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林之鹤
林之鹤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3,887
  • 关注人气:28,86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波行情,一个情事……

(2009-02-15 17:29:42)
标签:

股票

分类: 文摘精选

【周末文摘】

每一波行情的龙头,都是主力讲出来的动听故事。股票只有两种:能赚到钱的股票和赚不到钱的股票,如此而已。
  应健中


  牛年伊始,股市有戏。短短的10个交易日,大盘不仅走出近15%的涨幅,日成交量更是放大一倍。有一句股谚"股市什么东西都能骗人、唯有成交量骗不了人",这市场有人在拨动了!
  行情能走多久?手中的股票何去何从?这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温故知新,简要回顾一下19年来中国股市的炒作史,也许更有利于我们对当前行情的判断。


  无钱不行情
  1990年交易所刚成立时,是"老八股"时代。由于钱多股票少,股价天天上涨,那时赚钱的门道就是搞定报单员"抢跑道",抢进股票就等于抢到了钱呐,所以赚钱是大户们的专利。到1992年股市出现第一次大扩容,市场的炒作热情大增,炒作主体基本都是个人大户,炒作营地集中在交易所边上的上海大厦、黄浦万国、八角楼等地。那批大户将上市的几十个股票反复炒来炒去,这是中国股市炒作的第一个阶段:个人大户的炒作阶段。
  1993年A股进入第一个大熊市,从1500点跌到330点,一大批大户由于透支交易被彻底消灭,能够生存下来的可谓凤毛麟角。那时上海滩有三大证券公司:申银、海通和万国,在这轮熊市中股民用上海话戏言:投资者在"呻吟",个个在"喊痛",大户们进了"万国"公墓。但这个年代中生存下来且到现在还站在成功者前沿的有两个人,一个是新理益的刘益谦,还有一个是中路股份的陈荣。还有的人都已经不愿显山露水了,现在的市场上这样的人数量已经很少了。
  第二个阶段是机构炒作的阶段,那时,上海滩的米店开始减少,而大量证券公司和各类机构安营扎寨,各路热钱涌入上海滩。钱多了、股票却显得少了,从1994年上证指数330点起步一直到20世纪末,全中国的各路热钱都涌进股市捞一把,那时的市场相当壮观。
  那时市场不规范,游资肆无忌惮,大牛股横飞,庄家形成了这系那系,银行的钱变着戏法进入股市,中经开、辽国发、海南赛格、中农信、海南港澳……这一连串已经消失了的金融机构和准金融机构都是那时的市场主力啊。从2001年开始长达四年的大熊市,消灭了一大批机构,股票的大扩容使市场资金显得捉襟见肘。
  2005年起,中国股市最具爆发力的大牛市以QFII、基金等机构入市为特征使中国股市进入了第三个阶段,从1000点到6000点的涨幅中,日成交天量为3500亿元,股价的上涨是靠钱堆起来的,股价的下跌也是靠抽钱抽出来的,这是任何一波行情起来的真正原因。
  牛年伊始短短的10天之内,平均日成交已经达到了2000亿元,最高的日成交量为2650亿元,可见市场有新资金的介入。股市从来就是靠资金推动的,因此,牛年的行情还只是刚刚开始。


  龙头股就是讲故事
  纵观股市19年,每一波行情的起来,都有各自的龙头板块,老八股年代将那个"豫园商场"当作龙头股,100元面值的股票炒到10000元。进入第一个大牛市之后,四川长虹以连续三年每股税后利润达到2元成为龙头股独占中国股市鳌头。当那波最波澜壮阔的大牛市起来之后,实际上在不同点位上主力编出不同美妙动听的故事而推出了不同的龙头股。
  股市实际上是个故事,不管主力讲的故事有多动听,万变不离其宗的是股市只有三种股票:高价股、中价股和低价股。任何获利要将低价变成中价、中价变成高价,而高价的则要让它定位在一个令人瞩目的位置上。前一轮大牛市主力就将中国船舶拉至300元成为市场观赏的价位,燃起了市场的炒作热情,从炒作角度而言,是很成功的。
  市场的炒作有句股谚:绩优股领先、中价股跟上、垃圾股殿后。等到垃圾股鸡犬升天,行情基本上就结束了,不过,市场并非如此刻板,当绩优股炒不动时,先炒垃圾股、低价股也是庄家套利的办法,所谓"踢开大盘闹革命"是近期市场惯用的方法。不过对股民而言,实际上无所谓绩优股和垃圾股,股票只有两种:能赚到钱的股票和赚不到钱的股票,如此而已。


  庄家达尔文主义
  股市中人都很关心庄家的动态,所谓:有庄则灵。其实个人庄家也是人,人所具备的贪婪和恐惧都会在炒作中暴露无遗,即便机构坐庄也是个人来操作的,所谓"股神",要么是神仙、要么是骗子,而神仙是不存在的。
  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来形容庄家是最贴切不过了。坐庄股票有成功的有失败的,但是人们都记住了失败的,因为成功的庄家全身而退之时早就躲起来了。
  有个朋友曾坐庄某高科技股,将这个股票从4元拉到20元后逐级派发,一把行情赚了5个多亿,退出后将手机、BP机全扔了,房、车都卖了,从此以后销声匿迹。也有个朋友坐庄失败,带了100万美元去了澳大利亚,在券商那儿留下一屁股债到现在还不敢回国。
  中国股市每一波行情过后,总是肥了一批人、瘦了一批人、监狱里又多了一批人。由于失败的庄家留下的是一片狼藉,所以都一个个成了众矢之的,这给人留下一个印象,似乎坐庄都没有好结果,其实谬也。坐庄还是成功的人多,因为这个市场永远都是英雄不问出处,否则的话就无从解释为什么庄家如此前赴后继,现在的庄家早就版本升级了,原来坐过庄的人现在都做起了私募、做起了PE。

 
  悄悄进庄疯癫逃亡
  股票的炒作靠的是资金的优势,大资金在炒作的过程中有自己的优势,但是大资金最大的劣势在于船大调头难。看中一个股票买进去容易,要出来则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特别是当庄家的动向被曝光之后,大家都可以在庄家身上来扒层皮,那庄家就死定了。
  大资金的进货必须是悄悄地进庄,庄家开始做什么股票是不会告诉任何人的,只有当他吸到了一定的筹码,才会告诉一批知己,利用十传百、百传千的传播效应,逐级拉高股价,在个股上形成财富效应,等到远离庄家的成本区之后,庄家就开始派发了。
  与个人做股票不同的是,庄家的入货必须是主动买套,不能在价位上锱铢必较,而在走势疯癫的时候派发,如果等到成交量萎缩了,那么套在里面的肯定是庄家。
  有个朋友曾经做过一个股票,他从6元就开始买了,一路买一路套,一直套到4.50元,等到买到相当的量之时,平均持股成本在5.30元左右,而一路拉高之后,他从12元就开始派发了,一直派发到18元手中筹码全部出去,可股价后来涨到25元。
  他认为,自己就赚这么一段行了,大伙儿把他当作"善庄",他说哪有什么"善庄",不得已而为之而已,怎么可能在最低价全部买进、在最高价全部卖出呐?在价位上只能看大不看小,如果斤斤计较价位,那非死在里面不可。
  牛年的行情才刚刚拉开序幕,中国股市的好戏又要开演了。简要回顾一下中国股市炒作史,温故知新,相信对投资者还是有一定启示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