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6名教授曾上百家讲坛
(2009-02-15 11:39:15)
标签:
杂谈 |
分类: 逸闻趣事 |
日前,本报关于《南大6名教授曾上百家讲坛》的报道迅速引起众多读者的浓厚兴趣:为什么家门口有人上了如此火的节目,他们就不知道呢?他们做了什么内容的讲座?也有像刘心武解读红楼梦、易中天讲三国人物那么精彩吗?昨天,这6名教授当中的董健在接受采访肘,向记者介绍了他眼中《百家讲坛》的过去和现在。
过去:吃亏在重学术
从反金庸,到评论金庸辞职,再到国内重大的戏剧事件,南京大学前文学院院长董健这个名字是经常出现在媒体报道当中,其大胆率真的发言为他赢得不少人气。但是,不管他所亮相的《百家讲坛》节目现在有多火,最终也没能让读者对他《从<牡丹亭>看戏剧的文化意义》的讲座有多深刻的印象。
董健告诉记者,当时经校方推荐,栏目组的人找到他们,只说是讲相当于一堂45钟的课,但那时由于强调学术、节目的精炼,所以很多内容就没办法展开,这样一来却是吃力不讨好,在可读性与普及性上就弱了很多
现在:演变成说书
在董健看来,《百家讲坛》现在已像说书一样,学术味淡了,演讲者往往漫漫而谈,非常随便,面对大众,在大家急需汲取知识的今天,这种方式的确有可取之处,“就像人每天需要养料一样,如果给他果汁喝,他当然喝得很舒服,但要是直接给他维生素吃,他就不那么愿意了。”
易中天的“三国”,阎崇年的“清朝十二帝”……对《百家讲坛》制作出的这些“果汁”,董健也是有看有评,“易中天能有自己的见解,也很客观,从他的讲座中的确能看出些道理和启发,像‘空城计’,他就指出,这只是一则艺术故事,历史中并不可能真有其事。”
相比之下,那个阎崇年就不那么客观了,认为其讲话慢条斯理的,不费劲,虽然比较适合观众的节奏,但是,其分析中却有着对皇帝的崇拜,对康熙经常用“中国历史上最好”等语言修饰,非常有煽动性,从而对观众造成误导。
对于孔庆东的“金庸武侠”,董健则笑称,金庸还远不能成为一门学问,但是,究竟研究什么东西,那是别人的自由,“你也可以说金庸怎样怎样,我也可以说金庸如何如何,只要研究的双方不互相对骂就行了。”
反思:学术情趣并重
据董健介绍,《从<牡丹亭>看戏剧的文化意义》是其研究的一个课题,从娱乐着手。
董健指出,作为传统名剧,《牡丹亭》达到了精神的娱乐,在表现柳梦梅、杜丽娘两人一见钟情,甚至发生了两性的结合时,汤显祖的表现手法是比较精神的,用了一段叫“花神舞”的场景。同时,通过分析杜丽娘入园、惊梦等细节。
董健认为好的戏剧,它的文化意义在于能通过扩大和优化人们的生活空间,丰富或诗化它的生活内容,来表现人的精神追求,以及这个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强烈的文化冲击力。
董健告诉记者,无论是时间和精力,他在这个课题上都投入了不少,但由于节目摄制就在南京大学的逸夫馆报告厅,下面坐的也都是中文系的研究生,他的讲课和平常并没什么不同,再艰涩难懂的地方,从下面也总能找到相应的反应。
一堂课就这么上了下来,至于这个课题如何研究的过程,根本就没办法铺展开来。
其实,这个过程中是有不少生活化、情趣化的东西,要是能一并搬给在座的观众,他们也一样不会有疲倦的感觉。
《百家讲坛》捧红了易中天等人,也极大程度地提升了其所在学校的知名度。
作为南京大学前文学院院长,董健指出,受学校传统影响,南大老师学风严谨,一般都比较内敛,也不追赶社会上时髦的东西,但他们的确应该努力把自己的研究往大众普及的方向上转变。
过去:吃亏在重学术
从反金庸,到评论金庸辞职,再到国内重大的戏剧事件,南京大学前文学院院长董健这个名字是经常出现在媒体报道当中,其大胆率真的发言为他赢得不少人气。但是,不管他所亮相的《百家讲坛》节目现在有多火,最终也没能让读者对他《从<牡丹亭>看戏剧的文化意义》的讲座有多深刻的印象。
董健告诉记者,当时经校方推荐,栏目组的人找到他们,只说是讲相当于一堂45钟的课,但那时由于强调学术、节目的精炼,所以很多内容就没办法展开,这样一来却是吃力不讨好,在可读性与普及性上就弱了很多
现在:演变成说书
在董健看来,《百家讲坛》现在已像说书一样,学术味淡了,演讲者往往漫漫而谈,非常随便,面对大众,在大家急需汲取知识的今天,这种方式的确有可取之处,“就像人每天需要养料一样,如果给他果汁喝,他当然喝得很舒服,但要是直接给他维生素吃,他就不那么愿意了。”
易中天的“三国”,阎崇年的“清朝十二帝”……对《百家讲坛》制作出的这些“果汁”,董健也是有看有评,“易中天能有自己的见解,也很客观,从他的讲座中的确能看出些道理和启发,像‘空城计’,他就指出,这只是一则艺术故事,历史中并不可能真有其事。”
相比之下,那个阎崇年就不那么客观了,认为其讲话慢条斯理的,不费劲,虽然比较适合观众的节奏,但是,其分析中却有着对皇帝的崇拜,对康熙经常用“中国历史上最好”等语言修饰,非常有煽动性,从而对观众造成误导。
对于孔庆东的“金庸武侠”,董健则笑称,金庸还远不能成为一门学问,但是,究竟研究什么东西,那是别人的自由,“你也可以说金庸怎样怎样,我也可以说金庸如何如何,只要研究的双方不互相对骂就行了。”
反思:学术情趣并重
据董健介绍,《从<牡丹亭>看戏剧的文化意义》是其研究的一个课题,从娱乐着手。
董健指出,作为传统名剧,《牡丹亭》达到了精神的娱乐,在表现柳梦梅、杜丽娘两人一见钟情,甚至发生了两性的结合时,汤显祖的表现手法是比较精神的,用了一段叫“花神舞”的场景。同时,通过分析杜丽娘入园、惊梦等细节。
董健认为好的戏剧,它的文化意义在于能通过扩大和优化人们的生活空间,丰富或诗化它的生活内容,来表现人的精神追求,以及这个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强烈的文化冲击力。
董健告诉记者,无论是时间和精力,他在这个课题上都投入了不少,但由于节目摄制就在南京大学的逸夫馆报告厅,下面坐的也都是中文系的研究生,他的讲课和平常并没什么不同,再艰涩难懂的地方,从下面也总能找到相应的反应。
一堂课就这么上了下来,至于这个课题如何研究的过程,根本就没办法铺展开来。
其实,这个过程中是有不少生活化、情趣化的东西,要是能一并搬给在座的观众,他们也一样不会有疲倦的感觉。
《百家讲坛》捧红了易中天等人,也极大程度地提升了其所在学校的知名度。
作为南京大学前文学院院长,董健指出,受学校传统影响,南大老师学风严谨,一般都比较内敛,也不追赶社会上时髦的东西,但他们的确应该努力把自己的研究往大众普及的方向上转变。
前一篇: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董健的三大谎言
后一篇:人体需要碱性水的34个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