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英国世界新闻窃听默多克卧底偷渡客黑工杨子荣余则成潜伏文化 |
七月的英国,山摇地动一场大震。
论媒体皇帝,传媒疆场纵横驰骋六十年的默多克当仁不让。
要说传媒业当前最大的新闻,怎能不提默多克旗下因窃听丑闻倒闭的《世界新闻报》。7月10日,拥有168年历史的《世界新闻报》在英国寿终正寝,成为传媒业最大的丑闻。
靠揭露丑闻起家,终又亡于丑闻。默多克焦头烂额,四面楚歌。一干要人被牵扯出来,连英国首相都得出来道歉;窃听揭发人霍尔又横尸家中;半道上还杀出虎妻邓文迪听证会上护夫之插曲;黯然停刊的小报在扑簌迷离的尸身上继续延燃新闻。八旬默老耄耋之年还得挺在风口浪尖上接受全球讨伐。
《世界新闻报》之所以引起公愤而倒闭,主因某些工作人员新闻职业操守欠当,为逐利采用窃听等手段获取隐私,干扰公众视线。
其实,传媒业界,除了正常的采访,利用窃听、偷拍、跟踪、甚至卧底等方式来获取报道所需的信息从不是什么新闻。
我在英国曾遇到一次被邀卧底的经历。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争议和麻烦,文中所涉媒体和当事人都以字母替代而隐去真名。
那年我刚修完硕士不久,还在整理一些课题资料。
收到毕业后即归国的Y发来的邮件加打来的电话。Y是有经验的媒体人,出国读书前就在国内一家资深报业从事深度报道。读书时和我同校,私交还不错。
Y找我帮个忙。她导师的一位朋友,在英国一家名气震耳的媒体公司做专题,正好需要一个中国人帮忙,Y不是很清楚细节,大概就是要冒险做些卧底的事儿。Y想到了我。
初闻,很有些血液翻腾的烧灼酷感。我从小在部队长大,从来爱看的就是战争和反特片,对智勇双全的秘密战线英雄崇拜有加。从早年的《秘密图纸》到当今的《潜伏》,从中国的《保密局的枪声》到外国的007,我的眼神和心神总是那么专注。我基本不沾电视连续剧,痛恨它旧日婆娘裹脚布般,长长散荡着缺乏灵魂。前两年却挑灯夜战一集不落翻完了《潜伏》。看到余则成出门洒香灰的镜头,我不禁会心一笑。小时候,大院里基本不用锁门,我的小人书也不时失踪。少年的我就知道出门时在门上卡张小纸片啥的,有人偷拿俺的连环画,俺马上就能发现。哈哈。
再说,Y所提到的那家英国媒体,传媒业数得着的响当当的名号。
我拨通了Y导师朋友H的电话。电话那头的H,温雅的男声中透着英国人一贯的礼貌。因我是Y介绍来的,H也并不避讳地直奔主题。随着他话语的展开,我逐渐明朗了他专题片的方向和目的。
他们很早就在伦敦唐人街发现了一栋楼,观察良久,断定里面聚住了一大群身份可疑的人。
我要做的,就是伪装身份混进去,和那帮人同吃同住,看似不经意的聊天中,获取可疑人非法证据,通过身上藏匿的先进录音设备,将证据保留。入住时间大概一周,太短了怕引起怀疑,太长了怕不安全;入住理由可以编好,如学生毕业回国前的短期入住,或退房找房之间的空档期等等;入住有他们的线人引荐。
于是,想象中,身处龙潭虎穴,在一帮青面獠牙的恶鬼面前镇定自若。如同杨子荣般虎胆孤身,智斗群魔。待大军发起总攻痛歼群匪,红旗插遍万重山。吼吼。
H说了我会安全--屋外不远处有他们的人24小时监控,如有意外我按个键则立即有人出现。
于是,想象中,谍战中关键时刻总有意想不到的自己人出手相助。俺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报酬很丰厚,四位数以上。
需要简单培训,大约十天。内容从如何使用录音设备到应对不同情况林林总总。我知道,肯定不教打枪。
我好奇,那一大帮可疑身份的,都是些什么人?黑帮?贩毒?拐卖人口?江洋大盗?这些轮得到我来当前哨?而这些事情媒体不和警方打招呼就擅自安插劫道?
