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茅莱山历史文化资料辑录

(2019-03-22 12:49:33)

茅莱山历史文化资料辑录

 

印 林 傅应明 整理

 

 

目 次

第一章 重壁山

第二章 璧山神

第三章 璧山庙

第四章 茅莱仙境

第五章 古迹寻踪

 

 

茅莱山跨越璧城街道、璧泉街道、大兴镇,古名“重壁山”,是璧山得名的最初由来。主峰位于大兴镇均田村,海拔524米,其山势西、北两面险峻陡峭,东、南两面稍平。山上树木葱茏,空气清新,鸟语花香,景色宜人。建有普泽庙,祀奉唐代合州刺史赵延之。“茅莱仙境”是璧山著名的古八景之一,历代文人墨客留有题咏或题刻遗迹。

 

第一章 重壁山

  

  一、重壁山亦名茅莱山

  (一)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九

  壁山,县西南十五里。一名巴山,亦曰重壁山。四面高峻,中央平田,周围约二百里。唐天宝中,诸州逃户多投比营种。川中有一孤山,西北两面皆险峻,东南稍平,因名重壁。《郡志》山亦名茅莱山。

  (二)清乾隆《璧山县志·山川》和清嘉庆《璧山县志·山川志》

  《府志》:“在县西南十五里,一名茅莱山,上有唐刺史赵延之庙。”

  (三)清同治《璧山县志·山川》

重壁山,县南二十里,一名茅莱山,《元和志》《寰宇记》均云:“县有一孤山,西北二面险峻,东南二面稍平,土人号为重壁山,因以名县。”

 

  二、因重壁山而得“壁山”县名

  (四)《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三《渝州》

  壁山县,本江津、万寿、巴县三县地,四面高山,中央平田,周回约二百里。天宝中,诸州逃户多投此营种。川中有一孤山,西北二面险峻,东南面稍平,土人号为重璧山。至德二年,置县,因山为名。

  (五)清乾隆《璧山县志·山川》和清嘉庆《璧山县志·山川志》

重壁山,《元和志》:“有一孤山,西北二面险峻,东南二面稍平,土人号为重壁山,因以名县。”

 

第二章 璧山神

  

  一、大历巴川令

  (六)《大明一统志》卷六十九《重庆府·名宦》

赵延之,大历中巴川令,资泸夷贼寇掠县境,延之领兵袭破之,以功升合州刺史兼渝合资泸经略巡抚使。

 

  二、得道茅莱山

  (七)清乾隆《璧山县志·仙释》和清嘉庆《璧山县志·仙释志》

  唐赵延之,唐安抚使,于茅莱山得道,历朝封赠,立庙奉祀,今为璧山土主神。

  (八)清同治《璧山县志·仙释》

赵延之,大历中知巴川县,兼渝、濮等州刺史,于璧之茅莱山遇仙飞升,历朝封赠,立庙奉祀,为璧山土主神,其颠末详载《杂类志》。

 

  三、敕封威烈侯

  (九)《合阳图经》

  州城之西隅,有璧山威烈侯庙,唐赵延之之祠也。大历中任巴川县令兼南镇军马使,时资泸夷贼寇掠县境,延之领兵袭之,以功授合州刺史兼渝、合、资、泸等州经略安抚使。尝巡历至渝州璧山寨,见石壁上隐隐若有人形,因以香、酒奠之,后疾终于此。邑人为之立庙焉,祷有灵应。至咸通二年,夷贼攻逼州城,告神为援,贼众奔败。人见兵甲汹涌,争往驱逐,盖神之阴助也。本所闻奏,敕封威烈侯。

  四、近年发表的璧山神论文

  (十)雷钊《璧山神研究》(2010,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十一)黎春林《壁山神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第13卷第2期)

(十二)贾雯鹤《壁山神信仰探微》(宗教学研究,2013年第2期)

 

第三章 璧山庙

 

