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成长历程

标签:
杂谈 |
分类: 文摘资料 |
揭秘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成长历程
http://s10/middle/603d862dtc29941709109&690
神舟九号飞天,中国第一位女航天员也首次进入太空,来自河南的刘洋成为这个幸运者,我国的航天史上,将重彩地写下她的名字。消息一传出,包括刘洋的老师,同学,邻居甚至家乡郑州的拉面店老板娘或出租车司机,都受到了媒体的强烈关注。有关刘洋的各种故事,纷纷传来。在网上甚至流传起她高中时代上英语的视频,并受到热捧。这些新闻,将在不短的时间内,使刘洋这个名字成为热词。当女宇航员,会成为许多小女生当明星之外的又一个愿望。
虽然,距人类第一个女宇航员捷列什科娃飞出地球已48年,但作为第一个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女航天员,刘洋被历史选择,成为中国女性进入太空的原点,这是她的一小步,也是中国女性的一大步,在浩瀚的太空中,从此就有了属于中国女性的温婉美丽影子。中国的航天事业,至此也进入了“男女平等”的时代。
作为中国女性的代表,从中国数亿人中跃然而出的刘洋,究竟身后有什么样的奥秘呢?这恐怕也是很多渴望培养出个有出息宝宝的父母们都关心的问题。她是如何成长的,有何与众不同之处?
http://s14/middle/603d862dtc299445c519d&690
但人们期待神童的愿望,恐怕会落空。媒体调查结果显示,刘洋的成长历程,与大多数同龄人的成长,并没有什么两样,1978年出生的她平平静静地读完小学初中高中,一心想上一所理工科的重点大学,没想到最后阴差阳错地成了飞行员,谈恋爱,结婚,入选宇航员,受训,并最终胜出。
据报道,刘洋在与竞争者比较并最终胜出,得益最多的是她淡定平和的性格。在这个女孩子们都向往成为超女,信奉不出位就不出名的时代,她的胜出本身,也是一个传奇。刘洋的脱颖而出,不是体能上的优势,更多的可能是她性格上的特点——“这孩子特别稳。”这种稳,不仅表现在学习成绩从没有什么波动之外,也表现在紧急情况应变的处置中,2001年6月,她驾驶着战鹰在进行仪表飞行,飞机撞上了18只信鸽,有两只被吸进了吸气道。极度危急的情况下,她表现出了一个年轻飞行员少有的镇静,采取正确的方法着陆。如当时处理不当,后果不堪设想。
相信随着神九升空,一个瘦长高挑、文静不爱张扬、稳重大方、有理想的中国第一位女宇航员形象会越来越明晰。有关她的故事,还会更多地流传出来。世界第一位女航员,正在等待和她拥抱;她的婆婆,正在等待她早日抱上孙子;小女孩子们,期待她成为新的偶像;她的祖国和故乡,因天际线上多了一份柔美的记忆,而充满荣耀。
http://s9/middle/603d862dtc29925f89418&690
身边人说
胡庆龙(刘洋高中同学):有一次跑800米,刘洋第一次没有过关,但她没有气馁,咬牙苦练,终于在第二次成功达标。
马德顺(刘洋体育老师):刘洋,我对她印象太深刻了。当时跑800米,她特别能吃苦。真心希望刘洋能够成为中国飞天的第一位女航天员。
李倩(刘洋高中同学):刘洋干啥事都特别有主见。每次她都会把发下来的卷子重新看一遍。哪道题做错了,她都会把那道题记到一个小本子上,一一重新学习,问老师。
段全庆(郑州市第十一中学副校长):认真,刻苦,工作能力很强,她干事情有一种坚持精神,不怕吃苦,这也是她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飞行员,能够成为中国第一个女航天员所具备的潜质。
杨利伟(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我对她的第一印象是内向,没想到她一开口非常活泼流畅、非常开朗,这才知道她在飞行部队就经常当业余主持人、参加演讲比赛。后来我到她家里看看,挺意外。大多数飞行员家里都很简单,但她家特别有生活气息,看得出来是一个很热爱生活的人。
【相关阅读】中国古代的“航天员”
http://s15/middle/603d862dtc29930fd5c0e&690
汉画像石嫦娥奔月图
http://s10/middle/603d862dtc29934105b09&690
中国古代火箭想象图
http://s1/middle/603d862dtc299361d9310&690
http://s11/middle/603d862dtc2993629a52a&690
http://s6/middle/603d862dtc299363ff185&690
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宇航员”形象
http://s8/middle/603d862dtc29938244637&690
万户飞天图
