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娓娓道来  别开生面

(2008-07-21 16:36:47)
标签:

文化

分类: 读书

娓娓道来  别开生面

 

近年来,治学术史者越来越多,其中又以晚清民国为一大重点。原因说来简单,晚清之前的学人和学术,年代久远,面目模糊,很容易让人产生疏离感,而近晚以来的学人,以其相去不远,加之传闻甚多,比如王国维的自沉、章太炎的张狂、胡适的摩登、钱穆的信古,让人顿生亲近。

但细细分析,众多治学术史的学人,多以后来人的眼光,倒叙历史,所以历史才变得如此温顺和富有条理,学派的诞生、传承,在当时也许并非如我们后来看到如此条理分明,甚至也许是子虚乌有。而众多著作的陈陈相因,才让历史变得如此呆板。

在这样的关照下,我愿意把桑兵的《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看作我在这一领域中读到的最好的书之一。

其一在于严谨:学术史和“学人与学术”,看似相近,其实分别甚明,如作者所说“前者偏重于专门史的画地为牢”,“后者则力求破除分科治学的畛域”,由人而知学术,才好了解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对于学说的影响,由此来叙述学术的演变,虽然不如倒叙历史条理清晰,但是却更加接近历史的真实。从研究晚清学术的地缘与人缘,到我手中现在看到的这本《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在桑兵的学术路径上,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其二在于别开生面:以往叙述学术史,多以北京为中心,毫无疑问,北京是学术重镇之一,但是在民国这一阶段,随着首都不断的变迁,中国无论是政治、军事,还是经济文化,都曾经一度南移,东南学术也一度是中国学术的高点,而在今天的叙述模式下,北京之外的学术都被置于附庸的位置。桑兵的别开生面之处在于回到历史的现场,将东南学术以及南方学人与北方学人相提并论。以桑兵的理论解释,也非常好理解,桑兵身处中山大学,远离京都,在材料挖掘上,便利多多。

说点题外话,我对桑兵一直心存好感,早在四年前,桑兵出版《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在书中,桑兵以极大的勇气对中国百年史学发出了挑战,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国史学的“主要问题恐怕还是出在百年以来学风流弊,治史者越来越不会研究历史。所谓邯郸学步,反失其本。今人读史,常呈现一怪相,若不借助于后来外在系统,则几乎无法读懂材料,或者说不知材料有何意义。而一旦以后来外在系统为指导,又难免观念先行,肢解材料本身的联系与意思。也就是说,今人的问题意识,往往不从材料及其所记述的历史而来,而由后出外来的理论而生。”这样的勇气,我欣赏;这样的看法,我认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