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中的北地
一、
《汉书》。①卷二十八《地理志》第八下记载:“北地郡。秦置。县十九。马领、直路,沮水出西,东入洛。灵武、富平、浑怀、灵州······洛水出北蛮夷中,入河。泥阳,莽曰泥阴。”秦朝实行郡县制,有北地郡,下辖十九个县。所辖范围在今天的陕西渭北及甘肃东北。地理标识沮水、洛水则位于今天的渭北。其中的泥阳县,即今天的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②“秦地。于天官东井、舆鬼之分野也。其界自弘农故关以西:京兆、扶风、冯翊、北地、上郡、西河、安定、天水、陇西······。”《汉书·地理志》在阐述秦地时,列举了所辖的郡地,其中有“北地”。这就是说古人在记述地名时,可以带建制级别,也可以不带。所谓的北地,就是北地郡。③“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汉书》在阐述秦地的民俗民风时,再一次提出北地及其地理环境,即今天的陕西中部与北部。
一部《汉书》,三次记述了北地(郡),明确了它的出处、地理位置及风俗习惯。应该说,《汉书》记载是北地的源头,也是而后两千年间北地一词的源头。
二、《晋书》。①卷十四《地理》记载:“始皇初并天下,惩乂战国,削罢列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三川、河东、南阳、······雁门、上郡、陇西、北地、汉中、巴郡、蜀郡、黔中、长沙,凡三十五郡,与內史为三十六郡也。”在概述中,《晋书》列举了秦朝设置的三十六郡,其中有北地,位于第30,处于上郡(今陕西北部)、汉中(今陕西南部)之间,将其地理位置框定在陕西渭北。②“北地郡。秦置。统县二,户二千六百。泥阳、富平。”晋朝时,北地郡,辖二县。一个泥阳,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一个富平,今陕西省富平县。两县一北一南,接壤连界。
三、《隋书》。卷24地理上记载:“华原,后魏置北雍州,西魏改为宜州。又置北地郡,寻改为通川郡。”华原,即今天的陕西铜川耀州区,曽为北地郡政府驻地。凡北雍州、宜州、北地郡、通川郡等历史建制,均指该地。
四、《旧唐书》。卷十八《地理志》记载:“邠州。隋北地郡之新平县,义宁二年,割北地郡之新平、三水二县置新平郡。武德元年,改为豳州。”邠州,今陕西省郴州市。新平,今陕西彬州市一带。三水,今陕西旬邑县。以上均市县位于铜川市西部,毗邻。又记载:“宁州。隋北地郡。武德元年该北地郡为宁州,领安定、罗川、襄乐、彭原、新平、三水六县。”宁州,今甘肃省宁县,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北地郡为宁州,所辖区域沿袭秦朝,但没有耀州、富平。三水(旬邑)与铜川接壤。作为行政建制,北地郡自唐代以后即没有再设置。
五、明代《耀州志》。乔三石撰。是志《凡例》记载:“秦汉置北地郡,其属县亦有泥阳、富平之名,考其地在灵武弋居间,自魏文帝(220-225年)始徙北地於祋祤。”祋祤,即今天的铜川市耀州区,汉代为祋祤县。又载:“后魏太武时(424-427年),又徙北地郡於宜君县。自太武以后,守北地者,如梁祐、刘藻、唐永、侯恕之类。”宜君县即今天陕西省宜君县,隶属铜川市,是又一个北地郡政府驻地。是志第一卷《地理志》记载:“耀州。魏文帝徙北地郡於祋祤,晋改祋祤为泥阳,徙富平西南十五里怀德城,俱隶北地郡。后魏初,自泥阳徙北地郡於东南通川古城。罢泥阳、富平。后又徙北地郡於宜君县界。”详细地阐述了北地郡政府驻地的迁徙,有祋祤、泥阳、怀德城、通川城、宜君县等。
乔三石,名世宁,号三石。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进士,累官至河南参政、四川按察使。所撰《耀州志》为明朝陕西县志中八大名志之一,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六、《同官县志》。明代。“附录:永平六年(63年),卢水胡反,北地太守死之。都尉张光避戍马栏山,贼围百日不解。梁王彤遣司马索靖将兵救光,光得还长安。按,靖即北地太守湛之子,父子并有功北地。”明代的《同官县志》附录了该县汉代的一件大事,卢水的胡人反叛了,北地的太守索湛战死,其子索靖带兵救援,将都尉张光救回长安。同官,即今天的铜川市。马栏山在铜川市西北。长安即今天的西安市。此记载证明北地在明代时的地理概念是广为人知的
。
七、《乾隆同官县志》。卷之一。①“秦地,于天官东井、舆鬼之分野也。其界自弘农故关以西,京兆、扶风、冯翊、北地、上郡、西河皆属焉。”至清代,北地在秦地,依然是志书的必载。②“雍州。唐书天文志:东井、舆鬼、鹑首也,主三辅及北地、上郡诸地之分。”北地与雍州密不可分,华原曾为北雍州。③“唐书地理志之域,汉三辅:北地、上郡及弘农、陇西、五原西。”北地与京师密不可分。
自《汉书》,至清代县志,正史中北地的记载是必须的,必然的,连篇累牍的,也是明确无误的。那么,北地在其它古籍中又是怎样的呢?
