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君子之所爱

标签:
视觉/图片海峡两岸竹林文人君子杂谈 |
不久前代表主办方主持了“海峡两岸竹刻艺术交流”活动中的研讨会议,研讨会在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崭新的会议厅举行,与会者包括了上海和台湾的竹刻艺术家和该学院师生共上百余人。
目前台海局势的发展令人欣慰。一位台湾竹刻大师在“竹刻艺韵”竹刻观摩展现场对我说了一句令我感动的话:“台湾和大陆的竹子,它们生长的DNA是完全一样的”。意喻了海峡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情谊。我在开场白中引用了这句话,我接着说:“两岸竹刻家的作品虽然在风格和形式上不尽相同,但大家的文化内涵却是相同的,这就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而古往今来的中国文人,都将竹子的挺拔潇洒和坚韧中空视为谦逊、品直、高尚和具有傲骨的象征。”
在座的两岸竹刻家们不住地点头称是,大家都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会议大厅内的和谐气氛非常的发人感慨:我们早就应该坐在一起、聚在一起了!
而我对竹之高风亮节,早就情有独钟,在被文人墨客捧为雅致的“梅、兰、竹、菊”中,梅虽然也具有坚忍的性格,但与兰和菊同样带有女性意味,略显优柔。与她们对应,竹应该是最具男性刚强气质的,同时不失清雅风度,正是我所崇尚的“君子”形象。
魏晋时期以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为代表的风流名士,因不满暴政,乃逍遥山林,谈玄醉酒,长歌当哭,不与统治者合作,世称“竹林七贤”。在历史上被传为佳话。
松树也具有高雅坚强的特质,但“竹林七贤”为什么没有成为“松林七贤”?我以为竹林和竹子更符合君子们的情感世界。这种“魏晋风度”的文人情怀,对后来的中国人影响甚远,到了宋代,著名文豪苏东坡甚至还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说。
fangyang原摄图片
我的回答是:在我的眼中,没有任何一种其他材质的艺术品能比得上竹刻那样富有文人味道。
也许我的说法不免偏颇,但竹子、竹林、竹刻,君子之所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