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浪访谈之四

(2009-04-08 10:02:33)
标签:

文化

主持人 :听说你接下来一本书是关于口述历史,你好像一直在《新京报》也是做口述历史这一块。

  陈远 :有这个打算,之前我在《新京报》按照我自己的学术兴趣,做过几个口述的系列,但是在媒体圈子里,在学术界影响都有一些。当时我做的第一个题目就是寻找民国时期的那些文化名人后人,通过他们和自己父母的接触,去讲述他们的父母,当时有一个“名人之后系列 ”,最早的是梁启超,大概 30 多位人,我逐一去采访。我当时做这个系列的时候是在 2004 年 4 月份左右。

  主持人 :就开始做这个。

  陈远 :对,我开始做这个。国内的媒体几乎是没有做这个题材的。

  主持人 :之前都是一些学者在做这方面的事。

  陈远 :对,媒体做口述,在之前是比较少的,之前国内口述史这方面最早做的是钟敬文先生的儿子钟少华先生,当时我想写中间问的时候,联系钟少华,钟先生说你们在媒体上做的口述跟我们搞学术做的口述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不想跟你做口述。但是你做的口述我看过,做得还不错,我建议你找我妹妹聊。你这种方式,她跟你讲比较合适一些。后来我理解钟先生所说的媒体做和学术界做的不同,学术界做口述,因为北大也有一个“ 口述历史研究中心”,负责人是潘光旦先生的女儿,她跟我讲我们做口述历史都要有来处。我自己做一些研究,我自己写文章也会按这个要求去做,但是做口述,前面有过的我就不做了,一定要有新的材料,能够让历史更丰富。我想钟先生讲的不同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后来我看到有一些其它的媒体,我做完很久,我看到其它的媒体也做了这样一个系列,非常好。我看到就非常高兴。

  主持人 :说明媒体开始关注这一块。

  陈远 :对,而且它在抢救一些东西。做这个东西要耐下心来,在采访之前要做大量的案头工作,你要了解哪些东西是有过的,哪些东西是没有的。或要寻找好的采访对象,比如说有些采访对象就未必是最合适的。怎么讲呢?他和父母的接触非常少,了解很少,这就很难让他谈出东西来。

  主持人 :对采访对象有一个选择性。

  陈远 :有一个选择性。再一个他们对自己的父母非常了解,自己有书写能力,那样你采访他,基本上是无意义的,他自己就可以写,那就是为了做而做。当然我采访的大多数是自己有书写能力的,但是他们比较忙,顾不上这个事情。

  主持人 :就通过口述这种方式。

  陈远 :对,通过口述这种方式去做。

  主持人 :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只能和陈远先聊到这里,非常期待他下一本口述历史这一系列的书,希望网友能够关注陈远后面精彩的著作。

  陈远 :谢谢,谢谢。

  主持人 :谢谢各位网友的收看,谢谢陈远。

  陈远 :谢谢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新浪聊天之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