H说,那帮可疑身份者,极有可能是有组织的中国福建偷渡客。
哦,偷渡客,在英国从来都是一个特殊群体。不多说了,可怜又可气。可怜他们借债出门,离乡背井远渡重洋,一路磨难跑到英国打黑工还躲躲藏藏遮遮掩掩;可叹他们无视人家国家的法律,间或还做些诸如贩卖盗版碟等违法勾当,被英国社会所不齿。H痛说偷渡客对英国的害处,还说如果是有组织的就更应该打击和取缔。道理我当然明白。好吧,我承认我狭隘。他们怎么说也是我的同胞。且绝大部分的偷渡客,都是靠透支自身体力赚取微薄的工钱。让我亲手毁掉人家的生路,感觉还是不忍。H说这个专题准备了很长时间,就等着收官一战。当时想,他怎么不整点别的,如阿尔巴尼亚人贩卖女童来英卖淫,罗马尼亚小偷成行成帮在伦敦下黑手等。
于是,想象中,每天在一大群闷头卖苦力的黑工中,寝食难安地提防着,假装套近乎拉家常,套取偷渡来英事实,悄悄地按键录下,以便他日庭控铁证如山。可这感觉,怎的也不象杨子荣那般的孤胆斗智啊。
我问了一些技术问题。
首先,安全问题。万一我暴露了--不管是因为我的弱智还是对方的高智商所导致,我可以按键求助。可万一我还没来得及按键就被人家放倒了咋办?H说不会,唐人街人来人往,他们不敢下手。吃了灯草,说得轻巧。你监控的人在外边,我在里边,出点啥事,我立马没声儿了。外边过俩小时不见动静,我没准儿已经报销了。再说,如果真有黑帮背景,更是引火上身。哪怕我圆满完成卧底任务,将来事情曝光,一琢磨,没准儿我就被提溜出来,岂不被满城追杀?余则成虽身处险境,身后却有强大后盾。我这就一张纸糊的保护膜,利矛一飚过来,还不立马全身见红光荣挺尸。这安全措施太没底儿,我又没有李连杰以一当十的身手。
还有万一那个录音的小玩意儿背叛了我,我在里边还不干瞪眼浪费时间?
我在里面有接应吗?万一急事我怎么和外面的人联系?暗号?
有什么防身武器没有?迷魂喷雾剂?
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一半儿是真问,一半儿是好奇。H有时支吾其词难圆其说,有时说我要答应参与进来他才能露底。我的好奇终未能得到满足。我一开始就打定主意,这个忙帮不得。
劝说之下,看我坚决无意咬饵,H问有否朋友可以推荐。我敷衍着,想到还在大学读书的福建朋友F。我知道F肯定不会答应,他自己就有亲戚是偷渡客。我只央他给H打个电话应付一下,也算我在朋友Y面前有个交待。H后来要求F面谈,F没去。没喊我见面啊。估计知道我这会儿也就一渣儿没啥用了。记得这位自称资深媒体人的H说,若我能卧底帮了他这个忙,我就是他最好的朋友。切。倏地,我仿佛看见一层油膘,在水面上漂着,浪来浪去。虚滑得根本抓不住。
估摸半年后,伦敦媒体的头条新闻--唐人街偷渡黑工窝点被端,闻后心情复杂。林同鸟不同,人同行事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做事的方式和底线。或许后来有人愿意充当卧底端了这个窝。或为利,或为勇,或为他故。有一个华人就受雇于英国一家大媒体,冒充客户到唐人街的某某律师所暗访,录得证据,导致律所最后闭门,英媒也借机大肆报道。当然,苍蝇不叮无缝蛋。那家律所本身,也是猫腻厚厚。
媒体获取信息总会动用各种方法,其中也不乏欺诈。数字化科技的变革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也同时伴随着隐私受损的可能。默多克旗下的《世界新闻报》之窃听丑闻,侵入太多个人隐私,犯了众怒,引起民愤,终遭诛杀。
