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阳书院是中国四大书院之首(其它是:河南睢阳书院、湖南岳麓书院、江西白麓洞书院),坐落在中岳嵩山南麓少室山下,来此大都会勾起对“隐居耕读”的憧憬。
登封是一个文化积淀深厚的县城:佛教有少林,道教有中岳庙,儒学有嵩阳书院。但嵩阳书院更富传奇的是她本身就经历了三教的频繁更迭,最终落身在“儒”上:她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时,时称嵩阳寺,至唐代改为嵩阳观,到五代时周代改建为太室书院。宋代理学的“洛学”创世人程颢、程颐都曾在嵩阳书院讲学,此后,嵩阳书院成为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
仪门
仪门为新修的牌坊式建筑,上书“高山仰止”四字为乾隆帝御笔,意思是说孔子的品质和学识象大山一样足以让后人敬仰。因书院除具有讲学的主要功能外,还有藏书和祭祀孔子的功能,所以在这里设置仪门,是提示学子到这里要注意言行穿戴、不至失礼。
古井
杏坛
大唐碑
嵩阳书院不单以理学著称于世,更以文物奇特名扬古今。整个嵩阳书院是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而这块石碑却是国家级的文物。同时,它也是河南省最大的一块古碑。石碑的正式名字叫“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刻立于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碑文记载的是唐玄宗李隆基游览嵩山,身患疾病。嵩阳观道士孙太冲为他献上了一颗九转金丹,治好了皇帝的病,李隆基随下令为孙太冲立石碑进行表彰。碑文为李林甫所写,字为唐代著名书法家徐浩所书。目前在全国保留下来徐浩所书写的石碑仅存三品,而大唐碑是字数最多(有1078个字)、保存最好的。
碑帽端庄飘逸,有祥云纹饰。
碑基雕刻有很多精美的造像,雄厚稳重。
大门
大门上“嵩阳书院”四字是由登封著名书法家宋书范先生仿照苏东坡字体所写。门两侧柱子上有副对联为乾隆皇帝御笔:“近四旁为中央,统泰华衡恒,四塞关河拱神岳;历九朝为都会,包伊洛涧,三台风雨作高山。”
书院东侧有两株古柏——汉封将军柏,其树龄都有4500多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柏树!
大将军柏树高12米,围粗5.4米,树身斜卧,树冠浓密宽厚,犹如一柄大伞遮掩晴空。
二将军柏树高18.2米,围粗12.54米,虽然树皮斑驳,老态龙钟,却生机旺盛,虬枝挺拨。树干下部有一南北相通的洞,好似门庭过道,树洞中可容五、六人。两根弯曲如翼的庞然大枝,左右伸张,形若雄鹰展翅,金鸡欲飞。每当山风吹起,枝叶摇动,如响环佩,犹闻丝竹之音。三将军柏毁于明末。
关于将军柏还有个故事:相传,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刘彻来游嵩阳书院,刚一进门,只见一棵高大的柏树,身材奇伟,枝叶茂密,武帝仰望许久,随口封为"大将军"。穿过二进院,又见一棵柏树比"大将军"还要高大,因皇帝是"金口玉言",大将军已经封过,无奈只好封其为"二将军",继续向后走,又见一棵更为高大的柏树,他便一错再错,封之为"三将军"。由于汉武帝不公,封的三个将军都有情绪,"大将军"感觉自己名不副实,受之有愧,没脸抬头见人,久而久之,慢慢地变成了率腰树;"二将军"心生闷气,连肚子都气炸了,变成了空心树;"三将军"更为恼怒,于是自焚而死。
先圣殿
先圣殿是嵩阳书院祭祀孔子的场所,又叫先师祠。建于一米多的基台之上。殿中根据画圣吴道子所绘制的孔子画像而塑造了高2.21米孔子行教立像。
讲堂前面有修竹丛生,为书院平增了许多幽雅的气氛。
这里是成语:“程门立雪”发生的地方。记得小时候看这则成语就很感动,记住了和自己一个姓的“杨时”,尊师重教是民族的传统,也是民族的美德。
殿内陈列的用具是1989年根据宋元时期的讲堂风格而复制,墙上面绘制有二程在嵩阳书院讲学时的场景。
泮池和道统祠
关于“泮池”,比较通俗的说法,孔子家居泮水之滨,少年常在泮水边读书。后人为纪念孔子,就在学宫或书院里修建泮池,以表示不忘先师的意思。古代嵩阳书院凡考中秀才,都要在这里举行绕池仪式,表示不忘先师的教导,继承先师的博学,效法先师品德,安邦治国。
道统就是为了纪念为创造、发展、继承中国远古文明的先驱者帝尧、大禹、周公所建造的。
厚重文化里的游走很压抑,离开时倏然一瞥,发现一对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