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一向给人的印象就是阴雨绵绵,行人愁断肠。或是风狂雨虐,或是和风细雨,从清晨开始,至日暮之际,在烟雨弥漫的山野中,在泥泞不堪的小路上,总有人顶风冒雨,点缀寂寥,行行重行行的扫墓人,或三五成群,扶老携幼,或一二个孤影,蹒跚独行。
远山隐在云雾里,近树笼在孤烟前,小桥流水,愁鸦悲啼,风吹哀愁,唯见烟雨一片苍茫,不见人家与炊烟。好一个伤感寂寥的行旅,好一个凄凉彷徨的画面。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近些年来,在我的印象中,清明节并不都定格在古人的“雨纷纷”和“欲断魂”了,偶尔还会遇上蝉儿高鸣,暑气高扬,就像昨天的榕城,终日艳阳高照。或许,在这物欲横流的功利社会里,就算碰上“雨纷纷”,也再没有那种雨浓人愁的味道了,不论是路上的行人,还是扫墓的后人,更多的只是一种任务,一种代代相传的义务,或者,一种功利的祈祷,祈祷先人保佑他们升官发财,而代价就是给先人烧现世的玩意,什么美元英镑,存折和银行,小姐和别墅,甚至还有出国的护照等等,应有尽有。在这些人的眼中,先人就是超人,他们会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为后代服务,用他们超现实的力量,来满足后代的要求。
记得以前回老家扫墓,有很多小孩跟着去看热闹,他们在山上跑来跑去,摘山花,捉小动物,像学校组织的春游一样。没有人为他们介绍每一座墓地下长眠的先人。可能连大人们也不知道。很多是大人的大人传下来的任务。对于这样的祭拜,又何来哀思可言?就像中国人拜祭黄帝陵和孔子庙一样,热闹非凡。几年下来,千篇一律的祭拜,连小孩子们也没了兴趣,渐渐地跟着去凑热闹的孩子们越来越少。如果能在墓前,说一说先人的事迹,那怕是子虚乌有的,也会增加对先人的缅怀,突出清明节的气氛。
那年从老家回来,一路上,有两座山燃起了熊熊的烈火,在夜空下显得格外醒目。还用说吗?肯定是哪家的后人在烧美元或小姐时不小心造成了山火。所以不管怎么说,还是清明时节雨纷纷好,最起码可以浇灭那些人为的山火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