  一、威烈侯庙

  (十三)北宋庆历三年(1043)朱炎《重修威烈侯庙记》

  谨按《祭法》曰:“夫圣王之制祭也,法施于民则祭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至于能御大菑、能捍大患,率纪祀典,以参元功,斯所以教民本仁义而鬼神也。天子建藩服而分国寄,择端士而为民牧,非止美土疆、职教化而已,亦将俾狥居民之欲、主守土之祀焉。职方员外郎王公之刺是郡也,惠以及下,明能察微,孜孜焉以济物利俗、兴废起坠为念。是郡境水旱不时,公志在恤民,勤于祷请。州城之西隅有壁山威烈侯庙,《图经》云,唐赵延之之祠也。大历中任巴川县令,兼南镇军兵马使。时资、泸夷贼寇掠县境,延之领兵袭之,以功授合州刺史,兼渝、合、资、泸等州经略巡抚使。尝巡历至渝州壁山寨,见石壁上隐隐若有人形,因以香酒奠之。后疾终于此,邑人为之立庙焉,祷有灵应。至咸通二年,夷贼攻逼州城,告神为援,贼众奔败。人见甲兵汹涌,争往驰逐,盖神之阴助也。本所闻奏,敕封威烈侯。自时厥後,邑民信而奉之。或水旱作沴,札瘥并兴,豆觞以荐之,箫鼓以乐之,冥心请祷,其应如答。公既戾止,考是祠制,曰:“神之福于兹民也多矣,何祠之隘陋,庙貌弗完之若是?且小人之室犹逭于燥湿,曷明灵所馆弗蔽于风雨哉?”将命举而新之,有市卒白膺、赵昉等刻状于官,愿以众力葺之,公可其请。举意率从,群材四至,工役齐作,自堂、厨、廊、庑、门、楼、阶级,一更旧制。凡厥神像,并加粉绘。季冬月,绩用告毕。厥搆宏敞,足为祈福之地。乌虖,若神者生而惠及于人,死享庙食,德之盛也;能助阴兵以夷凶冠,忠之效也;祈祷必应,协于至诚,信之昭也。宜其受烈侯之封爵,为邑民之瞻奉,亦不诬矣。炎从事于此,解秩在期,王公以其成绩,俾炎为记,因摭其事实,引为根据,非笔饰耳。时庆历三年十二月朔日,宣德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前权军事推官朱炎记。

 

  二、普泽庙

  (十四)南宋初年合州黄铎《重修普泽庙记》

  普泽庙在州城之西,唐威烈侯、合州刺史兼渝合资泸等州经略巡抚使赵侯之祠,今封威济显佑。按军事推官朱炎旧记,庙创于唐,至本朝庆历三年,太守职方员外郎王君昌符从邦人之请,始增大之。洎绍兴之初,几及百年,栋宇颓剥,丹青晦昧。庙吏喻俊文窃议,以为侯之威灵横被千余里间,祀典尊崇,若远若近,奔走奉祀,无或少懈。人至不敢斥称,举指相示,则惶恐变色,其敬畏之如此。况吾州乃侯为令为守建功之地,斯人严奉,殊绝恳至。今居处不足以妥灵,责其可辞耶?乃一意劝导乡之有力者,庀材鸠工。肇自乙卯岁,为寝庙。又四年己未,跨门为楼,为左右两庑,为两官厅。弊者新之,倾者扶之,严严翼翼,而庙之体复具。中更癸酉涪江之决,州遭巨浸,益撤正庙而高广之。兴修于丙子之岁,越明年落成。庙貌邃严,绘事从新。盖自绍兴乙卯实始增修,而断乎于丁丑,凡二十有三年乃克就绪,亦艰乎为力哉!俊文死既久,其子起一日谓铎曰:“吾乡事神,盖饮食必祀,而庙之兴建则未有知之者。重修之岁月,旧未有记。自是以成,重罹水,凡一再增葺,起亦力焉。盍为我书之?”呜呼!是固铎所尝欲论究而未详者也。《图经》载大历中,侯为巴川令,资泸夷寇掠县境,侯领兵袭之,以功授合州刺史。不云某甲子。史载大历十四年,异牟寻与吐蕃合众二十万人寇,一移茂州,一移文,一侵黎雅。不云有夷出资泸,欲考其详而不可得。间闻长者言,州之瑞应山佛祠有钟在焉,侯之所为也。亟往辨其款识,则侯为将仕郎、守合州巴川县令、兼南界兵马使,赏紫金鱼袋。时大历十三年岁戊午七月十二日也。因释然而悟曰:信矣,十三年之秋,侯方在邑,则十四年御寇成功无疑。当是时,南诏之患烈矣。异牟寻啸其丑类,三道为寇,天子至为之发禁卫及幽州军以援东川。夷人乘间窃发,深入以撼内郡之邑。非侯之忠义勇略,遏其奔突,心腹之患可胜讳耶!侯既有功于是邦,没而庙食于此。日增月葺,祠宇与威德同盛,亦其理宜也。既以语起,俾刻石庙中为记,因摹仿前作,为迎享送神诗,系之于末。其辞曰:“旅芳馨兮湛清酤,吟参差兮坎击鼓。云旗兮逶迤,摇翠旌兮容与。巴山壁立兮玉树青葱,侯之来兮瞬可通。灵连蜷兮致告,祝晏娭兮朱宫。侯睠此方兮既降既享,抚灵舆兮顾而欲上。愿侯兮留止,副我民兮瞻望。护回禄以越境兮使江水其无波,下田宜稻兮原有嘉禾。约束兮不祥,降福兮孔多。精爽兮不逮,云施兮洊至。椒浆兮丹荔,欲报兮无有穷已。

