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雪域瑰宝》西藏文物展
2012.4.10. --
2012.6.28.
广东省博物馆三楼展厅
造像是佛教神灵的象征,是信徒观修佛法、皈依佛法、供奉神灵的直接对象。造像主要有泥塑、石刻、木雕、骨雕和铜铸。早期以泥塑和石刻为多,其次为金铜造像,晚期以金铜造像最具代表性。
西藏雕塑艺术具有多源的艺术风格,其时空跨度大,题材丰富、造像风格复杂纷繁。一方面充分展现了西藏雕塑艺术的地域特色和卓越成就;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西藏雕塑艺术与中原汉地、中亚、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等诸多佛教流传地域之间雕塑艺术的密切关联。
▽释迦牟尼坐像 16-17世纪
此佛像面目典雅端庄,蓝发高髻饰宝珠,高鼻深目,双目低垂,双耳垂颊。

▽密集金刚像 15-16世纪
密集金刚是佛教无上密的一位本尊神,是因汇集密乘道果全部要义之法本尊而命名。此密集金刚由主尊佛和明妃双身像组成,象征智慧与方便的结合。造像特别讲究装饰艺术,而这恰恰也是藏族传统审美价值取向在本土造像艺术风格当中的具体展现。

▽不动如来像 13-14世纪
不动如来属于五方佛之一。此尊造像属于典型的西藏本土造像流派“噶当利玛”,也就是13世纪前后噶当派时期盛行的造像艺术。

▽金刚空行母像 13-14世纪
空行母右手高举金刚杵,左手当胸托举象征生命无常的颅碗,身挂人头璎珞,佩戴项链、手镯、臂钏等相应饰品;右腿弯,左腿踩踏外道徒,以示其威猛。此造像为一次性铸造而成,其胎体比较厚重,材质精良,做工细致,工艺精美,时代特征明显,属于13世纪西藏本土造像艺术中的典型作品。

▽十一面观音头像 17-18世纪
十一面观音是大悲观音化身像之一,观音正前方三层面为静相,右方三层面为半静半怒,左方三层面为怒相,第四层一面为笑相,最上层为无量光佛,共五层十一面。此件为十一面观音像的第四层忿怒明王头像。虽然它并不是一件完整的塑像,但其造型独特,做工十分精细,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白度母像 18-19世纪
白度母是因其肤色犹如皎洁的月光而得名,是藏传佛教里最受崇拜的度母之一;象征着诸佛之法力与尊严,尤其象征用女人置身成佛。因此,在西藏壁画、唐卡、造像或其他艺术题材中白度母的形象经常可见。此外,白度母、无量寿佛与顶髻尊胜佛被尊奉为长寿三尊,经常以组合形式出现。

▽纳诺空行母像 15-16世纪
纳诺空行母亦称金刚红瑜伽女,是藏传佛教各大宗派当中释迦派修持的一位女神。此尊空行母一面二臂,赤身裸体,佩戴骷髅冠、人头璎珞等六种银质愤怒装饰。右手执金刚钺刀,左手举盛满鲜血的颅碗,仰面吸吮,表情威严,在单瓣莲花座上右腿伸,左腿屈,分别踩压大黑威德(缺失)与时轮相女,其身后为银质镂空火焰纹配饰,整体造像做工精致,工艺精美。

▽四臂观音像 13-14世纪
观世音菩萨象征一切如来大慈本性,以慈悲跟平等照见一切有情,度化一切众生,被尊奉为西藏的保护神,深受广泛信仰。

▽大成就者像 17-18世纪
大成就者为长期修行密宗获得正果之人,最常见的有古印度八十四位成就者。他们身份各异,经历有别,故事妙趣横生,形象怪异。此尊大成就者,头发盘结,表情凶悍;身挂头骨,大腹突前,右手执胫骨号,左手执颅碗,坐于莲花之上,其写实造型独具特色。

▽十一面观音坐像 14-15世纪
阿里扎达县托林寺出土,这种扁形擦擦较少见。“擦擦”为是梵文音译,指一种小型脱模泥塑。佛像、佛塔和经文是擦擦的主要表现内容。佛教认为,制作擦擦具有与塑造和绘制大型佛像、佛塔一样的功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