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远:无聊的历史也胜过肉麻
(2009-05-31 20:47:10)
标签:
文化 |
分类: 评论陈远著作 |
感谢timeout的美女记者凌凌,她给我做了个访谈,让我这种古板的人得以在时尚杂志上露面。
TO:新书书名叫做《道器之辩》,感觉很哲学,能否简单解读一下你的观点?
陈远:书出版之后,这个书名被无数朋辈和长辈痛骂,说我装深沉。其实,并非是装深沉,这个书名代表了我的一种状态。形上谓之道,形下谓之器,我希望我的研究能够兼顾形而上和形而下。有个朋友为这本书写了篇书评,叫《器之不存,道将焉附?》。我觉得很准确地说出了我想表达的意思。对于我来说,这个书名很自然,就像我本来就应该叫陈远这么样自然。当然,对于读者来说,如果单看书名不看书的话,很可能会退而却步,不过,你看过书,应该知道书里的文章很好读。就像你和我成为朋友之后,才会知道陈远是个什么样子的人,而不是单从名字去判断。
陈远:为了偷懒,我开始的甚至想分成读、识、议、记,那样读者大概也都知道每个部分写了什么,但是想想人还是不能太懒,就在个部分的分类之前加了个“所”字。
TO:这本书可以说是全新角度的历史文化评述,你开篇代序也用四页在谈“历史有什么用?”,在这里同问这个问题,能否简要告诉读者,你认为历史何用?
陈远:谈这个问题很容易陷入“二律悖反”的尴尬处境:当你强调历史的功用的时候,历史就变成了附庸;但是如果历史无用,那么,搞历史岂不是很无聊?不过我觉得,无聊的历史也胜过作为附庸的历史,因为前者至少还有趣味,无聊也胜过肉麻。
TO:解读历史或文化总要和人有关,书中写的都是一些大师级的人物如冯友兰,梁漱溟等,以及蔡元培、熊庆来等等,你却本着“告诉你文化的真相”的角度?是指此前学界有很多误读?
陈远:有人说我有文化上的傲慢,所以这个问题我想回避。是否是“文化的真相”,读者应该最有发言权。
TO:你是1978年的,却和很多老年文化大碗相谈甚欢,怎么做到的? 了知识体系的构架,还有其他什么在起作用)
陈远:怎么做到的?我也不知道,大概是我比较有老人缘。
TO:你最有印象的访谈对象有?
陈远:你说好印象还是坏印象?我对每个接受我采访的师长都充满尊重和感谢,即使对拒绝我采访的长辈也是如此,不过也有并非如此的情况,还是让我卖个关子:还是保密吧。
TO:好像你曾跑去香港费尽周折把倪匡约了出来?讲讲那段采访故事?
陈远:没有那么夸张,不过倪匡是我中学时期的偶像,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会见到他老人家。去年我去中文大学访学,去看望了他两次。过程我在书中写过了。
TO:作为一位资深媒体人兼文化学者,你平时都看些什么书?
陈远:我有个比较极端的说法:购书如猎艳,读书如手淫。不是不愿意分享,而是觉得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这种比较私密的事,很难为情。
TO:《道器之变》书名略显深奥,书封包装也很简约不浮躁,你觉得现在都市人还有心境坐下来好好读一本这样的书吗?(你这本书希望遇到什么样的读者)
陈远:我不知道,书自有其命运吧。你要问我希望遇到什么样的读者,我当然是希望越多越好,最好中国人人手一册,那当然是白日梦,这又不是红宝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