第二节
其它古籍记载的北地
一、《方舆纪要》。卷五十二。①“《一统志》:‘关中有事,终南其必争之险也。后汉建武二年,赤眉大掠长安,乃引而西,自南山转掠,城邑入安定、北地。’”②“洛水。洛水源出庆阳府合水县北二十里白于山。《汉志》云:洛水出北地归德县蛮夷中。”③“富平县。西北至耀州七十五里,属北地郡。”④“三原县。西至耀州九十里。西魏置三原县,属北地郡。”⑤“耀州府。魏晋时,属北地郡。魏文帝分冯翊之祋祤置北地郡。晋北地郡置泥阳,即故祋祤也。后魏置北雍州,西魏改宜州,又置北地郡。”⑥“祋祤。永康初,东羌先零围祋祤,即此。魏以泥阳县寄治祋祤,因置北地郡。而改县曰泥阳。元魏亦曰泥阳县,仍属北地郡。”⑦“同官县。后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改为县,属北地郡。”⑧“邠州。汉为右扶风,安定、北地三郡地。”⑨“三水县。大业初,州废。县属北地郡。”
《方舆纪要》为明朝遗老顾祖禹历时三十年所撰,成书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具有浓厚的历史军事地理学特色。其记载的北地既多又详实,是判断北地一词的历史标识。
二、《梦溪笔谈》。北宋沈括撰。卷三《辩证一》记载:“水以漳、洛名者最多。······洛中有洛水,北地郡有洛水,沙县有洛水。”沈括说,叫漳水、洛水的河流最多。比如洛中有洛水,北地郡有洛水,沙县有洛水。此记载说明在宋代,虽然没有了北地郡建制,但是,北地郡仍是一些文人记事常用词,概念也十分清楚。有洛水的北地郡肯定是今天的陕西渭北。
三、《癸辛杂识》。宋朝文人笔记。文字有:“北地赏柳。焦达卿云:‘鞑靼地面极寒,并无花木,草长不过尺,至四月方青,至八月为雪虐矣。’”宋代文人中,有把极寒的地方称为北地的,但是,这北地有一系列的标志,如“草不过尺”“八月雪虐”等。从这些标志看,就是长城以北以西地区。
第三节
民间的北地
民间的北地,有家谱、碑刻等载体。这里主要看看碑刻的记载。①《魏文朗造像碑》,时间:北魏太武始光元年(424年),碑文中有“北地郡三原县”刻字。该碑现藏陕西省铜川市药王山碑林。②《吴树兄弟造像碑》,时间北魏。碑文中有“北地太守”刻字。该碑现藏药王山碑林。③《杨向绍造像碑》,时间:北魏景明元年(500年)。碑文中有“北地郡”刻字。该碑现藏药王山碑林。④《仇臣生造像碑》,时间:北魏正光五年(524年)。碑文中有“雍州北地”刻字。该碑现藏药王山碑林。⑤《曹全碑》,时间:东汉中平二年(185年)。碑文中有“北地太守”刻字。该碑出土于明万历初年(1573年)陕西省合阳县。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碑刻,是官方、民间记载大事的重要载体,民间碑刻则是时代文化、历史细节的重要反映。数以十计的民间碑刻均记载的“北地”,反映了北地一词的普遍性、深入性。
第四节
北地郡详解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北地郡为秦始皇三十六郡之一,它的命名不是无根无据、信口开河而来的,它既是历史文化的折射,也是时代文化的反映。
其一,北地郡是首都概念的延伸。秦始皇定都咸阳,围绕都城咸阳,就衍生了一系列的地名。如“內史”,所辖区域就是京师之地,具体范围包括四十余县,有今天的陕西咸阳、商洛地区。如“上郡”,今天的陕西省北部绥德一带。上者,上部也。陕西地形北部高,中部低,陕北就成为咸阳首都的上部之郡。北地郡处于咸阳都城的北部,是首都的北地,所以就冠以北地郡。
其次,北地郡是地理方位的反映。《晋书》卷十四《地理》云:“汉祖龙兴,革秦之弊。三內史者,河上、渭南,中地也。武帝改河上、渭南、中地以为京兆、冯翊、扶风,是为三辅也。”汉高祖时,设立內史,下辖三个郡,河上郡、渭南郡、中地郡。汉武帝时,将这三个郡改为三辅。这里的河上、渭南、中地显然是源于地理方位。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一个中地郡。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汉灭雍国,设置了中地郡,隶属內史,辖区包括长安、户县、咸阳,直至渭北的旬邑、彬县。这里的中地,显然源自秦代的北地。中地,可以理解为中央之地或首都之地。中地与北地,是孪生的关联词。秦汉时期,脱离了首都(京都)是不可以建立中地、北地这样的区域行政建制的。汉初,铜川市属于內史河上郡。