http://s3/middle/603d862dtc29939b336a2&690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图”
远古:嫦娥服“不死之药”奔月——人类最早的女“航天员”
人类最早的航天故事,可以说是由中国女性来演绎的。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中的主角嫦娥,便是人类最早的一位女“航天员”。人们把即将进入太空的首位中国女航天员,亲切地称为“嫦娥”,包含的就是这种感情;中国把登月计划命名叫“嫦娥工程”,也是基于这种认识。
嫦娥,原名姮娥,另有常娥、嫦羲等多种叫法,一说是神话人物后羿的妻子,一说是上古黄帝时代的女性。到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之讳,而改称为“嫦娥”。“嫦娥”为啥“奔月”?流传有两种版本,均源于《淮南子》。
一种版本是嫦娥偷吃“不死之药”奔月,即《淮南子·览冥训》中所谓,“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一说。另一种版本是嫦娥被迫吃“不死之药”奔月的,见于新发现的《淮南子·外篇》佚文,即“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托与姮娥。逢蒙往而窃之,窃之不成,欲加害姮娥。娥无以为计,吞不死药以升天”。
不论哪一种版本,都说明嫦娥奔月是服用了王母娘娘的长生不老药(不死之药),致身体骤然变轻,才飞离地球,升入太空,最后到达月球。如果将这个传说与现代航天技术相比较,便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国古人的航天思维:借用于外力,克服地心的引力,飞到月球上。
这正是现代航天技术的理论基础,嫦娥奔月借助的“不死之药”,便可看成是现代火箭技术中的燃料推进剂。由此可见,嫦娥奔月的故事完全可以理解为人类最原始的航天设想。
需要说明的是,类似传说中的古代女航天员并非嫦娥一人,“女娲补天”中的女娲、秦穆公的女儿弄玉等,都是传说中的古代中国航天女性。
新石器时代:出土戴头盔的“天神”——人类最早的宇航员形象
古代中国人通常把航天科技看成“成仙术”,称航天为“升仙”;宇航员被称为“天神”,或“仙人”或“羽人”。中国古代的神仙,其实都是宇航员的化身。
那么,古代中国的宇航员都是什么模样?从考古发现来看,竟然与现代的宇航员形象十分接近。
在位于中国境内甘肃、距今约4500年的新石器时代半山文化遗址上,曾出土过两个陶质半身人像:圆头,长颈,额顶有一对圆镜状饰物,极似一副护眼的风镜。整体看起来,此形象与现代宇航员模样十分接近。据分析,其中一位“宇航员”是《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所说的西海之神。
和现代宇航员须有过硬本领和智慧一样,古代中国的宇航员也都身怀绝技。早期的升仙设想是借助于飞行动物,让自己上天,于是驾驭飞禽的能力便成为古代宇航员的通用绝技。《列仙传》中王子乔便会驾驭“白鹤”。
王子乔是周灵王的太子,名叫晋,他跟着道士浮丘公在嵩山修行30多年,掌握了这门“航天技术”。人们曾见他乘着白鹤飞到缑氏山顶,过了几天才飞回去。
“驭龙术”是传说中的又一飞天本领。据《列仙传·拾遗》,萧史便是“乘龙去”。萧史是弄玉的丈夫,他们可以看做是古代中国传说中的“夫妻宇航员”了,除了龙,凤凰、孔雀、白鹤他们都可以驾驭。
古代中国人还曾设想像鸟儿那样有一双翅膀,自由翱翔太空。这个设想放在现代,便是危险性极大、挑战性最强的翼装飞行运动。而这种身有两只巨大人工翅膀的“羽人”,则是古代中国宇航员的另一种形象。
翼装飞行是人类飞天梦想的具体行动,现在仍为不少西方人所喜爱。目前翼装飞行最厉害的,是一位名叫杰布·科里斯的美国运动冒险家,人称“翼装侠”,他于2011年9月成功飞越了中国张家界天门洞,轰动一时。
其实,人类最早的翼装飞行出现于中国,有记载最早的一位“翼装侠”,是中国西汉末年人,借人工翅膀飞行。因史书上只载其事,未记其名,让他成了一位无名“翼装侠”。
据《汉书·王莽传》记载,时王莽篡位建立了新朝,北方匈奴时常犯边作乱,王莽遂下令招募类似今特种兵的抗敌勇士,有本事者可以破格使用,委以重任。
一时间,好多怀有绝技的人前来应聘,比现在招考公务员还火爆。有一男子自称能飞,日行千里,很适合做侦察兵,可以空降到匈奴侦察敌情。王莽半信半疑,让他当场试飞。此人用鸟羽制成了两只人工翅膀,即“取大鸟翮为两翼”,将之紧绑在自己的身上;又在头和身体其他部位插上羽毛,最后再装上环钮等器件。双脚弹地而起,真的飞了起来,飞行数百步才落下来。
虽然此次飞行只有“数百步”,但却是中国飞天梦想中的又一重要事件。很遗憾,王莽觉得他的技术华而不实,虽然给了奖励,并委任其为“理军”,但此技术并未能得到重视和发展。西汉的这位“翼装侠”尽管是位无名氏,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将他列入中国古代航天人的名单中。
