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有一种玉器,被业内称为“太阳神”,器形为冲天双角与人体跪姿的结合。它的最初面世在1996年,北京瀚海拍卖公司秋季拍卖会拍卖成交一件红山玉器,高7.7厘米,成交价242万元,冠名为“太阳神”。见下图。
太阳神玉器虽然被归于红山文化,但是,在红山文化遗址里从来没有出土过,而是在民间时有发现,地域属于红山文化区域,由此被业界认定为红山文化玉器。资料显示,此形玉器还存在于故宫博物院、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河南山海砗磲博物馆等单位。据说太阳神名称出自一位台湾学者,砗磲馆学者予以否决,认为是炎帝形象。笔者认为,两者的命名是有共同性的,炎帝崇拜太阳,以太阳为图腾,所以,如果是炎帝,称之为太阳神也说得过去。不可理解的是太阳神玉器既没有出土遗址,还没有文献记载,二无文物要得到社会认可是困难的。幸好,关中地区发现了“独角神”玉器,在造型上,两者有联系,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似乎可以破解太阳神。
独角神是关中藏家收藏的一种玉器,玉质为碧玉,硬度很高,晶莹温润。器型为独角怪与人跪姿的结合。有两件,器型都较小,一件高5.9厘米,一件高6.6厘米。大件的器形是:奇形怪状的头部,又长又阔的嘴,脑后一只角,额前一个圆。下部为人的跪姿。如果藏家将此器命名为太阳神,理由会更充分:怪物额前的大圆,完全可以理解为太阳。见下图。

藏家为什么没有命名为太阳神呢?因为还有一件同质同类的玉器,没有了半圆形“太阳”,但是仍然有独角,证明独角有普遍性。所以,以独角命名才是科学的,准确的。见下图。

与太阳神玉器最大的区别是:独角神玉器有地点,关中北部;有记载,《山海经》多有。如西山经的“狰”:“有兽焉,其状如赤豹,五尾一角,其音如击石,其名如狰。”还有“驳”。如《北山经》的驩疏、鶫鶫。如《海内南径》的兕等。除独角兽外,《山海经》还记载有四角兽,如《北山经》的浑,“其状如羊而四角”。如《东山经》的駀駀,“其状如马,而羊目、四角、牛尾”等。既有独角,又有四角,就是没有双角。《山海经》记载唯一能与太阳神双角联系起来的是无皋山神,“其神状皆人身而羊角”。羊角是两只,但是是弯曲的,而不是冲天的。《山海经》记载独角、四角、羊角,偏偏没有双直角,是值得深思的。
更为不解的是《山海经》记载的独角神不仅有名,还有形,更有实物!如上图的虫身独角神。其《海内经》记载:“南方有赣巨人,人面长唇,黑身有毛,反踵,见人笑亦笑,唇蔽其面,因即逃也。”赣巨人长个人脸,嘴唇特别长,一笑,整个脸就是一个嘴唇的模样了。看上图的独角神,是不是只有长阔的嘴唇而没有脸呢?脸到哪里了,《山海经》说:脸被嘴唇挡住了(唇蔽其面)。当独角神玉器赣巨人被二重证据法证实的时候,我们是否有点晕眩的感觉,四千年前的记载(山海经),六千年的玉器(独角神),邂逅于今天,是不是比什么都神奇!
明眼人一看,太阳神玉器和独角神玉器就是一类的,它们的上部抽象,下部具象;上部奇形怪状,下部为人的跪姿。《山海经》说:“有神焉,人首蛇身。”由人的脑袋和蛇的身躯结合,就是神。毫无疑义,由怪物的头脸和人的下肢结合,也是神。按《史记》记载,它起源于黄帝,黄帝以怪物祭祀。
作个小结吧。关中的独角神玉器被《山海经》所证实,红山的太阳神玉器又被关中的独角神玉器所证实,它们同属于黄帝文化,独角神在前,太阳神在后,它们都是黄帝文化的使者,负责向后世人讲述黄帝文化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