其三,北地郡本义。明代《同官县志·序》曰:“同(官),长安北鄙下邑也。”同官,是长安城北郊的下属地区。北鄙是北地的演化,北郊是北鄙的演化,北地的本义就是北郊,在首都的北郊设置一个官府,就是北地郡。民国《同官县志》卷二《绪言》云:“同官,古属雍州,秦隶內史。”“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置祋祤县,属左内史。”“隋京兆府。”“明改为西安府。”“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耀州为散州,县属西安府。”两千年时光是漫长的,但是,铜川作为西安属地的建制却没有改变,或者是首都直属,或者是郡府所辖。
第五节
曹昭的北地
曹昭所说的北地,究竟是北地郡,还是北方,通过推敲《格古要论》全文,还是可以得到正确答案的。第一,古物鉴赏的学识要求。古玩鉴识,离不开学习和实践。学习要有师承,实践要有环境,曹昭具备了这两点。《格古要论·序》曰:“余自幼性本酷嗜古,伺於先子之侧,凡见一物,必遍阅图谱,究其来历,格其优劣,别其是否而后已。”曹昭从小就是古玩迷,父亲鉴赏古玩时,他就站在一旁。只要见到一件,他就查阅各种资料,追溯来历,考证好坏,辨别真假后才放手。对一件古玩要“究其来历”,能不究其产地吗?
第二,《格古要论》中产地繁多。如江南、营丘、蔡州、彭州、汝州、利州、肇庆府、万州、未央宫等,数以百计。一本书中,出现大量地名,起码证明地名是鉴识古玩的一个重要素质,也证明作者必须具备很强的地理知识。
第三,北地与北方。《格古要论》卷下《古窑器论》曰:“柴窑出北地。”“汝窑出北地。”《格古要论》卷中曰:“定铁,出甘肃北方。青黑色,性最坚燥。北方多用此铁作利刃。”“玛瑙器。玛瑙多出北方,南藩、西藩亦有。”在专著中,曹昭使用了北地、北方两词,就知道两者是不同的概念,北地就是北地,北方就是北方。曹昭在不同的古玩中使用不同的北地,或北方,就将两者混为一谈的认识完全排除掉了。
第四,《古窑器论》。《格古要论》中对于古瓷器的论述,是精到、详实、缜密的。如记载汝窑瓷,有“薄甚”二字。记载“古建器”,则有“体极厚”“少见薄者”的论述。古代建盏的“极厚”,我们都已经见到,而汝窑的“薄甚”,又谁能解释清楚呢?对今人来说,这不是又一个汝窑瓷器之谜吗?《格古要论》记载“古定器”则是:“宣和正和间最好。有紫定,色紫。黒定,色黑如漆。土俱白。其价高如白定。俱出定州。”将宋代定窑瓷器表述的全面、准确。有白定,有紫定,有黒定。胎土白色。紫定、黑定的价格高于白定。宣和正和年间的最好。各色定瓷都出于定州。定州,即今天的河北省定州市。按地理方位说,是北方。但是,曹昭为什么不说是“北地”“北方”呢?显然,这些用词是不妥的,不准确的。
第五,职业坚守。从《格古要论·序》中可以看出,曹昭从“自幼”到“老至”,都是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地“嗜古”,而且警惕“目之未识”,这样的著述态度,会粗枝大叶、张冠李戴吗?不会的,更何况曹昭是一生好古的收藏家啊。
结论。1.北地是古代中国地理学历史学基本概念,源远流长,它记载在众多的古籍里古代石刻里。2.《格古要论》的北地、北方同时出现在一本专著里,各自的概念是明确的。北地,即北地郡范围。北方,即长城以北或以西范围。3.《格古要论》的北地指的是今天的陕西渭北铜川一带,这里长期是北地郡地域。4.古代中国,唯有名瓷出产的“北地”就是北地郡。因而,《格古要论》所言的“柴窑出北地”“汝窑出北地”就是柴窑瓷器出产在北地郡、汝窑瓷器出产在北地郡,现代考古学已经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