  (十五)北宋刘一止《恭州壁山普泽庙神封威济侯》

  敕某神,朕闵夫农夫之望岁,惴惴朝夕,雨旸小愆,吁天号呼,若无所托命焉。故于命祀之神,有德于民,一方是赖,则惕然动容,不爱褒崇之典,以宠灵之,且俾其民知所报事,有永而无替也。今有司以尔神聪明正直,未尝出其灵响,惟水旱疾苦之事,有谒必获。闻于朕听,是用钦嘉,锡之侯封,以荅神贶。其服我休命,益相彼民,毋俾岁艰,神亦与有饮食可。

  (十六)南宋嘉定初壁山知县李濬《壁山普泽庙记》

  名山大川在天地间,英灵之所钟,鬼神之所依,圣人之所讬,以神其教者也。古之为国,谓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以鬼神之无形,乃能与礼乐之功为表里。圣人之意,岂无所为!盖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岳峙川流而公使之秩分。岂非以英灵之钟萃,即鬼神之所依也!自舜肇封,十有二山;至周职方,州各有镇。皆所以为一方之庇,雨阳旱涝之所司,犹之方伯、连帅,各居其职,以牧养斯民。此与礼乐之功奚异焉!

  自国朝蜀分为四,而方各有镇。由剑之里为七曲,剑以东为白崖,剑以西为玉垒,自蜀而下为渝州,则有壁山。是四山者,如蜀之镇,一道生灵之司命也!惟壁山控巴渝上流,习俗僻陋。所以,奉神不宜于礼,庙貌(湫)隘不葺。凡蒞官于兹者,未尝过而问焉。

  嘉定间,濬来领兹邑,视事逾旬,始袛谒于庙。礼毕,环视堂阶廊庑,无异丘墟,喟然叹曰:兹一道望祀而若此,何以妥灵竭处为四方之瞻仰哉?濬虽不武,当竭力而更新之。归,谋之士,求所以周旋者。邑进士王大龄欣然领之,曰:可惟命之从!于是,卜日营筑,鸠工抡材。鼎新正寝,如王公之制;后架“杰阁”,为燕游之所。庙门有楼,凡屋二百楹。经始于己巳之冬,落成于壬申之春。不亟不徐,而规制大备。

  将欲述本末以诏来者,而野史巫言漫不可考。谨按《合阳图经》:神姓赵,讳延之,唐大历十二年领巴川县令,兼南镇军马使。时,资泸夷,寇县境,神领兵袭之,以功授合州刺史、资泸渝合等州经略安抚使。因巡历终于壁山,邑人为之立祠,水旱有祷则应。咸通二十年封“威烈侯”,至庆历间赐庙号“普泽”,而累朝俱封“英显广利协济公”。则神之所以庙食兹土,大庇一道,岂非此山英灵之所钟,降而为哲人,没而为明神,故能与礼乐之功相为表里哉!后之为政者,知幽明之相用,于是山不可一日不加敬、兹庙不可一日不加葺,庶无负神之阴相云。

