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周墓、中山国墓山形器分析。从现象上看,一是器形宏伟,二是数量多,三是可以持举。从本质上看,这些山形器具有神圣性、标识性。中山国研究专家将其确定为中山国国徽是正确的。中山国的山形器是国徽,那么,周墓中的山形器也应该是国徽。芮国墓出土的山形器就是芮国的国徽。它们同形,同墓,同置,也必然同质。
五、黄帝权杖(玉兵)、周墓、中山国墓山形器分析。相同处:1.器形相同,都突出了山形的地位。2.都是持举标识。3.都有云纹装饰。古籍记载,诸侯六翣中有“画翣”,就是以云纹为装饰的。中山国墓出土的山形器,下部镂空图形,有专家释读为鸟形纹,其实,那是典型的云形纹。4.周墓中的翣,还有“戴璧”“戴圭”“戴羽”“戴绥”等规制,黄帝权杖的山形下部边缘各琢磨三个角形坠,两者的用途是一致的。5.都具有神圣性、标识性。相异处:1.质地不同,权杖为玉质,周墓、中山国墓为铜质,都是贵重质地。玉质更贵。2.年代不同。黄帝权杖(玉兵)为红山文化时期,周翣为周代,中山国山形器为战国时期。黄帝权杖(玉兵)早得多。3.数量不同。黄帝权杖(玉兵)是唯一的,周翣、中山国山形器数量较大。
六、山形器揭秘。中山国遗址考证,专家们揭示了山形器的秘密,在出土的文物中,有一组陶俑:一个陶人,在拜谒一组山,从而得出中山国人是崇拜大山、群山的。他们崇拜山,就以山为国徽。中国古代有“古今一也”“时移俗同”考证法,用此法论证周墓中的山形翣,也应该是山崇拜的产物。用此法考证黄帝权杖(玉兵)的山字形,也应该是山崇拜的产物。
在中国古籍中,关于山的记载比比皆是,如《禹贡》第一句:“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大禹时期,高山就是祭祀对象。如《山海经》就分《山经》《海经》两部分,《山经》里又分《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为山立经,就是最大的山崇拜。如孔子名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同样是对山的敬仰或崇拜等,举不胜举。
七、黄帝权杖(玉兵)的学术意义。1.黄帝是中国山崇拜的人文始祖,他将山形象与“云纪”结合,设计、制作出了他的权杖,以凸显权杖的神圣性、权威性。2.黄帝的山崇拜源于他生活的处境。《禹贡》曰:“雍州。荆岐既旅,终南、惇物,至于鸟鼠。”这里的荆、岐、终南、惇物、鸟鼠都是山、山脉、群山。笔者考证惇物山就是陕西境内的北山——子午山。黄帝既出生于此,也葬于此。3.黄帝之后,山形器就成为黄帝氏族的标识、传家宝,周墓主多为姬姓就是铁证。此时的山形器已由山崇拜之物,转变为祖先崇拜之物。4.中山国国君不是白狄人,而是正统的黄帝嫡亲。他们不仅忠实地高举着黄帝部族的国徽,更是继承了黄帝的“圣工”精神,制作了大量的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品。5.黄帝权杖(玉兵)的面世,将周墓翣、中山国徽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具有相互印证、相互补充的巨大作用,时间跨度5000多年。6.黄帝权杖(玉兵)的出现,印证了两千多年前的古籍《越绝书》是可靠的历史书,是一部信史。7.黄帝权杖(玉兵)的出现,证明了黄帝确实建立了大一统的国家体制,国家已经有了领导核心。8.黄帝权杖(玉兵)出现在陕西,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黄帝活动的主要区域在陕西、在关陇、在雍州、在北方。9.黄帝的权杖(玉兵)既然出现在陕西,那么,黄帝的都城是否也在陕西呢?伏羲都陈(蓝田上陈?),炎帝都陈(宝鸡),黄帝之都也应该在陕西。这一点,有学者认为西安的杨官寨遗址就是黄帝都城。但是,遗址发掘中,没有发现玉器、大量的玉器,这个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笔者发现,玉器是决定遗址等级的关键文物,有玉器,高等级的玉器,才可以将遗址确定为帝王级、都城级。10.黄帝权杖(玉兵)呈现的山字形,与文字“山”极为一致,既象形,又抽象,这似乎在证明黄帝造字的历史记载等。
总之,黄帝权杖(玉兵)的面世,可以告诉我们许多许多,我们要格外珍惜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