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我 考研

(2010-04-08 17:17:58)
标签:

校园

分类: 随笔
   应朋友之邀写一篇关于考研的文章,关于考研的问题,其实不过是这个文化系统的若干问题之一,毕竟这是一个大系统。
   先不说考研,说点其他的,例如我们的商家之战,想当年DVD大战和之后的内衣大战乃至今天的地产大战,大家都拼得你死我活,最终没有最后的赢家。这是为什么呢?可能是因为监管不严,但是更多的是人们思维的问题。为什么国家如此提倡体制改革和创新,还有很多小企业做着费力不讨好的“山寨机”呢?世界超过80%的玩具来自东莞,但是经济危机之下一大片玩具厂商倒闭,这是为什么?这些都和我们的思维相关。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埋怨社会“潜规则”太多,但是如果没有“被潜规则”的人哪里会有“潜规则”,也就是说我们社会之所以“潜规则”这么多是因为有很多人想“被潜规则”。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我们的思维,当然考研也不例外。
   我说过中国人会“适应”的人不多,但是“顺应”的人占绝大多数,何谓“适应”,看过“肖申克的救赎”吗?这里边就很好的诠释了什么是“适应”,除了尊重现实也注重主观能动性。我们说“人情”,说“面子”,其实多背离了“人际”和“尊严”的本质,是一种不正常的形态,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太会“顺应”了。所谓“顺应”就是我们片面强调客观条件,例如如果我们遇到不公平对待我们一般害怕“势力”而“明哲保身”。其实“避害趋利”的心理人皆有之,“明哲保身”从人性的层次讲无可厚非,但是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认识自己,能够针对自己的不利做出反应,但是我看来我们并没做这一点,我们的思维比较原始。之所以我们浮躁、投机,一是我们抛弃了先人给我们的经验,而是我们的思维原始。何谈原始,从众心理如果太强烈那么就说明这个人盲目,进而说明这个人的思维原始,不管是DVD大战还是学习英语,我们那个没有从众心理,我们为了生存可以抛弃梦想,可以抛弃尊严,可以抛弃亲情,这是多么的可悲。
  考研很多人也是有这这种心理,有些人“潜规则”去考研,有些人“托关系”,有些人“花钱走后门”,最后呢?两三年年之后呢?很多企业认为研究生知识不如博士深,能力不如本科生经验多,工资还要的高,所以很多研究生都很难找工作,但是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绞尽脑汁去考呢?因为一种类似“侥幸”的心理,因为这些人没有主见,由于从小教育的就是为了生存抛弃梦想,所以他们不知道何去何从,想工作吧又怕找不到,想考研吧又怕考不上。这样人们就“自作聪明”的做了“两手准备”,那就是考研的时候找工作,看似是“两手准备”但是这样的人往往既找不到好工作,考研又会遇到重重障碍。
   人人都有想法,我们在作文中总要提出“想法深刻”,这又能怎样!再深刻也是想法,况且你有想法别人也有想法,谁能比谁高呢!又有谁能想出“闪电战”“FACEBOOK”这样的克敌制胜的想法呢!我们总是认为想法是聪明的象征,是很难琢磨的,这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悲哀,其实想法除了聪明之外更多的是科技。我们国家很少有科幻片这就是一个例证,科幻片不只要有想法,还要有科技支持,例如星际迷航中“曲速前进”,还有机器人科幻中提出的“三条规则”,这些都使得这些科幻成为不朽的经典。看明白我们就应该修正一些头脑中“想法深刻”的概念了。不管是“闪电战”还是“FACEBOOK”都不只是想法,而是一种结合“本质”并做到“极致”的产品。就算我们的想法深刻,但是又能怎样,花费的精力太多了,我们缺少积累,我们这个民族从大体上讲发展缓慢就是因为我们积累少,我们比较在乎个人的“聪明”,这一个好处就是使得我们的人民喜欢思考,智力世界第一,但是同时他的害处就是使我们的国家发展缓慢。
   对于考研,我并不想说考还是不考,关键在于对自己的把握,人是否能够找到自我,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所谓自我,并不是个性,当今社会上所说的“个性”是一种从众,是一种放纵,我们并不是因为发现自我而去个性,而是“个性是流行”。所谓自我,是要看清自己,看清自己的外貌照照镜子就可以,但是认清自我可能需要一辈子的时间,认清自我是需要感悟自己的。我不反对人们所说的社会上不公平,为了生存可以抛弃自我,但是我提倡人们应该自我,只有做自己想做的事才能活得有价值,才能工作的有效率。
   我们都还年轻,不要为了生存就失去自我,我们输了不就是从一无所有变得一无所有吗?为什么我们不去拼一拼,证明一下自己。活着要有价值,这不是写在文章里让老师“看着内容深刻”的,人活一辈子也只有现在能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了,难道我们要老了牵挂多了的时候后悔吗!
   不要做“知道分子”,还要做“知识分子”不只要知道,还要有认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