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民间考古
民间考古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505
  • 关注人气:78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村考察】 涝坡庄的发现之旅(下)

(2011-05-30 21:09:40)
标签:

文化

分类: 市区专辑

   【古村考察】 <wbr>涝坡庄的发现之旅(下)
                                        顺义桥

从龙神庙出来继续沿大街向东走,不多远就看到路旁立有一方带碑帽的卧碑。碑刻下部被水泥遮盖,但碑文大体可以辨认,该碑为光绪二十六年《创建顺义桥碑记》。通过询问顺义桥现在还保存着,就在此碑的正南方,大沟之上。向南走下一段小坡就能看到大沟之上有一石桥,不过由于近年在老桥面上铺设了水泥,故从桥面看不出其古桥的味道。不过转到另一侧再望时,顿时让我惊诧不已,单拱的石桥竟然有如此大的跨度,拱尖距地约有近九米多,上面雕刻有神兽的造型。顺义桥拱两端修有迎水墙,用来减轻水大时对于桥基的冲击。

    【古村考察】 <wbr>涝坡庄的发现之旅(下)
                                创修,重修庆合桥碑记

从顺义桥向东走也就五十余米,在路旁的石堰下我又发现了两方石碑,读其碑文知这是两方创修和重修庆合桥的碑文,不过在碑南的大沟上并没有看到文中提到的庆合桥。转回来向碑旁晒太阳的一位高姓老人询问,老人有些耳背,不过通过我大声的吆喝,我还是与老人可以进行交流的。老人说,庆合桥早年就被大水冲毁了,他还说原来这条大沟之上有很多座石桥,都是清末光绪年间修建的,后来很多桥都在历次的山洪冲击下损毁了,现在只剩下我刚看的顺义桥。我问老人高寿,老人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老人说我生于民国四年,我掰着指头一算,好家伙,老人今年竟然96了。在问及“山东第一蓄水池”时,老人讲,修建水池时老人也就十多岁,没事他就会跑去工地看施工的。老人说他还见过韩复渠,而且说他这个人很好啊,在工地上他看到工人有时推小车上坡推不动,就会上前帮一把,只是这人抗日跑了,被老蒋杀了。呵呵,没想到在这闭塞的小山村里,竟然还有人记得韩省长的好。

   【古村考察】 <wbr>涝坡庄的发现之旅(下)
                                      涝坡村的长寿老人

告别老人我继续向“山东第一蓄水池”出发,走下一段坡路,跨过一座现在的小石桥,路西有一个古井台。井台西侧的石堰内嵌着一方小碑,碑刻记载的是创修兴龙桥的事,这座桥原来也是在大沟之上的,正如刚才老人所说的,后来被冲毁的那些桥中的一座。

   【古村考察】 <wbr>涝坡庄的发现之旅(下)
                            山东第一蓄水池大坝

古井台东面不远就是一座水坝,这就是“山东第一蓄水池”最西侧的一道坝。水坝北侧的山崖上有一方摩崖石刻,上有历城县长张贺元书的“蓄水池”三个大字,落款时间为“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回过身仔细大量这座水坝,说实话这座水坝的大小与我想象中的“第一蓄水池”不太一样,原来我以为大坝应该是那种气势宏伟的样子,但眼前的这座水坝长不过50余米,高不过十余米,顶部是坡面带有波浪形。不过从后面的考察我发现,原来这座蓄水池的形状是细长条形的。

             【古村考察】 <wbr>涝坡庄的发现之旅(下)

                                张贺元题刻

“山东第一蓄水池”其实就是一座建于山间沟壑里的小水库。整个水库沿沟壑向东延展,逆流而上,在沟中后人又增修了两道阻水墙,以减少山洪暴发时,大水对最后一道坝的冲击。从第2,3道阻水墙能看出大水冲击后的痕迹。村民说虽然现在处于枯水期,但到了夏季水大时,水库中的中深能达到十余米,上游的山水能在最后一道坝上形成气势恢弘的水瀑。