论媒体皇帝,传媒疆场纵横驰骋六十年的默多克当仁不让。
要说传媒业当前最大的新闻,怎能不提默多克旗下因窃听丑闻倒闭的《世界新闻报》。7月10日,拥有168年历史的《世界新闻报》在英国寿终正寝,成为传媒业最大的丑闻。
靠揭露丑闻起家,终又亡于丑闻。默多克焦头烂额,四面楚歌。一干要人被牵扯出来,连英国首相都得出来道歉;窃听揭发人霍尔又横尸家中;半道上还杀出虎妻邓文迪听证会上护夫之插曲;黯然停刊的小报在扑簌迷离的尸身上继续延燃新闻。八旬默老耄耋之年还得挺在风口浪尖上接受全球讨伐。
《世界新闻报》之所以引起公愤而倒闭,主因某些工作人员新闻职业操守欠当,为逐利采用窃听等手段获取隐私,干扰公众视线。
其实,传媒业界,除了正常的采访,利用窃听、偷拍、跟踪、甚至卧底等方式来获取报道所需的信息从不是什么新闻。
我在英国曾遇到一次被邀卧底的经历。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争议和麻烦,文中所涉媒体和当事人都以字母替代而隐去真名。
那年我刚修完硕士不久,还在整理一些课题资料。
收到毕业后即归国的Y发来的邮件加打来的电话。Y是有经验的媒体人,出国读书前就在国内一家资深报业从事深度报道。读书时和我同校,私交还不错。
Y找我帮个忙。她导师的一位朋友,在英国一家名气震耳的媒体公司做专题,正好需要一个中国人帮忙,Y不是很清楚细节,大概就是要冒险做些卧底的事儿。Y想到了我。
初闻,很有些血液翻腾的烧灼酷感。我从小在部队长大,从来爱看的就是战争和反特片,对智勇双全的秘密战线英雄崇拜有加。从早年的《秘密图纸》到当今的《潜伏》,从中国的《保密局的枪声》到外国的007,我的眼神和心神总是那么专注。我基本不沾电视连续剧,痛恨它旧日婆娘裹脚布般,长长散荡着缺乏灵魂。前两年却挑灯夜战一集不落翻完了《潜伏》。看到余则成出门洒香灰的镜头,我不禁会心一笑。小时候,大院里基本不用锁门,我的小人书也不时失踪。少年的我就知道出门时在门上卡张小纸片啥的,有人偷拿俺的连环画,俺马上就能发现。哈哈。
再说,Y所提到的那家英国媒体,传媒业数得着的响当当的名号。
我拨通了Y导师朋友H的电话。电话那头的H,温雅的男声中透着英国人一贯的礼貌。因我是Y介绍来的,H也并不避讳地直奔主题。随着他话语的展开,我逐渐明朗了他专题片的方向和目的。
他们很早就在伦敦唐人街发现了一栋楼,观察良久,断定里面聚住了一大群身份可疑的人。
我要做的,就是伪装身份混进去,和那帮人同吃同住,看似不经意的聊天中,获取可疑人非法证据,通过身上藏匿的先进录音设备,将证据保留。入住时间大概一周,太短了怕引起怀疑,太长了怕不安全;入住理由可以编好,如学生毕业回国前的短期入住,或退房找房之间的空档期等等;入住有他们的线人引荐。
于是,想象中,身处龙潭虎穴,在一帮青面獠牙的恶鬼面前镇定自若。如同杨子荣般虎胆孤身,智斗群魔。待大军发起总攻痛歼群匪,红旗插遍万重山。吼吼。
H说了我会安全--屋外不远处有他们的人24小时监控,如有意外我按个键则立即有人出现。
于是,想象中,谍战中关键时刻总有意想不到的自己人出手相助。俺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报酬很丰厚,四位数以上。
需要简单培训,大约十天。内容从如何使用录音设备到应对不同情况林林总总。我知道,肯定不教打枪。
我好奇,那一大帮可疑身份的,都是些什么人?黑帮?贩毒?拐卖人口?江洋大盗?这些轮得到我来当前哨?而这些事情媒体不和警方打招呼就擅自安插劫道?
