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都是“大师”惹的……  ——致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王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赵之硕秘书长的一封公

(2015-10-16 18:49:06)
标签:

文化

艺术评论

分类: 艺术

 

都是大师惹的……

——致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王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赵之硕秘书长的一封公开信

                                                          陈培一

尊敬的王山、赵之硕先生:

乙未初秋,只身游黄岳,做敝人艺术博物馆的工程验收和交割事宜。在一个细雨飘零的夜晚,与黄山诸友相会于徽州岩寺坑上村的一个依山傍水的农家乐园,夜话甚晚。木雕艺术家曹篁生在座,与我谈起了当今工艺美术界此起彼伏的种种评比、评定活动。其中,谈到了一个很难引起注意,而又切实存在的问题,就是一个人是否可以参加各种大师的职称评定,是否可以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石雕大师”(中国玉雕大师、中国木雕大师、中国竹雕大师、中国根雕大师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等,所有的桂冠都集于一身?

目前,据我所知,在评比规则中并没有明文规定不可以这样做,而事实上则表明了官方对此事的态度却是认可的。因为,像这种头衔多得一张名片都印不下头衔的大师已经比比皆是。

我想,这个问题可能是困扰大家已久的问题,只是没有人提出来讨论而已。今天,对于各类“大师”该不该评的问题,评的是具体创作者还是经营者,评大师的标准是技艺水平、是修养、是道德、是资金实力、是生产实力,还是社会人脉,评“大师”是否公正,是否有内幕暗箱操作的问题,所评出的“大师”是否令人信服等等诸多的问题,只有“当事者清”,均不敢擅做妄语。下面,唯就对于一个自然人,是否可以参评多项大师的职称评定,摘取多种桂冠,斩获多项殊荣的话题,与二位秘书长展开讨论,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其是否合理,看一看这个问题是否与当下工艺美术界发展所遇到的瓶颈有关,以期引起大家的广泛重视。

一、    职称评定的现况

过去,职称的评定仅限于体制内的工作人员。评定职称,首先是定岗、定责、定位的管理手段,其次是鼓励个人进步、不断学习、安心本职工作的励志手段,最后才是个人荣誉、职业身份的象征,是社会身份的代码。

但是,在体制之内,一个人好像一辈子只能拥有一个职称,只能在一个职称序列中进步,由初级到中级,再由中级到副高级,再由副高级升为正高级。很有可能,一个人辛辛苦苦奋斗了一辈子都不能晋升为副高级,而正高级则已成为许多人永久的遗憾与伤痛。如美术师这个序列,分为初级、中级、副高级、高级几级,或者分为一、二、三级。体制内的雕塑家、油画家、国画家、设计师、书法家甚至建筑师,大都统一是“美术师”这个序列,而没有进行“市场细分”。

近二十几年来,国家为了繁荣工艺美术事业,鼓励工艺美术创作,提高工艺美术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肯定工艺美术行业对国家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所做出的积极贡献,给予工艺美术从业人员一定的荣誉,也开始参照体制内的职称评定办法,给工艺美术从业人员评定职称。我以为,评大师的目的,是对既往工作和取得成就的肯定与鼓励,是对之后的创作以及研究寄予了希望,对工艺美术事业的传承委以了重任,而非其他。

刚开始,并没有进行“市场细分”,只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一种。后来,也就是近十几年,开始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称号,再接下来又有了“中国木雕大师”、“中国竹雕大师”、“中国根雕大师”、“中国石雕大师”、“中国玉雕大师”等等称号,真可谓名目众多。在很短的时间里,各种大师已经是遍地走、满天飞了,而且许多人是挂满了各种头衔。

二、    专业素养与能力问题

什么是专业?顾名思义就是专门从事的行业。什么是专家?望文生义就是在一个领域、一个行业、一个方向长期坚持学习与研究的专门家。其作品就是其研究成果。而所评定、获取的职称,就是对这个专家社会身份的认可。