   【古村考察】 <wbr>涝坡庄的发现之旅(下)
                 远望蓄水池,能清晰的看到后来加建的挡水墙及最后一道大坝

在最后一道坝的南首,我看到一方碑刻,据说这方碑刻原来埋于大坝旁的农田中,近年来被发现后移立于此。碑刻阴阳面均有文字。阴面镌刻的是当年修建蓄水池众人捐钱的情况。而阳面的一篇碑文则记叙了修建这座蓄水池的原因和经过。原来,此蓄水池乃一位洋人所倡议修建,怪不得当地人称此池为“洋湾”。

据说,民国二十二年秋天,德国驻济南领事馆领事希古贤到斗母泉游玩,路经涝坡村时因口渴进村讨水喝。因希古贤对中国的风土人情十分感兴趣,所以常常与乡间村民聊天,在涝坡村与村民交谈时,他得知这个秀美的小山村竟长年因天旱少雨,庄稼不但颗粒无收,就连吃水也非常困难,只好背井离乡逃荒去闯关东。他动了恻隐之心,向涝坡村民许诺说,等他回去一定向政府反映此事,争取能在这里修建一座蓄水池,以保证山村的正常用水。当地人对于这位洋大人的承诺似乎也并没有太在意。但希古贤游玩回到济南后,果真向时任山东省建设厅厅长的张鸿烈提出在涝坡村修建蓄水池的建议。张鸿烈听后感叹一位洋人都这样关心偏远山村百姓的疾苦,做为当地官员对于这种建议理应考虑。随后张鸿烈向省里进行了汇报,并得到同意。于是张鸿烈组织水利专家对涝坡村的地形环境进行了勘测,决定在村东首的大沟位置进行截流建池。

修建水池的过程相当艰难,由于村子地处深山,交通不便,很多建库原料都来自山外,都需要马拉骡驮而运进。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蓄水池终于竣工。建成之日,省建设厅厅长张鸿烈等省县官员和希古贤亲临现场,为竣工剪彩。张鸿烈并欣然提笔,为该工程命名为“山东第一蓄水池”,镌刻于崖畔之上。

涝坡村做梦都没有想到,一位洋大人竟然为小山村带来这么大的恩惠,所以集资为他镌碑立石,以志此盛事不朽。而刚才提到的这方碑刻就是当年涝坡百姓为希古贤的“一人之善怀,百为后代之利益”的功德立的功德记事碑,碑上记载了整个事情的经过。

解放后,市中区和十六里河镇政府于1957年和1963年先后又在上游修建了用以减轻水冲击的第二道和第三道大坝,形成现在的规模。

最后说一说涝坡村的村名变化。记得前面说过,在光绪年间之前该村名字应该是老坡,但宣统年间以后该村名已变成涝坡。从发音上看,老和涝是同音,从该村所处位置看,位于二山之间的一处沟壑两侧,按常理大雨之时,该村应处在两山泄洪之通道上,暴雨后山洪竞发,该村应经常有涝灾,故村民在喊村名时,会玩笑的说这哪是老坡,应该是涝坡嘛,时间久了,估计名字也就慢慢的在戏谑中变成了涝坡。这从大沟之上的几处石桥被冲毁应该能验证,但有一点奇怪的是,到了民国中期时,该村就已经变成了一个缺水的村庄,要不也不会有希古贤讨水闻旱情,洋人建议修水库的故事了。这一疑问我猜想是气候的变化所致吧。。不过上面这些是我的个人猜想,还请各位读者当作一个小花絮来看吧!

至此,我已从涝坡村的西首步行到了村东头。总体对于涝坡村的印象是古迹丰富,且具有很大的历史价值。村中的碑刻及石刻多达十六方,影壁墙五座,古庙宇一座,清代石桥一座,古井台一座,民国年间水利设施一处。在一个村子里能有这么多不同种类的文物古迹,在济南近郊甚是罕见,值得关注和保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