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如果要为近几年的文化现象寻找关键词,“《论语》热”或者“儒学热”应当是最无争议的。在这一场一开始悄无声息到终声喧嚣的热潮中,有几个人粉墨登场,有几本书陆续出版。其中最副争议的,大概就是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
李零何人?北京大学教授。不过,引人注意的,不是他这一社会身份,而是他特立独行的姿态。上个世纪90年代初,李零在学术界为人所知是源于房中术与孙子研究;再晚一点,李零在《读书》上发表《汉奸发生学》,引发不小争论;再晚点,则是《放虎归山》,之前“一心想做学者”的李零在此时忽然想“放虎归山”——摆脱学术,自由自在地读书;再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李零出版《花间一壶酒》和《丧家狗:我读<论语>》。李零的特立独行在于,不偏左,不袒右,不看谁脸色,也不给谁面子。都说知识分子独立,其实知识分子比其他群体更爱扎堆,“文化圈”、“知识圈”,一个“圈”字,道出了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体没什么两样。此次李零读《论语》,说孔子是丧家狗,不给圣人留面子,不看圣人众多门徒脸色,并且振振有词:这是孔夫子自己说过的。
李零的方法,是回到原典,以训诂的方法解构、解读《论语》,按照他的说法是“考查词语,通读全书。按原书顺序,一字一句、一章一节、一篇一篇,细读《论语》。先参合旧注,梳理文义,再考证疑难,把全部细节过一遍。”李泽厚先生曾经提出“重建《论语》”的说法,李零这个较真的读书人在一片喧嚣的《论语》热中,做了最基础的工作。
谨以此向这个较真的读书人致敬,并将2007年度社科书颁给 《丧家狗:我读<论语>》。
几年前演艺界流行铁三角的说法:张铁林、张国立、王刚,现在在史学界也有铁三角:沈志华、杨奎松、高华,三个人研究领域相近,华东师大的冷战研究中心,就是以他们三位为核心;就研究方式和方法来说,三个人也颇为相近——都重视第一手的材料,日积月累地收集,孜孜不倦——这本是史学界老规矩,只不过近年来守这规矩的人少了,这三个人就更显得格外扎眼。
《中苏关系史纲》的作者中,占了学术铁三角的两位:沈志华、杨奎松。而另外的一位作者李丹慧,则是沈志华的夫人。一般来说,合作著史,颇为不易,难在作者之间对于历史判断存在不同认识,落笔自然难以呼应。但是《中苏关系史纲》则无此缺陷,与作者之间默契关系莫大。
判断历史研究著作良莠,标准很简单:要么有新材料,要么有新观点,要么有新方法。《中苏关系史纲》占了两条:有新材料,也有新观点。这也是史学界的老生常谈。人们说得多,做得少了。
而本报把2007年度历史传记图书版给此书,更是因为本书中涉及的这段历史,是对200世纪中国历史进程影响最大的双边关系之一,了解了历史,我们才好了解现在;了解了现在,我们才能把握好未来。
谨以此向本书主编沈志华致敬,并把2007年度历史传记颁给《中苏关系史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