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文化性
(2012-09-24 21:41:05)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 |
作者:杨德广
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阶段学者们有不同的理解和结论。早期的教育属性强调的是“教养”,即育人的功能。20世纪以后,教育的属性强调的是社会性,即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我国解放后,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尤其是“文革”期间,“把教育当作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强调教育的阶级性,“文革”后,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把大学当作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强调教育的产业性(化),在学校管理方面,把大学当作政府主管部门的下属单位,强化大学的行政性。显然,把教育的属性,界定为阶级性、产业性、行政性是不适合的。于是有不少学者把教育的属性,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属性界定为学术性,因为高等教育的逻辑起点是研究高深学问。因此把它的本质属性界定为学术性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不够确切。因为学术性仍不能完全涵盖大学的本质属性,大学的主要功能是育人,仅靠学术育人是远远不够的,而必须靠文化育人。
我认为,大学的本质属性是文化性,大学是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更好地做好育人工作,应强调文化育人,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文化的人。有文化的人包括思想文化、理论素养、心理健康和知识结构等,有知识的人不等于有文化的人,有时在评价一个人时,说“某某人有知识,缺文化”,可见文化与知识不是一回事。
何谓文化?18世纪法国学者沃弗纳格和伏尔泰说:“文化是指训练和培养心智的结果和状态,用来描述受过教育的人的实际成就,指通过教育能获得的东西”。可见文化和教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有文化素养的人必须通过教育来实现,是通过教育获得的实际成就。
然而“文化素养”是指什么?我们平时说的某某人“有文化”,是指什么?“文化”不是抽象的,空洞的,而是实实在在的。文化是从一个人的素质中体现出来,从小节中体现出来。台湾作家龙应台说:“文化是随一个人迎面走来的---他的举手投足、言语谈吐,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他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树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他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
由此可以联想到:看到电灯、自来水未关好,你是随手去关还是熟视无睹,无动于衷?别人给你名片,往口袋一放,还是认真看一眼?到小菜场买菜,秤完以后,是付钱就走,还是付钱后再抓一把放在塑料袋里(上海小男人的行为);同别人讲话,眼睛看不看着人家;开会、上课你手机开着,还是不要别人提醒随手关掉或调到震动状态?宾馆的牙刷、牙膏连续用还是扔掉?横穿马路时遇到红灯,是停下来还是闯过去?在饭店吃饭后买单时是看一看核对一下,还是立即付钱?在飞机上、火车上坐错了位(或别人坐错了)你如何对付,是指责、立即否定?还是说请你再看看,也看看自己的票,帮别人看?在公交车、地铁上遇到老、弱、病、残、孕者,是主动让座,还是故意装着看不见。一个人做到了是文明素质,大家都做到了才可以说是文明文化。如,在学校门口上车,一人排队上去、让座,叫素质文化,每个学生上车排队、上车让座,叫文明文化。
素质的形成由习惯开始,习惯成自然,“素质就是不用提醒”,同样,“文化也是不用提醒”,已内化为个人行为,在别人没有提醒的情况下,都能自觉去做,自觉遵守。有一位哲人说过,“播种一种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行,播种一种品行,收获一种人生。”最重要的是养成习惯。柏拉图说:“人是习惯的奴隶”;英国诗人德莱敦说:“首先我们养成习惯,随后习惯养成我们。”
教育就是培养人有良好的习惯,有良好的文化素养,这正是由教育的本质属性---文化性而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