  若夫营筑之功,役材植之多寡,则具于碑阴。

  (十七)元国子助教史质《普泽庙天亭记》

  泰定丁卯春王三月丁巳,国子助教臣史质受命以芗币代祀西岳渎,六月至江渎,竣事。九月甲子至渝之璧山,以祠祀牲币谒,按庙之石碑云,有新亭。圣朝海宇丕冒,百灵受事。越若璧山,中巴之望也。秩在祭法,先是岩洞有观曰恭天,云封藓书,世眼莫瞩。

  神,晋人也。姓氏著《合阳图经》。唐大历十二年为合州巴川令兼南镇军马使、讨平泸右夷郎,授本州刺史兼泸渝资合州经略使,行部璧山。爱其清幽,有异时神游之志。于国有勋,于民有德,殁为明神。

  明复为人,出入显微,亦理之常。又按《化书》,神复降于后唐,同光初仕宋,扈驾澶渊,以功知巴州兼渝濮等刺史。溯巴峡而上湖滩,与异人有玄契,约访隐恭天观。莅政之下,至璧山,叩洞户,石扉自启,神界自敞,盖易象之“天在山中大畜”也,必有神职,思若道家所谓洞天者焉。神与族属,入而即合,逮今五百年余矣。

  山川出云泽,物之功溥博优渥。神自汴宋以来,曰雨曰旸,祷而辄应,崇宁庙号普泽。景定五封累谥,曰“显应忠烈威济广佑”。我朝因当代褒崇之极盛,蔑以加秩于山川,守土官吏岁时岁事而无致斋饮福之所,则何以严国祀?何以答灵贶?

  巡检王珍,秦人也,侍亲官属有年矣。尝询于蜀之耆旧,以山川之胜,则曰:“《易》说卦谓坤,为文为炳。巴蜀,坤维也,四山奠焉:曰玉垒,曰玉屏,曰凤山,曰璧山是也。形而上者,昭灵炳焕,岂非炳于文者乎?玉垒,天下之壮也;玉屏,天下之稀也;凤山,天下之秀也;璧山,天下之奇也。”珍,切识之,兹承世泽,试吏兹邑,得之事神治民,庙貌壮观,新亭翼然,窃取民信,名兹亭曰天亭,庶乎表兹邑之胜,为中巴之望也,愿先生笔之。

  缅维质以群人,荷山川之灵归沐神庥,尚矣。今过祠下,载笔记述,讵敢以固陋辞。乃言曰:

  《礼记》谓“鬼神之德盛矣乎”,又谓“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故左右宥民者,王政也;阴骘下民者,鬼神也。鬼神王政,相为远迩。子以行政之吏,而事阴骘之神。百谷用成,庶民用康,构亭以严国祀,以壮庙貌,以复旧观,可谓职所职矣。

  今余与子登中峰,环顾,山之东曰虎峰,崒然西乡,玉垒之附庸也。其东南曰感山,山空声应,胜日每闻丝竹之音者,璧山之仙致也。又北东青山一发,盖玉屏之分派也。再瞻乔岳丹崖翠壁,峻极于天。

  噫,是山固分奠于蜀,而声气应求炳灵于中巴,宜璧山之奇,信乎!为天下之奇也,且山之麓,长林丰草,昔为狐狸所家,麋鹿所游,虎豹所栖,荏苒几百年矣。今游离之襁负而至,降原就湿,蜂厉蚁垤,于时言,于时语,男女有室,伏腊有给,为乐郊乐土,繄谁之力?其神之力。于斯时也,吏能兴废举坠,请于王人以记成事,得不为之大书特书。上以严国祀,次以告嗣政者,树德千章,列于亭之四端,使之有严有翼,以永无斁。则之亭而下者,亦允存乎人矣!

