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论品德修养
王 长 华
孔子大半生从事教育工作,教育学生以德育为先,培养学生成为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成为仁人。《论语》一共有语录四百多条,有一半左右是讲品德修养的。这些语录言简意赅,很多都成为现代人品德修养的格言,世代传承,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为世界各国人民所接受,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孔子的品德教育遗产相当丰富,历代教育家各取其重点,有的概括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有的概括为“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或着重“智仁勇”;或突出“忠恕”;或简约化为“仁义礼智信”。我们这里择要来讲几个方面。
(一)忠恕之道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他认可的思想品德的最高境界,要成为仁人,必须加强修养,培养各种优良的道德品质,《里仁》篇记载:“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其他同学便问曾子:“老师说的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二字罢了。”)
“忠”字,在《论语》中出现了18次,有为他人尽心致力、忠诚、忠厚诸义,是孔子学说中处理人际关系的一条重要的伦理原则,孔子把它落实到人际关系的各个方面。如有忠君之忠,有“孝慈之忠”(《为政》第二十章),有对事业、职守的“行之以忠”,对朋友的忠信之忠,所以,这个“忠”字,不能只理解为“忠君”的愚忠。在我们的时代,我们要忠于人民、忠于祖国、忠于我们共同的事业和各自的职责,也忠诚和忠信于我们的朋友和爱人。“忠”的最高境界是尽心竭力为所忠的对象谋求幸福,尽量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样做,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孔子又将“忠”与“恕”相配合一,提出他“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
“恕”,本义为宽恕、原谅。孔子在《论语》中多次谈“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卫灵公》),“不念旧恶”(《公冶长》),就是对己严,对人宽,不计较过去的仇恨,对人采取宽厚态度,从这个意义上讲,恕是一种胸怀大度、宽厚待人的品德。孔子的“忠恕”之道,自然包括这些内容;此外,他又赋予新的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忠恕”之道的积极方面,是尽心致力“己之所欲,施之于人”(即立人,达人),这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人际关系的原则,却是人人都可以“终身行之”的。这不但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现代西方哲学家也特别推崇孔子这一人际关系的伦理学说,能够做到,就是道德高尚的人。
(二)孝悌之道
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情感、理念和实践,以亲爱自己的父母为首要。《论语》明确提出孝悌为仁之本。“孝”是子女对父母的正确情感和态度;“悌”有时写作“弟”,是兄弟之间的正确情感和态度,多指弟弟对兄长的敬爱,相对而言,也包括兄长对弟弟的友爱。孔子教导学生:“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孔子把孝悌作为做人的首要一条,“孝”字在《论语》中出现了19次,论孝悌的也有16次之多。孔子重视孝悌的思想也深刻影响到了他的学生,如其中一个学生——有若所言:“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确立仁的根本啊!)有子是从社会政治的角度来谈孝悌的,说明孝悌可以维护政治安定。这个问题,后来的《孝经》作了进一步发挥(据说,《孝经》是曾参所记录整理的孔子讲孝道的书,是否如此现在已无从考证,但可信是发挥孔子思想的儒家早期著作)。
在封建宗法社会里,一个人如果忠君事国受到君王封赏,其父母也可以同时得到封赏,俗称“光宗耀祖”;一个人如果造反作乱,也会株连父母兄弟乃至株连九族。讲孝悌的人,就不会犯上作乱。汉朝开始提倡“以孝治天下”,把它作为一条政治原则,我们看汉代每个皇帝的谥号都有一个“孝”字,如“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等等。《子路》第二十章记录子贡向孔子提出问题“何如斯可谓之士”(怎样才可以称为士),孔子回答说:“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宗族的人称赞他孝,乡里的人称赞他悌),可见是把孝悌作为考察人的一个重要条件的。根据孔子这一思想,汉朝实行由地方推举“孝廉”由朝廷任命为官员的制度。曹操就是经“举孝廉”而进人政治舞台的。六朝和唐朝都有皇帝亲自到太学讲《孝经》,现在通行的宋本《十三经注疏》中的《孝经》,就署名唐玄宗李隆基做的注释。俗谓“百善孝为先”,明清律例,“死刑三千,不孝为重”,不孝是所有罪刑中最重的,父母控告儿子忤逆,这官司不用审,抓来先打一顿板子。现在看来这样做不一定全对。但对与不对是另一个问题,那个时代就是这样看待的。
整顿社会伦理秩序,建构和谐社会,要提倡“仁者爱人”(博爱),提倡“博施于民而济众”(为人民服务)。然而如果对自己关系最亲密,自己的生身父母都不爱,能够真心实意地去爱别人乃至博爱大众,这可能吗?如果对自己的同胞兄弟不友爱、不关心和帮助,能够真正无私地与同事、朋布友爱和团结互助吗?所以,孝悌是最重要、也是最起码的道德规范。
那么,怎样做才算是孝呢?其中最关键的是要做到对父母的敬爱与关怀。如孔子所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可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心存孝敬,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这段话中的比喻很生动,人也养活供自己使役的马牛,养宠物猫狗,如果对待年迈的父母,只是给口饭吃,既无爱心,又不尊重,那父母的待遇还不如你养的宠物呢!所以,人对父母决不是说你每月交一百元、二百元赡养费就算是尽孝了。孔子着重提出的是这个“敬”字,“敬”有尊敬、严肃、庄重的意思,对父母首先要尊敬。
(三)信义之道
