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陶鼓
在众多的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一种器形,陶质的,或一头空,或两头空,专家经过研究,确定为陶鼓。
最早的陶鼓出土在辽宁小河西遗址,单面,喇叭形,距今一万多年。最大的陶鼓出土在陕西千阳沣头村遗址,陶鼓口径48厘米,高90厘米,腹径65厘米,距今4000多年。最多的陶鼓出土在辽宁红山文化遗址,牛梁河遗址出土陶鼓24件,胡头沟遗址出土陶鼓11件。器形为腰鼓形,有纹饰。出土陶鼓的遗址还有西部的大地湾遗址、马家窑遗址、东部的大汶口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其中彩陶占较大比例。附图
第二讲
出土铜鼓
1977年湖北省崇宁县出土一件铜鼓,高75.5厘米,鼓面直径39.5厘米,重42.5公斤。似一个横置的腰鼓,上面有马鞍形冠,下面有长方形座,通体阴刻云雷纹和由乳钉纹构成的饕餮纹。年代为商朝,距今3000多年。专家考证此铜鼓为国家最早的一件,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第三讲
鼓国
《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晋荀吴帅师伐鲜虞,围鼓---鼓人告食竭力尽,而后取之。克鼓而反,不戮一人,以鼓子鸢鞮归。”《国语-晋语》记载:“中行伯既克鼓,以鼓子苑支来。”注释:苑支既鸢鞮也。以上两部权威史书证明春秋时期有一个鼓国,在晋国(今山西)周围,并被晋国所灭。
第四讲
玉鼓形器
陕西漆沮天子珍宝馆收藏有一件玉鼓形器,高4.5厘米,上面直径3厘米,下面直径3.2厘米,整体呈腰鼓形,中间有一个穿孔,鼓身浮雕一具神面纹,似展翅飞翔的人,两只圆眼,翅膀形眼眶,宽鼻梁,横条口。见图
仅从纹饰看,此鼓形器当为良渚文化神器。经把玩,此器呈浅黄色,润滑细腻,宝光熠熠,神气十足。
第五讲
《山海经》记载
以上陶质和玉质鼓形器的出土和发现,是很有学术价值的,它向学术界发问:鼓形器的始作俑者是谁?有什么背景呢?《山海经》作出了回答。是书《大荒东经》云:“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威五百里,以威天下。”《山海经》记载了一个战鼓故事,黄帝取东海夔兽的皮,制作了一面鼓,鼓槌是雷兽的骨头,击鼓,鼓声传五百里。“以威天下”,证明此鼓是战鼓。
第六讲 考识
1.鼓形器的发明者是谁,无从得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是源于古人的生活需要,或威慑野兽,或愉悦族群。
2.黄帝时期,鼓得到大发展,并用于战场。
3.中国姓氏起源有一种以职业为姓的,上古一定有制鼓业,并以鼓为姓。经过长期发展,形成鼓国。
4.东南沿海地区,制鼓业比较发达,有鼓业,也有鼓族,鼓族以鼓形器为图腾。鼓族的源头是黄帝族,黄帝以玉为兵,鼓族以玉鼓为标识。
5.良渚文化的玉鼓形器证明他们是黄帝后裔,传承着黄帝文化。
6.从鼓形上看,红山文化鼓与良渚文化鼓相似,所以可以判定他们是一类文化,即黄帝文化。
7.大汶口文化是一面鼓,可以判定是另一种文化,笔者认为是炎帝文化。
8.两种鼓形遗址的交错,反映的是炎黄文化的融合和更替。
小结。研究上古历史,必须从古籍、古物两方面入手,两方面考识,缺一不可。这就是中国考古学必走之路。以上就是鼓形器的考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