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孟楫
孟楫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206
  • 关注人气: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炎黄遗址否定《史记》所谓的炎黄之战

(2023-06-10 07:51:32)
标签:

杂谈

       黄帝研究,《史记》是必须一读再读、百度不厌的文献。读多了,其记载的真实与虚伪也就洞若观火了。如《五帝本纪》的第一句:“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就是对错参半。黄帝是少典的儿子是对的,黄帝姓公孙就错了。公孙作为姓氏,源于西周爵位制度的产生与实施,黄帝比西周早几千年,怎么会姓公孙呢?黄帝是姬姓始祖,人人皆知,司马迁将其改为公孙,实在是匪夷所思!
       再读《五帝本纪》发现,司马迁笔下的黄帝功业几乎就是“二战”,一战炎帝,二战蚩尤,整段约一百六十字,关键字是:“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史记》这么说,究竟是对是错呢?笔者研究的结果竟然也是对错参半,前边的错,后边的对。笔者研究的路径依然是二重证据法。
       先看旧资料。
       中国古籍历史,有两个节点,一是先秦,古籍基本掌握在王公贵族或士人手里。二是汉后,秦始皇焚书坑儒后,汉朝人重新搜集、整理,使古籍面貌大变。所以,先秦古籍与汉后古籍有着明显的差别,炎黄之战就是典型一例。先秦古籍基本没有炎黄之战记载,现逐一去看:
       一、《山海经》。夏朝著作。1.是书记载的黄帝历史有十几篇,炎帝历史有三四篇,如果历史上存在炎黄之战,它是一定记载的,但是《山海经》没有一字一句的记载。2.是书记载了黄帝之战,是黄帝与蚩尤的战争。是书《大荒北经》记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3.是书《海内经》上文记载“炎帝之孙伯陵”,下文记载“黄帝生骆明”,同时记载炎黄,却不言之战,证明没有其事。
       二、《逸周书》。西周著作。是书卷六《尝麦解》记载:“昔天之初,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宇,少昊以临四方,司上天未成之庆。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河,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炎帝管理国家,设置了二卿制度,任命蚩尤管理内政,少昊管理外务。不料蚩尤篡权了,赶走了炎帝,又争战在涿鹿一带,天下都乱了。炎帝很害怕,就联系黄帝出兵,抓住了蚩尤,在中冀杀了他。之后,由少昊执政,天下太平,“至今不乱”。是书不但没有炎黄之战,而且是炎黄联合,击败蚩尤。此记载基本与《山海经》一致。
       三、《尸子》。是书卷下记载:“黄帝斩蚩尤于中冀。”同《逸周书》。
       四、《战国策》。是书《秦策一》记载:“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擒蚩尤,尧伐欢兜,舜伐三庙,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战国策》是记述战争的史书,它列举的九项历史大战中,有炎帝伐补遂,黄帝擒蚩尤,就是没有炎黄之战,这是非常耐人寻味的。
       五、《庄子》。其《胠箧》记载:“然而黄帝不能致德,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庄子是反战人士,就把黄帝与蚩尤的战争归罪于黄帝,是偏激的。如果他知道黄帝与炎帝还有一战,能不口诛笔伐吗?
       六、《孙膑兵法》。是书《见威王》记载:“昔者神戎(农)战斧遂,黄帝战蜀鹿,尧伐共工,舜并三苗,汤放桀,武王伐纣---”。孙膑作为军事家,熟知历史战争是基本功,但是,在他列举的历史战争中没有炎黄之战,只有炎帝战斧(补)遂、黄帝战蜀(涿)鹿,值得反思。