H说,那帮可疑身份者,极有可能是有组织的中国福建偷渡客。
哦,偷渡客,在英国从来都是一个特殊群体。不多说了,可怜又可气。可怜他们借债出门,离乡背井远渡重洋,一路磨难跑到英国打黑工还躲躲藏藏遮遮掩掩;可叹他们无视人家国家的法律,间或还做些诸如贩卖盗版碟等违法勾当,被英国社会所不齿。H痛说偷渡客对英国的害处,还说如果是有组织的就更应该打击和取缔。道理我当然明白。好吧,我承认我狭隘。他们怎么说也是我的同胞。且绝大部分的偷渡客,都是靠透支自身体力赚取微薄的工钱。让我亲手毁掉人家的生路,感觉还是不忍。H说这个专题准备了很长时间,就等着收官一战。当时想,他怎么不整点别的,如阿尔巴尼亚人贩卖女童来英卖淫,罗马尼亚小偷成行成帮在伦敦下黑手等。
于是,想象中,每天在一大群闷头卖苦力的黑工中,寝食难安地提防着,假装套近乎拉家常,套取偷渡来英事实,悄悄地按键录下,以便他日庭控铁证如山。可这感觉,怎的也不象杨子荣那般的孤胆斗智啊。
我问了一些技术问题。
首先,安全问题。万一我暴露了--不管是因为我的弱智还是对方的高智商所导致,我可以按键求助。可万一我还没来得及按键就被人家放倒了咋办?H说不会,唐人街人来人往,他们不敢下手。吃了灯草,说得轻巧。你监控的人在外边,我在里边,出点啥事,我立马没声儿了。外边过俩小时不见动静,我没准儿已经报销了。再说,如果真有黑帮背景,更是引火上身。哪怕我圆满完成卧底任务,将来事情曝光,一琢磨,没准儿我就被提溜出来,岂不被满城追杀?余则成虽身处险境,身后却有强大后盾。我这就一张纸糊的保护膜,利矛一飚过来,还不立马全身见红光荣挺尸。这安全措施太没底儿,我又没有李连杰以一当十的身手。
还有万一那个录音的小玩意儿背叛了我,我在里边还不干瞪眼浪费时间?
我在里面有接应吗?万一急事我怎么和外面的人联系?暗号?
有什么防身武器没有?迷魂喷雾剂?
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一半儿是真问,一半儿是好奇。H有时支吾其词难圆其说,有时说我要答应参与进来他才能露底。我的好奇终未能得到满足。我一开始就打定主意,这个忙帮不得。
劝说之下,看我坚决无意咬饵,H问有否朋友可以推荐。我敷衍着,想到还在大学读书的福建朋友F。我知道F肯定不会答应,他自己就有亲戚是偷渡客。我只央他给H打个电话应付一下,也算我在朋友Y面前有个交待。H后来要求F面谈,F没去。没喊我见面啊。估计知道我这会儿也就一渣儿没啥用了。记得这位自称资深媒体人的H说,若我能卧底帮了他这个忙,我就是他最好的朋友。切。倏地,我仿佛看见一层油膘,在水面上漂着,浪来浪去。虚滑得根本抓不住。
估摸半年后,伦敦媒体的头条新闻--唐人街偷渡黑工窝点被端,闻后心情复杂。林同鸟不同,人同行事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做事的方式和底线。或许后来有人愿意充当卧底端了这个窝。或为利,或为勇,或为他故。有一个华人就受雇于英国一家大媒体,冒充客户到唐人街的某某律师所暗访,录得证据,导致律所最后闭门,英媒也借机大肆报道。当然,苍蝇不叮无缝蛋。那家律所本身,也是猫腻厚厚。
媒体获取信息总会动用各种方法,其中也不乏欺诈。数字化科技的变革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也同时伴随着隐私受损的可能。默多克旗下的《世界新闻报》之窃听丑闻,侵入太多个人隐私,犯了众怒,引起民愤,终遭诛杀。
前一篇:英国盛传贝克汉姆得女之内裤宝典
后一篇:伦敦北部发生严重骚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