  是岁腊月戊申谨记。

  (十八)《普泽庙大神化书》(清乾隆《璧山县志•艺文》)

  余后唐同光元年七月十二日子时生,太原汾州府西河县忠义里人,姓赵讳延之,仕太原都部。因师刘继先,本从太学、举为博士。太祖迁周鼎,举为国子少监。至太宗登极,治化雍熙,河东以平,薛王受命为留。后以余知书,辟为枢府从事。澶渊之役既平,奏凯旋师,上以为有功于朝,命为大夫,知巴州,兼渝濮等州刺史。

  会寇枢府留不果,寻寇知河南,吾随师罢,徙知渝州。公干抵巴峡,遇羽衣,自号“大觉金仙”,恭天观住持,不通姓氏,渝璧人也。每与之语,有出世慈惠,世未之闻之妙。吾甚奇之!遂与偕西上南浦之一巨滩,滩名曰湖,其水于众险,目之骇愕惊人。吾与羽衣遂登江宴坐。羽衣出瓢云:“吾身随携有美酒,藏之逾岁,当与尔痛饮。”吾笑曰:“狂道士!吾以子言语可取,故重子。初不知,子一狂夫也。瓢之大,几何?纵有旨酒,安足供吾醉耶!”羽衣笑曰:“请以巨觥试之。”即自举瓢饮,逾时不竭。吾遂举杯以进,共饮数时,味同琼浆,饮之终夜,则觉神思莫测、无极通真、顿悟本缘。羽衣告辞,探囊出白金相赠,约吾曰:“子之变化,在吾恭天观是也。子之渝州视事毕,吾当亲访。”吾因思必异人也,搀之,及白云而去。吾号泣久之,虽治事无忘,恒慕。昔羽衣,欲访之。至都邑,询父老,即皆懵然。惟一白衣老叟指白云深处,云:“璧山之邑,有古宫焉。闻祖先以来,有恭天观,可依此去。”吾乃拨蒿攀蔓以上巅峰,有石穴,若人间之户牖。吾细叩之,其石壁忽开。昔道士出而迎,曰:“待子久矣!”吾举忱倾告,羽衣饵吾仙丹,脱胎成化。是时,合境属吏杜祺、何固等,皆通吾化,即今吏佐是也。骨肉得沾天恩,荐五十四化掌管运使司,主管账司公事,兼判东岳司十八案公事。绍兴初封“威济侯”,相忠献公以大牢命太尉吴玠,以侯礼祭吾。至李邦献,奏加“威济显祐普泽公”,庙号“普泽”。其时,又有长宫谏善大师,恭天观主也,亦皆附于庙下焉。

  (十九)《普泽庙勅封亭碑》(同治《璧山县志•艺文志》)

  绍兴四年勅封赵延之为“威济显祐侯”。嘉熙元年,加封“显应英烈广佑孚惠王”,神父极封“源庆侯”,长子封“翊顺衍庆侯”,次子封“昭济广仁侯”,神母封“顺惠显正夫人”。诰文云:“朝家爵命有功之士,必且衍及一门。人神一也。普泽庙公以平彝功著名当世,仙化参天,载其祀典。自唐大历以至今日,惠其境中,神威莫测,相朕御灾、捍患、导和、消沴。人皆谓二子之助,所宜康宠。然推其所自,则若父若母不容阙典,或宠以五等之侯封,或锡以六珈之徽命。不为过美,宜广威灵,以为民福,俾世世享。”

  (二十)《封二子文(绍定三年)》(同治《璧山县志•艺文志》)

  普泽有庙,大庇一方,英灵所钟,厥有嗣子。俎豆尸祝,乔梓相辉。捍境土旱潦之灾,答田畴雨旸之祷。助乃显考,为功洪多。载衍侯封,俯从民欲。益济其美,永孚于休。

 

  三、土主庙

  (二十一)伊莎白、俞锡玑著《兴隆场》

土主庙(普泽庙)

  据庙里和尚说,这是当地最古老的一座庙宇,始建于一千多年前的唐代;但从碑刻上我们找不到此说的证据。庙里残存的石碑要么铭文漫漶不清,要么被政府张贴的告示遮挡住,最终只找到以下几个纪年:嘉庆九年(1804),嘉庆十三年(1808),嘉庆二十四年(1819) ,道光十三年(1833),道光十五年(1835) 和同治八年(1869)。