一个人的能力再强,精力再旺盛,都毕竟是有限的。所以,一个人一生只能以一个行业为专业、为主业,而其他的行业为副业、为业余爱好而已。换言之,一个人一辈子只能拥有一个专家身份。这个问题,好像在体制内的职称评定中有明文规定。

体制内的职称评定非常严格,也非常残酷,有具体的明文规定,有具体的指标,有硬杠杠画在那里,有一套完整的评定体系,不够条件无论如何都不行。而且,机会、名额都很少,往往是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有些非常优秀的艺术家,可能就是因为英语或者其他与专业无直接关系的原因,而不能晋升到副高级、高级,以中级职称退休,抱憾终身。

很显然,当下的工艺美术行业就不是这种状况。

相对而言,体制外的工艺美术界,这种职称的获取就显得容易一些,从“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再到各种分类齐全的“雕刻大师”,再到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不消十几年就能尽收囊中,虽然其间也有许多的参评条件。但是其各种评定的活动一浪高过一浪,获取的机会很多。所以,参评者们是趋之若鹜,而主持、组织评定活动的单位也更热衷于是。在这个职称评定的过程中,大家彼此心照不宣,都分到了一杯羹,都获取了所要的东西,都是各种评定活动中的既得利益者。

由此看来,体制内的艺术家们好像是一专多能,而体制外的艺术家们则好像是多专多能,甚至还有的好像表现出了无所不能。

三、    社会公信力的问题

有一个行业,关于职称的评定、职业身份的界定极为严格,与社会公信力的挂钩也极为明显。这个行业就是医疗行业,医护人员、医疗药品和器械都有鲜明的界限。生病之时,绝大多数有理智的人肯定会去挂专家号,找对症的专科医生,吃对症的药品,使用对症的器械,而不会去找包治百病的江湖郎中,去吃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因为人命关天,所以在医疗行业,职业、身份、角色的定位都极为明确,哪个科室的医生就必须在哪个科室值班就诊,医生就是医生,药剂师就是药剂师,护士就是护士,各司其职,丝毫不能马虎。其职称的评定也是各有各自的序列。人们之所以对这个领域的专家,具有极高的信任度,就是因为他是这个行业、这个病症的专家。这个行业的职称,也就具有很高的公信力。

体制内的职称也具有很高的公信力。国家对体制内的艺术家的要求也是很严的,他们承担着国家梳理历史脉络、研究未来发展方向、培养人才、积蓄力量的重任,把握着国家和民族未来文化艺术的发展走向,其重要性并不比医疗行业差到哪里去,甚至于还要超过医疗行业。体制内的艺术家之所以受尊重,并不在于他是哪个学院的教授,哪个机构的研究员,是何种头衔,而是他在某个领域深厚的专业背景和专业成就。

为什么,体制内的职称评定不会乱?一是具有明文的规定可与不可;二是作为体制内的艺术家深知那个职称对于行业的分量,是自己在这个行业的位置,对应于自身的价值,职称就是自己人生价值的体现;三是,职称的获取是需要长时间的辛勤工作与努力学习,要从千军万马中闯过独木桥,非常之艰难,非常之不易,能够在一个领域里顺利地斩将过关、拿到高级职称者还是属于少数人。物以稀为贵,所以,体制内的职称,含金量是相当高的。

那么,在工艺美术行业的状况又是如何?很显然,我们既没有限制性的规定,也缺乏自知、自律、自爱的觉悟,更缺乏自控的能力。大家都走到了一个误区,认为职称、名号、头衔越多越好。其实,不然。大家不妨采用位置对换的原则,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一下,去和医生们的职称含金量和社会公信力来比一比,自己掂量一下自己的头衔与荣誉,是否能够说服自己?如果,不能说服自己,又如何去说服别人?

