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丫髻山,华北地区道教圣地。因两座山头高耸若古代女童头上的两个丫髻而得名。

(2007-05-16 18:39:55)
 丫髻山,华北地区道教圣地。因两座山头高耸若古代女童头上的两个丫髻而得名。始建于唐,兴盛于明清,毁于解放战争时期敌我双方交战的炮火中。每年农历四月初七为庙会。1987年,刘家店乡重建金顶碧霞元君祠,重兴庙会。

  唐初便有道士在丫髻山上结庐修炼。唐贞观六年(632年),建殿堂于西顶。元代改为碧霞元君祠。明嘉靖年间,河北香河一王姓老媪,人称王二奶奶的来此募化修庙,建成铁瓦殿,明世宗敕赐“护国天仙宫”门额。天启七年(1627年),巡按御史倪文焕请建太监魏忠贤生祠于此,赐名崇功祠,未成而忠贤败。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内阁大学士兼礼部侍郎张榕游丫髻山,并撰写《丫髻山天仙祠碑记》。丫髻山住持李居祥(丫髻山道教属正一派分支周祖灵宝派,李居祥为天师府大真人第13代传人),在朝臣的资助下,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修元君祠,康熙赐“敷锡广生”匾额。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清帝康熙初游丫髻山。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李居祥为祝康熙60大寿,于丫髻东顶建起玉皇阁。王公大臣及旗民等,请在京道官48人到丫髻山建万寿道场。三月初一日建成,康熙命皇十子敦郡王、皇十二子固山贝子及御前太监魏珠前来降香。是夜满山灯火,赛若繁星。十八日万寿节,至山进香者二三万人。康熙题匾额“清虚真宰”赐玉皇阁,并为玉皇阁撰写24字对联。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建成丫髻山行宫,康熙题正殿悬额为“岩苍树古”;题西室联为“天地为庐,游山外以物;诗书敦好,尚论古之人“;题卷房额为“韵松轩”,联为“端居向标薮,胜赏在烟云”;题佛室联为“琉璃光净遍空界, 卜花开霏妙香”;题后室联为“岚影交窗翠,松荫入座明“;题亭额为“山意足”。皇三子诚亲王胤祉作《丫髻山行宫碑文》。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康熙作《玉皇阁碑文》。称丫髻山“近畿福地”(此碑文见后),并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重游丫髻山。雍正元年后,每年由内务府到丫髻山进香成为定制,但时间由三月一日改为四月十八日。雍正十三年(1735年),朝庭派驻马兵10名、守兵21名,看守丫髻山行宫。清帝乾隆也曾两游丫髻山,一次为乾隆十二年(1747年),一次为乾隆十八年(1753年),每次游山皆吟诗述怀。清宣宗道光在为太子时便曾奉父皇之命进香十余次。道光十六年(1836年),道光命人重修碧霞元君祠,翌年,与皇太后同游丫髻山。在皇室及其它达官贵人的捐助下,丫髻山不断扩建,山上山下遍布庙宇,远处望去,苍郁山中金碧辉煌,两座峰峦直插云霄,给人以神秘之感,成为影响远及津、鲁、晋、豫,甚至辽、蒙的近畿福地。清末,因战事频繁,国力空虚,清庭到丫髻山朝拜金顶多有不便,在慈禧太后的旨意下,才转往京西妙峰山朝拜金顶。丫髻山金顶的影响渐不如前。1986年后,当地群众重建西顶碧霞元君祠、回香亭、山门,重修紫霄宫,丫髻山影响日益深广。

http://www.ld.bjpg.gov.cn/admin/UploadFile/2006926142344175.jpg


  建筑格局  丫髻山庙宇建筑大致可分为3层:上层为两只丫髻,人称东顶、西顶。西顶建有碧霞元君殿,俗称娘娘殿,并有寝殿、斗姆宫、供奉王二奶奶的铁瓦小殿和钟楼等;东顶是康熙捐资修建的玉皇阁和鼓楼;两顶之间以三皇殿相连,此殿除祀奉伏羲、神农、黄帝三皇外,还供奉扁鹊、孙思邈、韦慈航三名医,故又称此殿为药王殿。东西二顶,皆是用重达千斤的巨石围绕山顶垒砌而成,高达30余米,登山仰望,异常宏伟壮观,给人以如临西藏布达拉宫之感。中层主体建筑为回香亭,包括三官殿,菩萨庙、东岳庙、灵官殿等。回香亭便是当年奸宦魏忠贤欲建生祠之处。回香亭前殿奉有十二太保、齐天大圣,后殿塑有十帝阎君,分七十二司,司中塑刀山、油锅等阴间酷刑,惩戒世人。下层以山前东、西宫(紫霄宫)为主,另外还有观音堂、马王殿、虫王庙等建筑。

