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是个好日子,天气尚好.约上陈贺老兄,一起开始了平阴的探古之旅.一路上收获颇丰,而且还超额完成了任务.很多古迹很具有历史和观赏价值.好了,陆续的发贴吧!
第一站:
考察目标:虎豹川修路碑记碑
所处位置:平阴县虎兴隆镇村
碑在村南首大路旁,八棱形,外罩石亭.建造年代并不久远(民国18年).但整个建筑上布满了非常精美的雕刻.极具观赏价值.
石亭柱子柱础上的雕刻.
碑身下部的雕刻.
撰文人和书写人也都算是名人了.
附:虎豹川修路碑记碑介绍
虎豹川修路碑记碑,在栾湾乡兴隆镇村。建造于民国十八年(1929)。
修路碑记碑及碑亭,取材于当地的青石,由当地石作艺人张传芹、刘振文、张绪珠等人主持建造。碑由八块高230厘米、宽60厘米的巨石扣结成八面体碑柱。修路记事碑文及募捐者姓名刻在八面体碑柱上。碑文由肥城人曾任临清、聊城等县知县的李传煦撰写,由平阴人清末翰林院翰林朱名炤书丹。碑文记述此处险要,“山径也,而以虎豹名,意险极矣”,“虎豹川虽名不见经传,然昔为齐鲁要塞,今为平肥通衢,群山拱抱,泉壑萦回”,“蜿蜒约四十里,连峰叠嶂,崇岗漫阜”,“或岭险耸峙,高不可攀,或断涧悬绝,深不可测”。记修路之艰难:“好义诸君,抱移山填海之志,历尽艰辛,百折不挠”,“募集巨金,自备赀斧,度越巉
岩,不辞劳瘁”,“培洼缺,补崖聩,伐乱石,崎岖危径,飚成坦途”。赞修路之盛举:“自齐晋平阴之战迄今,…
…沧桑屡变,世代迭更,历二千余年而此川之险恶如故。未闻有恤行旅乏困,兴役平治者。直至今日,始化险为夷,易陂为平”。“旅客征宦,飞刍挽粟,牵车服贾,千暮百朝,负扶挈携,万趾鱼贯”。
八面体碑柱上复三层与碑柱相应的八面体石沿,呈迭涩状。一层碑座亦呈八面体柱状,每面都有不同种类的花木浮雕图案。修路碑记碑外覆罩八角挑檐攒顶式碑亭。通高550厘米,内径320厘米。碑亭由八根方面石柱支撑。每根石柱外面阴刻楹联一条,楹联由当地名人高道远书写。石柱下有高55厘米,周长163厘米鼓形柱础。部分柱础浮雕精美的龙虎、果蔬、花卉、草木图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