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悦读·老济南】 济南石刻(上)

(2011-05-16 13:44:39)
标签:

文化

分类: 报刊发文

【悦读·老济南】 <wbr>济南石刻(上)

按:今天生活报刊载了我写的<济南石刻>系列之(上),陆续中和下在下两周要发..此文原为我博客里写的四篇小记,后通过修改,并按编辑要求增加了故事性,才得以见报..虽从文章的连续性看依然是以历史朝代为主线,但因为照顾到单个主题的故事可读性,所以很多地方和博文大不一样,减少了众多关于各朝石刻的总结性的东西.不过,学习一种新的写法,具有可读性的写法,对我来说还是很有帮助的.文章虽经编辑和我多次勘定,但可能还会有笔误或常识性的错误,希望路过的朋友能多指教!

    中国悠久的历史留给后人灿烂的文化,而文化的传承载体多种多样,其中有绢纸古籍,木石建筑,出土文物等,而这其中也包括被称为“石头书”的文字石刻。文字内容之所以选择石头做为传承的载体,其重要的原因就是石头材质的坚固和不易损坏,虽然历经千百年的风吹雨打,天灾战乱,很多石刻内容会出现风化漫漶和残缺不全,但相对于以竹,绢,纸等材料书写的古籍资料,石刻更容易长久的保存。

    济南作为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其地域内也存留大量的文字石刻,其中包括碑刻,摩崖题刻,建筑题刻,墓志等各种形式。如果按年代远近划分,众多的石刻其数量分布呈“金字塔“式,即离当代越近的数量越多,而年代久远的则数量稀少而珍贵。今天我们就沿着历史的主线去寻访那些藏于济南众多珍贵的石刻,去发现石刻背后的故事。

我国现存最久远的地面建筑上有

济南民间现存最久远的文字石刻

济南现存就久远的文字石刻应是汉代遗物。而济南有秦碑一说只是来自古籍中的记载。据传济南长清区的五峰山附近原有秦小篆碑一方,乃当年秦始皇东巡至此,李斯奉命所书,不过这块秦碑在民国之后就寻不到踪迹了。有传该碑五六十年代被运至泰安岱庙收藏,然而今天的岱庙里只有国宝级的那方秦刻残石并没有此碑。所以济南有秦碑也只能算是一个传说,笔者考察济南文字石刻的起点从汉代开始。

喜欢古建筑的人都知道,在济南长清区孝里镇西北不远的一座小山上有一座石头屋子,而就是这样一间不足三平米的小房子却在中国建筑史上赫赫有名,它就是我国现存最久远的地面建筑——孝堂山石祠。孝堂山石祠又名孝堂山郭氏墓石祠,石祠乃墓前享堂。相传墓主姓郭,后人遂附会为西晋隆虑(今河南林县)人孝子郭巨之墓。但经过近年考古研究,这座墓葬其实应该是汉代某位济北王的陵墓。不过追寻济南民间最早的文字石刻,当在这里去发现。

平原湿阴邵善君以永建四年四月二十四日来过此堂叩头谢贤明这则题记刻于济南市长清区孝堂山石祠的立柱之上。题记讲的是东汉永建四年,一个叫邵善的人从黄河以北的平原湿阴郡渡河而来,其远行的目的就是来长清孝里的孝堂山答谢贤明。短短的二十七个字就成了一篇简明扼要的记叙文,符合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诸多要件。这篇“微型”的记叙文不仅告诉了我们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一件很普通的事件,同时也为后人确立这间普通石屋的年代提供了主要依据。邵善此行之后又过了四十年,即永康元年,泰安的一位叫高令明的仁兄也踏足于此,拜访石屋。由此可见,即在当年这间石头房子也声名远赫,吸引着众多仁人君子不远数百里翻山跨河而来瞻拜。以上两则汉代题记也是济南民间可以见到的年代最为久远的文字石刻了。

 

省博的一块残石为我们讲述着汉代

著名石刻《熹平石经》的坎坷命运

今天在山东省博物馆二楼的一个展柜中静静的躺着一方残石,石块呈三角形,个头并不大,石上留存有刻字近二十余个,从内容看应该是儒家古籍《仪礼》中的片段。通常博物馆展出的都是具有代表性的,珍贵的文物,而这样一方不起眼的小石块为什么会拿出来向观众展示呢,而它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