  该庙有四座大殿,每座殿里都点着一盏长明灯。燃上一天一宿,每盏灯得烧掉8两灯油。

  庙中住着四个和尚,靠耕种寺庙的土地为生。

  尽管平常绝少有人光顾,新年前后这里却成了四方朝拜的中心。正月初一和十五,数以千计的人涌进庙里烧香拜佛,积攒下的香烛够烧一年之久。天不亮和尚就在院子里点燃8 个专门用来烧香的火堆,直到半夜方熄。

  茅菜山是方圆左近风水最好的地方。绵延的山岭像一条长龙,位于尽头的最高峰茅莱山恰似昂起的龙头。在属大鹏乡的东面山坡上散落着数不清的巨石, 传说如下:

  两位天神——土主和二郎神——争抢这决宝地,最后讲定谁先到归谁。结果神通更大的土主抢先一步,成了这里的主人。二郎神不服,竟想从山顶扔下巨石砸毁宝地,来个玉石俱焚。但石头太大搬不动,他便把它们变成羊,等黎明鸡叫时再变回来。当天夜里他急急匆匆赶羊群上山,快到山顶时,土主识破这一诡计,模仿公鸡发出打鸣的声音。羊群闻声一下子又变回石头,也就是人们今天看到的样子。恼羞成怒的二郎神雷霆大发,将手里赶羊的棍子狠狠掷下,竟在从兴隆场去大鹏场的路上生生劈开一条深谷。

建在山上的庙因此得名土主庙。

 

正月十五:拜土主庙

  茅莱山土主庙供奉的是神通广大的土地神。当地人认为只要拜一拜土地神,即便不烧香也能起到驱邪避鬼的作用。来庙里舞龙据说能给村民带来一年的好运气。

  兴隆场的舞龙队一大早就出发,中途在洪庆云家停留过早。

  不到8点,茅莱山周围四个乡(兴隆场、大鹏场、丹凤场和三教场)成百上千的人已纷纷启程上路。从山顶望下去,人流涌动在四条进山的路上,场面甚是壮观。朝拜者中男女老少皆有,乍一看好像方圆左近所有人都倾巢出动了。许多人随身带着一个小藤筐,里面装满香烛纸钱,沿途每遇到一座神祠便停下来烧香祭拜。

    这一天土主庙外的空场更像一个热闹的集市。到处摆满供人吃面食的桌子,小贩们则忙着叫卖香烛纸钱以及花生、甘蔗、糖果等各类小吃,生意火爆得很。

    9点到11点之间庙里已是水泄不通,连走动都变得十分困难。女人纷纷把带来的藤筐交到自己男人手中,由他们挤到神前祭拜。每座神像前都烧着一堆焰腾腾的篝火;人群实在太挤,朝拜者没法像平时一样亲自烧香,只好把手里的香烛纸钱抛掷到火堆里去,然后匆匆鞠个躬,又随着人流转到下一个神像前重复同样的动作。人头攒动中还出没着各乡送来的龙,但在这样的环境里已施展不开什么高飞低舞的“本领”了。

  舞龙队一般到得比较早,沿固定路线转上一圈,边走边舞,然后离开。各乡总共送来条龙: 丹凤场4 条,其他三个乡各1条。

  中午时分闹哄哄的人群开始逐渐散去,这时那些真正虔诚的朝拜者才进到庙里,在每座神像前一一烧香,鞠躬祷祝。

  兴隆场的舞龙队只在庙里待了半个来小时,便出去拜访本乡住在附近的几户人家,最后来到陶跃显家吃午饭。

  离开土主庙后有人发现龙头上的眼珠不见了。通常正月二十舞龙节结束后才有人偷龙眼,27 号房卫书尧的老婆结婚9年未能生育,大概是她花钱买通一个舞龙手干的。如果卫家果真生了儿子,明年过节用的龙就由他们出钱制作。

 

第四章 茅莱仙境

 