一个工艺美术从业者,从省级大师晋升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是无可厚非的,就像美术师的晋级一样可以理解。还可以理解的是,各级“工艺美术大师”们另外获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称号,就像是某个单位的专家获取一个“劳动模范”、“生产能手”一样。而不能接受的、不能理解的,就是在此之外,再去参加石雕、木雕、竹雕、玉雕、根雕等分类的国家级大师评比,或者是有了这些大师的头衔再去角逐“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桂冠。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政出多门,有不少的行业组织都具有颁发“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或者相类似称号的权力。如此,混淆了视听,让人莫衷一是,究竟那个最具有权威?究竟哪个是珍珠,哪个又是鱼目?哪个的含金量更高些?当一个人出现在公众面前时,介绍他是哪个方面的专家,公众信服的是他在这个专业领域的成就与影响。同样,当一个人戴着一大堆头衔、光环亮相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这个人的社交能力而不是这个人的专业水准,甚至会对他的专业水准表示质疑。因为,当一个人无所不能的时候,他就不是专家,就只是一个混事的万事通,或是一个作用不大的万金油。

如此等等,各种“大师”和“传承人”的称号就堪忧了。如果,评大师是为了抬高身价,提升作品的价格,从而获取更大的利益,而不是为了更好地研究艺术、传承技艺,不是为了自己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加码,这样的大师不评也罢!

四、    社会公共资源的合理分配

目前,工艺美术界对于一个从业人员是否可以参加多项大师的评比,是否可以同时获取各种称号,没有限制性的规定。这就造成了一个漏洞,出现了一个从业人员既是省级大师、国家级大师,又是石雕、玉雕等分类的国家级大师,同时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现象。无疑,拥有诸多桂冠的这些人具有明显的市场竞争优势,具有很强的市场垄断能力,还有可能这些桂冠在家族里“世袭”传承。如果一个地区、一个行业、一个品种,对这些评定名额有规定指标、有名额限制的话,就会造成社会公共资源的严重分配不公。使在同一个地区、从事同一工艺美术品种创作的其他从业人员,就看不到任何的出路和希望。当他们认为永无出头之日时,就会对这个行业产生失望,就没有信心了,就会另谋其他生存之路。我以为,这就是造成有些工艺美术品种后继无人现象的真正原因。因为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公与失衡,所以就造成了当下工艺美术事业发展遭遇到了难以突破的瓶颈。归根结底,都是各种大师评比活动的不当或者不规范所造成的。

以上所言,“捕风捉影”也罢,“空穴来风”也罢,“事出有因”也罢,危言耸听也罢,皆出于至诚,出于我对工艺美术这个行业的挚爱。作为这个工艺美术界的一份子和从业人员的朋友,不忍心看朋友们自我作践,看到工艺美术发展到这种状况,所以才有感而发。我并非有意阻挠评大师的活动,更无意于挡了大家的财路,而是衷心地希望工艺美术行业能够健康、良性的发展,希望每一个致力于工艺美术事业发展的人能够得到应有的尊重,每一个脚踏实地认真创作的工艺美术家获得应有的社会认可与市场认可。我认为,再度提高各种评比的门槛和难度,使工艺美术界评出的每一位大师和传承人,都是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大师以及其他的称号,并非是多多亦善,要以一当十,而不是十不顶一。有一个职称的,是专家;有三五个职称的,是行家;有八九个职称的,就是杂家了;如果再多了,就什么都不是了。

我也衷心地希望工艺美术界的同仁们能够自爱、自重,能够清醒地认识、正确地对待评大师这件事情,勿让一时的虚荣和贪念伤害到自己。作为工艺美术行业的多年从业者之一,我希望王、赵二位秘书长能够重视此事,尽快出台政策根治这个乱象,在各自的领域里将这个一人可以参与多项大师评比的问题予以规范,使大乱得以大治,正本以清源。可以断言,不能正确解决职称评定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的工艺美术就难以走出今日的泥淖,就很难与当代艺术嫁接,更不用说融入其中了。

我无意冒犯秘书长与众位同仁们,如果有不当之处,请海涵。

(作者: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雕塑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会秘书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