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不眠之眠
不眠之眠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627
  • 关注人气:2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整理书稿的启示

(2023-02-13 16:09:08)
标签:

情感

文化

分类: 时间碎片
最近在帮朋友整理一部关于访谈录的书稿。
朋友求我帮忙,并许以费用。
说实在的,我真心不愿意接手,眼睛、屁股和精气神都顶不住。
但我还是答应了,并且还要装着高风亮节,说义务帮忙,不收取一分费用。
心里感叹一声:出来混,都是要还的

这个朋友几年前帮我出过书,从买书号、出版设计、校对、印刷,都是他一手包办,他应该花费了至少3、4万。
虽然我事后也给他送过景德镇的瓷器,过年也发过红包,快递过水果,但这只是表示我知道感恩,与他真金白银的付出相比,这是在不值一提。
所以这次面对他的请求,我不可能拒绝。

总共11个人的访谈,除了最后两个人物是解放后出身的,其他的都是8、90岁老人的访谈录。
逻辑混乱,语言啰嗦,还有很多方言口语,看得我晕头转向
第一天,抛开一切其他工作,从上午到下午,我只捋顺了一篇,累得精疲力尽。
文章里"他""她"不分,回答者我都搞不清楚是爷爷还是奶奶。
还有,出现了"一条村"和"几条村"的说法。
我先是一个个把“条”改成“个”,
但看多了,发现我改错了,因为每个访谈的人都说“条”,那就应该不是错了
于是百度,发现还真有用“条”当定语的。当然这是粤语专用。因为广东那边的村沿河而建,都是一条一条的形状,所以才会出现“一条村”的说法。
还有“围”,也是村的意思。
还有豢养,就是养捡来的孩子。

就这么磕磕绊绊,我咬着牙一句句、一篇篇地捋
没想到还渐入佳境了
越到后面,对这个人口不多、文化程度不高、以“游”姓为主的下油松村了解越清晰。
这个地方千百年来一直穷得叮当响,村民以耕田为生
穷的时候,没有衣服穿,很多人冬天就是穿自制的木屐,就是用钉子钉两个皮带在一块木板上。
肚皮是很少饱过,还吃过糠。
但一夜之间,深圳成为特区了,他们的地被征用了
于是村民摇身一变为市民
不用劳作,不用上班,坐在家里享受租金、分红。
就是那些大字不识的老人,也能每年有20多万的收入
家家住别墅,开豪车
真是富得流油
现在村里是股份制,有很多高档物业,年轻的有文化的就在打点这些家当
年老的坐享其成
真的投胎就是技术活啊

以前北京有整个村因为拆迁个个成土豪
但那钱来得快也去得快
很可能德不配财,最后又被打回解放前
而这个村,是股份制,财富只会源源不断地增长

真的太羡慕了
也庆幸自己接了这个活
了解了广东还有这么一个地方
有这么一群人
这么自在地活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