       七、《黄帝四经》。马王堆汉墓出土。是书《五正》记载:“黄帝于是出其锵钺,奋其戎兵,身提鼓枹,以遇蚩尤,因而擒之。”此文前面,记述黄帝是被劝说后才出兵的,与《逸周书》相同。
       八、《左传》。是书记载:“偃卜之,曰:遇黄帝战于阪泉之兆。”《左传》具有崇高的史书地位,它记载黄帝有阪泉之战,而没有之战对象,就为后世留下腻断空间。
       九、《国语》。是书《晋语》记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国语》也是史书权威,先秦士人的必读教科书,它记载黄帝、炎帝异德,“用师相济”,就为后世的理解留下空间。如今人将“济”注释为“挤”,虽然荒诞不经,但也反映了炎黄之战的产生是有它的社会基础的。
       除《史记》外,记载炎黄之战的古籍还有《贾子新书》《淮南子》等,都是汉代著作,应该属于西汉人的想象、腻断,既没有师承,也没有出处,谓之荒诞不经,倒是贴切。
       再看新资料。
       首先要确定的是黄帝、炎帝的考古学遗址。黄帝遗址已经明确,即仰韶文化史家类型,证据有大量彩陶葫芦瓶、勾云形玉佩、c形玉龙等。寻找炎帝遗址也无外乎标识学、历史学。标识学是:《左传》言:“炎帝氏为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炎帝氏族的标识是火。火是什么样子呢?《考工记》曰:“火以圜。”火就是以圆圈纹饰表示。《白虎通》曰:“炎帝者,太阳也。”炎帝的“火纪”,也用太阳纹饰表示。故此,上古时期的火状纹饰、太阳纹饰均可以与炎帝联系起来。
       搜上古“火纪”纹饰,一下子就找到了大汶口遗址,该遗址有著名的八角太阳纹,描绘在精美的红陶上,毋庸置疑的火纪标识。历史学是:《国语》言:“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二人既然是同胞兄弟,二人的时代也就不会相差太大。黄帝遗址仰韶文化史家类型是距今6300年至6000年,大汶口遗址早期年代是距今6300年至6000年,二者年代极为吻合,《帝王世纪》记载:“神农氏,姜姓也。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陈,复徙鲁。”炎帝的原址在宝鸡(陈),后迁徙到山东(鲁)。《山海经》记载:“有北齐之国,姜姓,使虎豹熊罴。”山东最早的国家是北齐国,姓姜,有虎豹熊罴文化。《山海经》记载的“四鸟文化(虎豹熊罴)”国家还有白民国、蔿国、中荣国、思幽国、黑齿国、玄股国、三身国、先民国、叔觸国等,这么多国家信奉一种文化,证明他们有血缘关系。大汶口遗址专家一致认为,大汶口遗址早期为仰韶文化,同黄帝遗址文化雷同。再看民俗学。明代《阙里志》记载:“周代鲁城归德门外,今村名犁铧店者,神农试耕之所也。”“神农试耕之所”将炎帝开发山东的历史记载的一清二楚。“火纪”纹饰与古籍记载证明大汶口遗址实为炎帝遗址。
      再看炎黄之战, 个别学人认为,黄帝遗址的大量二次合葬墓为战争包括炎黄之战所致,若此,大汶口遗址墓葬也应类同,结果大汶口遗址专家的回答是:“大汶口遗址早期墓葬,贫富分化还不明确,多人合葬墓反映了氏族成员之间血缘纽带还相当牢固。”多人合葬不是战争导致,二是血缘导致,从而否定了炎黄之战一说。大汶口早期墓葬情况与古籍记载十分吻合。《越绝书》曰:“昔者神农之治天下,不贪天下之财,而天下共富之。”没有贫富分化,不就是“天下共富之”吗?炎黄二帝虽然同处于六千年以前,又是兄弟,但是在墓葬明器上区别还是较大的。
       《山海经》记载:“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东海属于炎帝范围,东海的夔牛皮,黄帝拿去做鼓,证明黄帝氏族与炎帝氏族一致保持着交往,且不说黄帝祭祀泰山,就是一件兽皮,也不忘交流。黄帝遗址出土了大量陶鼓和大型陶鼓,应该与《山海经》记载遥相呼应。
       小结。先秦古籍并没有炎黄之战的记载,汉朝人在搜集、整理上古史时,添加了不少个人想象和腻断,炎黄之战就是突出一例,在二重证据法面前,其虚假的面目,还是容易辨识的。最后再反问一句:如果存在着炎黄之战,还是三战,少昊怎么能在东海呆下去呢?炎帝怎么会成为三皇之一呢?战国人怎么会自称“炎黄之后”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