。洞内巨石造像旁边的角落里还有石造像残块两尊,不过由于残破太厉害,现在也仅能看出个基本样子了。
在洞内西崖壁上有摩崖题记一则,但洞内光线不是太好,而题记漫漶又严重,所以未能研读出其内容,不过可以判断应该是初创此造像或重修时的记载。不过在洞外不远的山崖上还有一处清晰的摩崖题记。该题记在洞口西南不远,刻于一处裸露的山崖上,题记被雕刻成碑碣式样,下面雕刻着案几型底座。此摩崖碑乃民国十四年重修朝阳洞的记事碑,碑文云:“历邑东南距城五十五里大水井庄北桃花岭上旧有朝阳洞一所,为镌石佛数尊,斯洞不知创自何代,前大明嘉靖十三年经大水坑刘君仲惩文西及黄君屋李君昌等重修”,据碑文可知朝阳洞初创年代不详,但至少明嘉靖年间以前即以存在。碑文中提到的嘉靖重修记录在现在的朝阳洞内外已看不到,洞内的那处时间不详的摩崖题记很有可能就是该重修的记载。
摩崖记事碑旁的山崖上还有“会仙台”三字的石刻。会仙台位于朝阳洞西南不远处,这里是一处山崖边上的小平台,站在此处能俯视整个山峪,实乃赏景之最佳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