“信”字在《论语》中用了38次。《论语》中没有“诚”字,“诚”字的意思包含在“信”字之中,即诚信。在38次中,用于“诚信”即诚实不欺这个意思的有24次;用于相信、信任的12次;用作副词或形容词的3次,也与真诚的意思相连。信,就是对人诚实,不弄虚作假,讲信用,说话算数,说到做到。能这样做,说的话才能被人相信,为人才能得到信任。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音ní,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大车指的是牛车。),小车无軏(音yuè,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没有輗和軏,车就不能走。),其何以行之哉?”(《为政》。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又如“民无信不立”(《颜渊》。对老百姓没有诚信的政府就站不住。)等等。孔子认为,人而无信,在社会就不能立身,诚信是做人的关键,所以对人必须以诚信为先。他还把诚信作为治国的一项根本原则。对百姓要说话算数,说到做到。他还讲治国要“敬事而信”(《学而》。对工作严肃认真,信实不欺)、“谨而信”(《学而》。言行谨慎而诚信无欺)、“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子路》。统治者爱好诚信,百姓就没有人不说心里的话)。一个政府,不论哪一级政府或其职能部门,如果朝令夕改,或者对人民群众的许诺说了不算,这样的政府便不会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丧失民心。
“义”字在《论语》里出现了24次。什么是“义”?在《论语》里,指的是道义,即必须履行的道德义务。所谓宜,就是适宜、当然之意,指人的行为应该符合道德的准则。孟子的解释比较好:“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上》。仁是人们最安适的住宅;义是人们最正确的道路。)又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告子上》。仁是人之本心;义是人之正路。)孟子认为仁侧重指人内心的道德感情,义侧重人外在的行为标准,他把仁义二字联在一起作为儒家伦理学说中最基本的准则。仁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义是实现仁的感情和理性的行为规范,为人以义为本,行义就是为了到达仁的最高理想,也可统称为道义。
义的范围很广,属于仁爱范畴的称为“仁义”,属于礼的范畴的称为“礼义”,属于孝的范畴的称为“孝义”,属于君臣关系的称为“君臣之义”或“忠义”,属于朋友交往的称为“信义”,还有夫妻之义、手足之义以及早就过了时的妇女的“节义”、主仆之义、江湖之义等等,符合一个时代道德规范的应该做的行为,都是义。
义,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契约。有道德的人去实行它,没有道德的人不会去实行,其中没有法律的强制性,但有“君子”、“小人”道德价值高低之分。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阳货》。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阳货》。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孔子把对待义的态度作为君子和小人的分界,君子崇尚道义,把义看作做人的根本。义是人人应该做的,他教导学生从政要实行仁义。他与学生樊迟谈话时就说:“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子路》。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子路说:“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微子》。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从政者也要通过行义来处理好与人民之间的关系。
按孔子的说法,小人不行仁义,甚至“多行不义”,其原因是为了“利”。在《论语》里中,“利”有大利、小利。大利是指国家之利、人民之利,合乎仁义之利与长远之利;小利,指个人狭隘的利益,也就是私利。孔子并不排斥利,也不反对富贵与取得一定的物质利益,但更为强调“重义而轻利”,主张“见利思义”(《宪问》。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见得思义”(《季氏》。获取财利时,要思考是否合乎义的准则。)“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不合仁义的富贵、财利坚决不取,这是孔子义利观的精髓。不取不义之财,不见利忘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四)知耻与自省
孔子谈到君子应该具备的条件时,提到“行己有耻”,大意是说君子在进行各种活动时,要为自己的行为不正而感到羞耻。原文如下:“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子路》。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就可以叫做士。”)
耻是耻辱,这个字在《论语》中出现了16次,孔子提倡人要知耻。一个人能够知耻,知道怎样的行为可耻,就不会去做。反之一个人没有羞耻之心,就可能会无耻,什么坏事、损事、缺德事,乃至大奸大恶,都做得出来。
知耻,便有自尊心,荣誉感,珍惜自己的名誉。我们民族从古代到现代,有不少大人物视名誉比生命还宝贵,这也是传统的美德。俗话说“脸面值千金”,俗话说人“要面子”,即维护自身人格的尊严,不愿蒙受羞辱。至于无耻,就是不要脸,两千五百年前的《诗经》就有这样一首诗,翻译成现代话是“老鼠看着还有皮,你为人反而没廉耻;你为人竟然没廉耻,你为啥还不快点死!”廉耻是偏义复词,单讲“廉”是清,与“耻”组成复词,也含有叫人洁身自好的意思。没廉耻就是不能洁身自好。对什么是“耻”,孔子有这样两段话:“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之道,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泰伯》。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天下政治清明,社会蓬勃发展的时侯,你很贫贱是可耻的,因为这是因为你没好好工作;在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时侯,从中取利,又富又贵,这也是可耻的。所以贫贱不一定可耻,不义而富贵才可耻。耻与不耻决定于所作所为是否符合道义。
知耻的人不一定不犯错误。知耻,正是为了避免错误,也为了知错就改。任何一个人,过失总是难免的。孔子两次说:“过则勿惮改。”有了过错,不怕去改正,是对错误应持的态度。有了错误,并不可伯,改掉以后就没有错误了;可怕的是有错误而不承认错误,文过饰非,或者虽然知道错了,却坚持不改,这样还会继续犯错误。能够自我检查、勇于自省的人才能够不断取得进步,就像孔子学生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与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省”就是反省,自我检查。三省,表示多次反省。吾日三省吾身,即每日自我检查,从思想、工作、言论、行动、生活作风等各个方面,对自我检查出来的缺点错误,进行自我批评。当然,具体去做,不一定每天,也不一定只检查曾参所说的三个方面,当然可以有不同的自我反省、自我省查的内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