  一、明清题刻

  (二十二)仙洞

  茅莱山普泽庙后石壁,离地数米高。阴刻“仙洞”二字,竖书,题款: “武林马应祥书”。按,武林,杭州别称。

  (二十三)仙洞对联

  仙洞题刻两边,阴刻,竖书:“山外尽凡夫,孰若神仙居洞府;此中无俗气,别有天地非人间。”左下脚落款:罗旭初题。

  (二十四)仙洞题诗

  仙洞题刻右下方:

  登临茅菜,游玩至此,不觉愚缘顿息,一念复明

 

昔闻此境聚神仙,洞里乾坤别有天。两脚踏来人世外,一身直到霭云边。

偶逢圣域春三六,渺隔凡尘里万千。自问予心客所乐,凿开混沌五行先。

                     松岩子题

  仙洞题刻左下方:

茅莱仙境(二首)

层峦嵂崒出重宵,灵石中巴作望遥。洞别有天仙子入,阁临无地俗尘消。

云生绝壁晴凝雨,XX树老霜峰。曾是真人神化处,褒封建碣认前朝。

 

茅菜应唤小蓬菜,化迹仙人访隐来。心契元关缨冕弃,神游洞府石门开。

平夷勋业归青史,勒敕碑亭凝碧苔。庙号无惭称普译,至今群仰望乡台。

                   谭言富题  X绍涛书

  (按:谭言富,道光十一年辛卯恩科第五十四名举人,见同治《璧山县志》“选举制”)

  (二十五)宦跡仙踪

  仙洞题刻上方,从右至左阴刻横书四个大字:“宦跡仙踪。”右侧竖书题款: “民国八年己未。”左侧竖书落款: “重壁布衣刘世杰敬题,王正周书。”

  (二十六)福地洞天

  仙洞题刻左侧石壁,从右至左阴刻横书四个大字: “福地洞天。”右侧竖书题款: “民国八年岁次己未孟春寅月穀旦。”左侧竖书落款:“恩弟子王正周、云汉敬题并书”。

 