  庙会

  丫髻山庙会为中国北方地区四大庙会(山东泰山、河南浚浮县丘山、陕北佳县白云山、北京丫髻山)之一。丫髻盛会既有宗教朝 意义的“香会”,又有普通民众之“善会”,还有民间技艺表演性与自娱性、竞赛性相结合的“花会”。①香会丫髻香会每年旧历三月下旬前来朝顶。这是件庄严而神圣的事,如同伊斯兰教徒远途跋涉朝 麦加圣地。朝顶之前,先行“开山”,即每年旧历三月十七日,仙门弟子们在北京朝阳门外东岳庙集会,商议上山事务。三月二十八、二十九朝山,头天在黄花岭的黄花洞进香,第二天朝娘娘顶,一路上仪仗相随,细乐伴奏,颇为隆重。山下还要专设戏台演戏酬神。②善会  普通民众之丫髻盛会在旧历四月初一至初十。京西掸尘老先行到达,打扫台阶,清刷殿宇。龙灯老会在香道四十八盘上布好花灯彩盏。其它各种善会也都要提前到达,做好准备,为庙会服务,以结善缘。善会的种类很多,如“粥茶”、“献盐”、“拜席”、“净炉”、“盘香”、“缝绽”、“燃灯”、“清道”、“膏药”、“掸尘”等等。善会自成立之日起便可称“圣会”,有百年以上历史方可改为“老会”。丫髻山的善会以“一山善人“灯会最为别开生面。山上现存一块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所立《京都龙灯老会挂灯献茶碑》,碑文中描述了当年灯会之盛况奇观,“每岁孟夏,四方人士会于此者,或辇纸帛或舁香烛拜叩登山,各为盛会,骈肩叠迹,不可数计。其尤著者,山之阳有‘一山善山‘灯会,其制以众小灯排成四字,每当日暮时,月色辉映山谷,虽数十里外犹隐隐可辨焉。”③花会  丫髻盛会期间,各种民间花会云集山前,一路朝山,争相献艺。技艺高超的踩高跷的艺人,能够踩着一米多高的高跷,从山脚一直走到山顶,中途还要打场献艺,到东、西两顶拜顶之后,技艺更高一筹者,能够从山顶三皇殿山门前,沿着几十级台阶,单腿跳下四十八盘这段最为险峻的山路。丫髻山西顶北面,是一数十丈高的悬崖,称为舍身崖。旧时有冤屈者,便到这里跳崖,让丫山娘娘明断是非,死而无怨。狮子会的艺人,要在这里展现绝技,一青一黄两头狮子,在崖边追逐打闹,玩耍逗趣,表演各种技巧套路,最为惊险的是双脚站在崖边,身体前倾,悬空于崖外,做探海式。④其它  旧时四月丫髻盛会,不仅仙门弟子、善男信女极为重视,各路商家、江湖艺人也将此时视为兴旺发财的黄金时机。天南海北的客商云集于此,排列山前,各色货物琳琅满目一应俱全,南腔北调争相叫卖此起彼伏。唱戏的、耍猴儿的、说大鼓书的、变戏法儿的,鱼龙百戏,各逞风流。对于当地百姓来说,四月庙会是一大经济来源,他们开旅店、办饭馆、为客商及游人服务。丫髻山南的刘家店、胡家店等村名,就是因为当年有人开店留下的。当地百姓有一说法,说是一次庙会的收入,顶得上一个大秋的收入。1986年,当地政府本着“庙会搭台,经济唱戏”的宗旨,恢复了每年农历四月的丫髻庙会,至今已举办庙会12届。每年四月庙会期间,丫髻山下重现当年盛况,游人达百余万人次。港台香客、国际友人也慕名前来朝山观光。

  丫髻石刻

  石刻为丫髻山一大奇观:山上山下到处都有石碑,这些石碑或大或小,形制不一,或立或卧,姿态各异,令人眼花缭乱。民间有口碑:“卢沟桥的狮子一样,难以数清。特别巡山庙南的碑林亭,据说是按刘伯温的八卦图排列的,进入碑林如入迷魂阵,转来转去,又转回了原处。堪称一绝。这些碑中,有清康熙亲笔御碑,有民间会碑,还有布施后为留善名的个人所立之碑。1958年,平谷县文化部门曾将山上遗存石碑清理拓印,拓有60余篇碑文。至80年代末,丫髻山上还存着有十五六块石碑。其中包括极为珍贵的清圣祖康熙的亲笔碑。据曾到丫髻山考察过的专家学者说,乡土宗教和民间善会所立赛神碑,在我国可能只有此山才可见到,妙峰山和东岳庙虽然也有少量保留,但不如这里的典型,所以更似凤毛麟角,珍贵难得。80年代重建庙宇后,山上遗留石碑全部重新扶立,并又新立石碑10余通,如著名书画家王玉书、李燕所书之碑、国民党元老陈立夫所书之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