晋代:《拾遗记》中出现“巨槎”——人类最早的宇宙飞船构思
古代中国最值得肯定的航天设想,是构思出一种类似现代宇宙飞船的载人航天工具。
王子乔所乘坐的“白鹤”、萧史所驾驭的“龙”,实际上都是一种载人飞行工具。但这不算是人工设计航天器,古代中国人最早设计出的飞行器,见于《墨子·鲁问》记载。设计者是木匠的祖师爷鲁班,他发明的“木鹊”,能连续在天上飞行三日。后来,东汉的张衡、唐代的韩志和,也都曾先后发明了类似的简单飞行器。
而在传说中,古代中国人还真的发明了宇宙飞船。
这种飞船,有不同的名称。《博物志》中叫“飞车”,《拾遗记》中叫“巨槎”,《洞天集》中叫“仙槎”。另外的“魔毯”、“飞扫”,也都是飞船一样的载人航天工具。
巨槎与现代宇宙飞船名称最接近。“槎”,木筏,即小船;“巨槎”,超级木筏,即大船。晋人王嘉志怪笔记《拾遗记》(卷一)中称,“槎上有光,夜明昼灭,常浮绕四海……周而复始,名曰贯月槎,亦谓挂星槎,羽人栖息其上。”从这段描述来看,巨槎的设计相当先进,是一种可以反复使用的载人飞船。
上述实是一种文学虚构,虽说远古尧帝时代的故事,但反映的是晋代人关于宇宙飞船的设计理念。
宇宙飞船能飞上天,离不开助推的火箭。可以说,是火箭帮助地球人圆了航天之梦。世界上最早的火箭是谁发明的?他不是外国人,而是中国宋朝名叫冯继升的人。
冯继升是当时兵部的文职小官(令史),他在赵匡胤(宋太祖)当皇帝的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向朝廷献上了自己发明的火箭技术,并当场做了表演。赵匡胤很高兴,奖给他许多衣物和布匹,此即《宋史·兵志》上所记:“时兵部令史冯继升等进火箭法,命试验,且赐衣物、束帛。”
需要说明的是,火箭的发明应该不是冯继升一个人的功劳,而是集体的智慧,在不断改进的基础上才成熟起来的。到赵恒(宋真宗)当皇帝的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神卫兵器军队长唐福,也向朝廷献上了一种火箭,另有火毯、火蒺藜等作战利器。
有人认为,宋人发明的这种火箭只是一种兵器,不能算是现代火箭的雏形,真正的发明时间应从南宋中叶算起,当时出现了一种“烟火”,其中被称为“地老鼠”、“走线流星”的烟火,制造原理与现代火箭是一样的,都是借助燃烧时喷出气体的反作用力而升天。特别是“走线流星”,与现代的火箭结构最为接近,在药筒上绑一根芦苇或竹签,作为稳定和定向的装置。
“火箭”这一名词的出现时间就更早了。早在公元三世纪的三国时期,就有了“火箭”。据《三国志》记载,当年蜀国军师诸葛亮在进攻郝昭统帅的魏军时,用云梯和冲车攻城,郝昭便是使用火箭摧毁了蜀军的云梯。
明代:万户“飞天”——人类最早的固体火箭升空试验
在航天飞行中,能够载人飞行才标志一国航天技术的先进和成熟。现代载人航天距今只有几十年时间,而早在中国明代就已经出现了这样的载人飞行试验。
这个航天人名叫万户,也有人称为“万虎”。现代航天大国美国对万户非常崇拜,他们的专家是这样记述中国古代这位航天人的航天事迹的:约14世纪末,有一位中国的官吏叫万户,他在一把座椅的背后,装上47枚当时可能买到的最大火箭。他把自己捆绑在椅子的前边,两只手各拿一个大风筝。然后叫他的仆人同时点燃47枚大火箭,其目的是想借火箭向前推进的力量,加上风筝上升的力量飞向前方。
上述“万户飞天”的故事,出现在美国火箭学家赫伯特·S·基姆(Herbert·S·Zim)《火箭和喷气发动机》(1945年出版)一书中。此故事在国际航空航天界非常流行,前苏联、德国、英国等火箭专家的著作中,都曾提到其人其事,并视万户为人类利用火箭作动力飞行的先驱。
后来,有人据此编写出了万户升天的故事,并给他出了一份“简历”:木匠出身,曾供职于兵器制造局。但万户到底是人名还是官职,尚值得研究。
中国航空事业的先驱王士倬先生,当年也曾给他的学生、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讲过万虎飞天的故事,但版本与基姆说的不一样,王士倬称万虎飞天事发明宪宗皇帝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万户是一位富有人家的子弟,他熟读诗书,但不去投考,因为他不爱官位,爱科学。
万户的飞行可以说是人类利用火箭作动力升天的最早试验活动。前苏联火箭专家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中国不仅是火箭的发明者,而且也是首先利用固体燃料火箭把人送到空中去的幻想者。”
遗憾的是,万户的这次试验以失败告终,万户升空不久即摔下丧生。万户也因此成为了古代中国乃至世界为航天事业献身的第一人。 (北京晚报)
中国载人航天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