  二、诗词辑录

  (二十七)清璧山知县黄在中《茅莱仙境》

茅莱殿阁接蓬莱,万树桃花匝洞开。仙女翱翔龙卧稳,神翁隐见鸟飞回。

山前山后朝还暮,云白云红去复来。惟有道人同野鹤,年年长此护苍苔。

  (二十八)清邑人向增元《茅莱仙景(回文诗)》

岧峣觅径古留踪,岳降神时膺敕封。瓢酒袖归人跨鹤,洞仙肩久壁蟠松。

潮生藓雨亭欹碣,月印山云岭度钟。翘髻挽螺青嶂垒,遥遥四远望高峰。

  (二十九)清邑人连俊《茅莱仙境》

星荧天汉看三更,古洞飞云法术精。萤火灿如明月夜,凤箫吹到晚风清。

屏山宿鹤林中静,出水游龙石起惊。棂曲窥园迷翠竹,冥冥雨落野闻声。

  (三十)清邑人罗春云《游茅莱山道土留饮》

茅莱胜景即蓬莱,为访仙踪得得来。四面名山随地拱,数重禅院倚云开。

林深疑有青牛卧,洞古欲邀白鹤陪。难得支公能识我,相逢大笑醉霞杯。

  (三十一)清邑人罗炳伦《游茅莱山》

奇峰突兀势壁立,岚气濛濛雨欲湿。崖深洞古绝人踪,石潭影净蛟龙蛰。

我访茅莱恣状观,手拍罡风呌紫鸾。平铺万壑兜罗软,大小儿孙列嶂盘。

老松攫拏郁涧底,翠竹交加云如洗。石磴萦纡石洞间,中有仙人呼不起。

          但令甘雨应年年,香流陇畔儿童喜。

(三十二)清邑人邹偀《茅莱山仙洞怀古》

嵂崒奇峰插天际,一峰高耸群峰卫。大觉金仙旧有家,家在洞中隔尘世。

登临正值暮春时,春花开遍野棠枝。几度寻仙仙不见,仙风窃仰赵延之。

当年作宦风尘走,按部旋经巴峡口。得遇真人共一舟,尘心顿涤瓢中酒。

玉皇香案有前缘,半日刺史半日仙。回忆真人临歧语,恭天观锁翠微巅。

寻到茅莱乱山里,回头下视烟云起。逃出荣华富贵场,乌纱一掷如敝屣。

十丈云根真峭绝,嵯岈怪石空中列。碧桃丹桂交枝柯,山中迥与尘寰别。

陡然洞辟地天惊,真人趺座静无声。相逢一笑招之入,手指石头证三生。

款谈大道大无外,语言翻恐闻下界。洞门忽闭闭至今,惟留灵光随地在。

知公直道玉京游,棋枰一瞬几春秋。烧丹换骨寻常事,辟谷翻笑张留侯。

为宦为仙复为神,凤勅连番下紫宸。如斯福惠谁修得,消受名山四时春。

           吁嗟乎!陆地蓬莱原有路,宦境浮云安足慕。

多少黄梁梦里人,甘心恋栈劳驰骛。如何刺史任徜徉,骖鸾控鹤白云乡。

           松柏萧森祠宇肃,千秋还留俎豆香。

(三十三)吕凤子《游茅莱山(1940)》

    出廓东南行,茅莱搜奇迹。断岩荒塞矗山脊,璎珞柏植山两壁。

    寺后有石凿孔穴,道是梭之米自溢,溢米恰是一日一寺僧人食。

    寺僧三五或十百,食之未尝有盈绌。寺僧贪婪扩其容,梭之梭之从此洞无一米出。

    设辞诚吊诡,山景却静极。一鸟啼树颠,一山尽呜咽。会当澡雪来,于焉证冲寂。

 

第五章 古迹寻踪

 

  一、观—庙

  (三十四)恭天观

  唐代之前茅莱山有恭天观。根据《普泽庙大成化书》称赵延之与“羽衣”(大觉金仙)相遇,于恭天观脱胎成化。

  (三十五)普泽庙

  又名土主庙,位于茅莱山顶,依山而建。始建于宋,礼奉主尊璧山神赵延之(俗称“土主”)。该庙遗址占地面积16亩,民国年间,寺观尚存有两进院落,四合院布局。自北向南依次有山门、城隍殿、灵官殿、土主殿、皇经殿等建筑。整座庙宇雕龙绘凤,石刻精美,文革前被拆,文革期间再毁。

  今为1998年重建的简陋小庙,坐北朝南,海拔461.5米,东经10610'34",北纬2931'35"。占地面积约1300平方米。顺南北山脊走向,采用传统轴线对称格局。大门内左右两边为偏殿天王殿,正对庙门塑有一尊涂金弥勒像。其上为一空旷平台,台上合龛的济公殿和灵宫殿是2000年捐资组建的。其后是原正殿位置,今建有2米见方的土主殿,塑赵延之像。土主殿后是一排次殿:送子殿、黄经殿和百子殿。送子殿塑有观音像。黄经殿塑有其母赵张氏“顺惠显正夫人”、长子“翊顺衍庆侯”、次子“昭济广仁侯”等像。黄经殿内立有四根滚龙石柱,为原普泽庙正殿遗物。百子殿内塑送子娘娘和其他神像。次殿后面是恭庆观,内塑有三国刘、关、张塑像。

 

  二、桥—池—坊

  (三十六)奈何桥与放生池  

  奈何桥为四孔石拱桥,建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桥长10.8米、宽2.45米。拱券纵联砌置,矢高2.25 米,净跨2.05米。桥面平铺石板,无桥栏。据明《蜀中名胜记》载,桥前原有南宋嘉定年款建桥碑,今不存。桥拱原有花卉浮雕10幅,2004年被盗2幅。奈何桥下是一口10米见方的放生池,水深约1.6米,终年不涸。

  (三十七)茅莱山坊

  明清时期普泽庙前修有几道牌坊,一题为“西蜀茅莱”,一题为“威灵煊赫”,皆为明代正德年建。一题为“璧山仙境”,弘治年建。一题曰“福国庇民”,嘉靖年建。今无存。

 

  三、寨

  (三十八)璧山寨与护国寨

  茅莱山顶唐代有璧山寨,赵延之平定资泸夷叛乱,曾巡视璧山寨。今古寨遗址为护国寨,嘉庆五年防堵白莲教时创修,咸丰三年增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