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宗璞:关于陈远先生文章的两点回应

(2009-03-09 09:56:13)
标签:

文化

分类: 读书

陈远按:前不久我写了一篇关于冯友兰先生的文章,因为写得时候过于相信自己的记忆力,没有查相关的资料,以至于文章中出现了两处错漏之处,宗璞先生看到拙文之后,给我写信称赞拙文,同时指出了文章中不确切之处。后来宗璞先生又撰文说明,文章发于《南方都市报》,现转载在此,并感谢宗璞先生的教正。

回应

 

  本报在2月15日刊发了陈远关于《实说冯友兰》一书的评论《被辜负的爱国心》。文章见报后,冯友兰之女、作家宗璞致信本报,对该文做出回应。———编者按

 

  《南方都市报》2月15日刊载了陈远的文章《被辜负的爱国心》,读后甚感欣慰。文中对冯友兰先生的行动做了剖析,指出冯先生具有真挚的爱国心,这也是上一代知识分子的特点。他们爱祖国的文化,爱自己的同胞,也爱生我养我的这一片土地,那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因为亲历了自己的国家在多年积贫积弱中备受欺凌,他们要建设自己的祖国,使之独立、使之强大。他们所想的不只是个人,而是整个国家、民族。陈文还指出,冯先生那一代的知识分子,爱国的理念并不和哪个政党执政联系起来。

 

  一个年轻人能够这样理解前辈学者是可喜的。

 

  所谓“我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国。”可以说是诗的语言,而不是现实的语言。谁能把整个中国带走?除非在梦中。

 

  可能由于作者的疏忽,陈文中有两处不确切的地方。

 

  季羡林先生曾为冯先生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大节不亏,晚节善终》。陈文将前四个字误为张岱年先生语。特此更正。季文后收入《冯友兰先生纪念文集》。题目已改为《生命不息睿思不止》。

 

  陈文后半部有关于“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的议论。我完全领会作者的好意,但是作者的前提是不存在的,需要更正。《三松堂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已收入能找到的冯友兰先生的检讨文字。绝对不存在“为尊者讳”、“子为父隐”的情况。

 

  在编辑《三松堂全集》的过程中,对于收不收检讨文字,有两种意见。一是收,一是不收,最后冯先生自己做出决定,采纳了蔡仲德先生的意见,收入检讨类文字,作为闰编。他的行为光明磊落,如日月经天,无可隐讳,也无须隐讳。蔡仲德一直认为无论编纂《全集》或者编写《年谱》,都要“信”字第一。他认为冯先生的遭遇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苦难缩影。他是从历史的高度、社会的高度来看,不为尊者讳。

 

  这种态度受到学界的高度评价。

 

  主张不收的学者认为检讨大多出于被迫,可以不算作者自己的文字,也毫无“隐”或“讳”的意思。

 

  近年有人造谣,说我们“为尊者讳”。书是摆在那里的,出版社有,各级图书馆有,书店也有,可以查阅。但此说依然有影响,可见说明真相的重要。

 

  我写文章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把事实真相写出来,留下来。以后我还要这样做,这是我的责任。如果我不这样做,我就对不起前人,对不起历史。

 

  虽然“子为父隐”与我无关,我还是认为孔老夫子的见解是合乎常情常理的。而认同这一见解的人,必定有一颗善良的心。□宗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