故事还要追述到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一日朝会上,大臣蔡邕向汉灵帝提了一个合理化建议,并得到了皇帝的赞同与批准。原来,汉代以来,不管是官学还是民间私塾内所使用的儒家教材〈六经〉都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不仅内容有差别,而且字体不统一。这在当时是让读书人比较无奈的一件事,因此蔡邕向汉灵帝建议由国家出资,颁布正规的教材版本,并用当时官方标准的汉隶字体书写,镌刻于石,立于国家最高学府--太学之内,供天下读书人统一标准。建议批准后说办就办,很快〈六经〉的内容被确定,而宫中著名的书法家们亦行动起来,共同书丹,很快刻有〈六经〉的四十六方巨石立在了太学内。这部石刻巨著被后人称作“熹平石经”。然汉代末期国家动荡,战火纷起,朝廷命运尚不知几何,哪还有人想着这些石头块。在连年的战乱中,熹平石经逐渐毁坏消亡,自宋代以后,汉代太学旧制周边不断有残石出土,由于宋代金石学的兴起,这些刻着古隶书的石头又逐渐被文人名士所重视,成为金石学家收藏的热门。

直至今天,熹平石经残块仍不时被发现,据说现已集存80OO多字。从省博收藏的这方残石上看,该石刻书写的字体方正,结构谨严,是当时官方通行的标准隶书。“熹平石经”不仅被考古学家所关注,同时也对研究书法的人有着重要的参照和帮助。

一项山东之最带领我们去发现

济南地区的北朝摩崖造像题记

1995年1月13日深夜,一声巨响划破夜空,千佛山北侧黄石崖造像区内的一方镌刻有北朝造像的巨石因年久风化而坍塌。之后几天,各种媒体纷纷进行了报道,而这一处著名的北朝造像群又一次走进了人们的视线。

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兴盛,上至皇亲国戚,下至黎民百姓均崇奉佛教。而同一时期的济南,其统治者也顺应潮流的在济南周边地区开始出资开凿石窟,镌刻造像。从那一时期的造像分布看,造像开凿的地点基本是离城较近的一些山崖,而千佛山以北的黄石崖在这一时期被幸运的选中,开始出现了众多工匠的身影和虔诚的信人。黄石崖造像也是济南乃至山东地区现存最早的北朝摩崖石窟造像。

北朝信教善人们开凿完石像以后都会在一侧留上几句话,从现存的内容看,大多都为“上为皇帝师僧父母,下为黎民众生,一同祈福”之类的吉祥话,而这样的石刻吉祥语就是摩崖题记。今天在黄石崖的崖壁上我们还能看到的题记不足十则,其中年代最早的是北魏正光四年题记。从题记上的字体看,具有北朝时期间书风的强烈特点。孙兰凤与赵超先生在《北朝石刻造像题记十件》一文中选取和论述了黄石崖的孝昌二年(526)造像记。并认为其笔法方硬、棱角分明,体现出民间书风粗放的特色,但结体结构中仍有南朝楷书的影响。

北齐名僧安道一的著名石刻“大空王佛”

前些年在平阴的多处地区都发现了北朝的石刻佛经,而这种将整部经文都镌刻于摩崖之上的做法盛行于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史上有四次重大的劫难,而最早的两次则都发生于南北时期。佛教徒们在经历了“灭佛运动”后发现,众多绢本,纸质的佛家经籍难以传世,认为“缣竹易销,皮纸易焚;刻在高山,永留不绝”。于是开创了一种新的经文传播方式,这就是刻经。

北齐年间著名僧人安道一云游至平阴洪范池附近,当他游历了境内众多名山大川后,决定在此开始一项浩大的工程,即在山崖上镌刻经文。刻经的同时,安道一还在平阴洪范池附近多处地方留下了题为“大空王佛”的大字题刻。

天池山脚下的村子叫书院村,这里环境清幽,山泉竞泻。安道一路过此村时被这里的美景所倾倒,于是驻足书院村,赏泉品茗,登山远眺,并在村东天池山下的坡形山崖上题刻了“大空王佛”四个大字。关于“大空王佛”石刻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佛”字的最后一笔收笔很长,像拖在最后的尾巴一样。同样在今天平阴的云翠山,黑山等处也都发现了“大空王佛”石刻,且书法特点一致,从东平发现的带有安道一落款的“大空王佛”石刻看,这些地方的四字大刻均为安道一所书。

平阴洪范池附近的北朝刻经,是在中国刻经中纪年最早,安道一题名最多的刻经。它不仅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珍品,而且对中国文字进化有重要研究价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