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被牺牲的质量

(2008-07-25 11:39:23)
标签:

财经

分类: 财经

    南风窗记者 钟岷源

    当高校背负巨债盖起一座座雄伟大楼的时候,其教学质量并没有随之提升。近年来,高校教学暴露的诸多问题,譬如学生素质下降、学术风气浮躁等已经成为社会议论的焦点。

  中国一跃成为教育大国,但毕业生就业难也是事实。据团中央学校部和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的“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截至去年5月底,2006年毕业的本科生中,有50.19%的毕业生未能找到工作。前些天,媒体披露了广东高校毕业研究生的就业率首次低于本科生,甚至专科生。这是为何?

  “即便有再多的理由,最重要的一条还是与毕业生的质量有关。”福建省省委党校副教授谢国财强调。是什么原因影响了教学的质量?他向本刊记者解释说: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政策指挥棒”指引下,不少高校急于求成。而学校的学术水平、人文精神则是无形且不可一蹴而就的;于是高校争相进行固定资产投入、不计代价不问实际地引进院士或招揽名人。这些有形的部分只要肯花功夫、肯花钱就能完成。

  “校区建设得再豪华、规模再大也不能与高质量的大学划等号,相反,往往会像一些国有企业,越大摊子越烂!‘大师’也不是指在外面千方百计挖过来一两个专家,甚至聘几个‘挂名’教授,而应该是能够融入本校,形成特有的集体认同感,形成一个特定的有文化内聚力的高校专家集体。”谢国财感慨道。

  更为甚者,有的高校师生比高达1∶40,超过合理比例两三倍,出现了几百个学生同时上课、几十个人一起做实验的场面,不少研究生一年内甚至见不到导师一面。近年来,中国几乎成为论文的制造工厂,据国外专家评论,真正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十分鲜见,发论文交版面费已是公开的秘密,甚至出现为赚版面费而办学术刊物的“中国特色”现象。

  身为福建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的孙绍振,曾就打破全国统一高考体制,改由各省命题而力谏教育部并被采纳。对于现今高校的教学质量问题,他有切身感受。

  他告知记者,从宏观上来看,数量的剧烈增加,以质量的降低为代价,这里有规律性的因素,也有人为因素的积重难返。例如,在领导思想上,在“211”和“985”的推动下,各大学在学位点建设上展开了激烈竞争,其指标在学术研究方面是硬性的,而教学方面则是软性的。因而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投入和奖励,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远远超过了教学。

  孙绍振直言教育部的所谓高校本科教学检查太过形式主义,对教学质量不但没有促进,反而造成许多干扰。在管理上,教学评估往往是领导层暗箱操作。不称职的老师没有压力,优秀的教师得不到充分肯定,有时甚至颠倒黑白。当然,教学效果的评价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事情,难免有偏差,问题在于长官意志决定。其实,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学生的评价,但许多大学每年进行的学生对教学的评估结果却是保密的。在学生中的口碑不好的“优秀”教师,屡见不鲜。

  事实上,国际经验已经证明,在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的过程中,数量与质量的矛盾极易凸显。高等教育大众化绝不仅仅是量的增加,更应该有质的提高。高校不能以牺牲教学质量为代价来换取规模的扩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