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五月的某一天,我踏着杭州城东南元宝街的青石板,依着高达10米多的黛顶粉墙,走进了“江南第一豪宅”的深宅大院,也走进了十九世纪末“红顶商人”胡雪岩家族幽深的生活历史。


高大空敞的轿厅,华贵气派。轿厅的整体梁架结构据说全是用古银杏木制成,比故宫用材还讲究。轿厅一角,置放八抬大轿。

穿过上悬清同治皇帝御书的“勉善成荣”的门廊进去,仿佛置身于一个大迷宫。



明廊暗弄,庭院天井,亭台楼阁,朱扉紫牖,雕门镂窗,假山叠石,小桥流水。百狮楼、融冬院、怡夏院、延碧堂、载福堂、和乐堂、清雅堂无处不奇。



砖雕、木雕、石雕、灰塑无品不精。紫檀、酸枝、楠木、银杏、南洋杉、中国榉无材不珍。



(背景链接)
胡雪岩,生于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家素贫,年弱冠,入钱肆习贾事,以诚谨闻。”在钱庄当学徒出身的他,办事勤快,能言善道。后经营生丝、茶叶、开办典当铺,开设阜康钱庄,创办胡庆余堂国药号。他还经营粮食、房地产,甚至进出口军火。
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胡雪岩的资产已达2000万银两以上,田地万亩。他耗巨资,占地10.8亩,开始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安居工程。《清代七百名人传•胡光墉传》记载:胡雪岩修建“第宅园囿,所置松石花木,备极奇珍。姬妾成群,筑十三楼以贮之。”









胡雪岩为人忠厚,人情通达,眼光敏锐,手腕圆活,富有人情味和豪侠气。当时丝茶贸易为洋商所操纵,中国商人受排挤,而蚕农受到严重的伤害。胡雪岩有感于此,便出资2000万两银四处收购生丝。最后竞争失败,胡雪岩损失利银1000万两,折本银800万两。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胡雪岩因经营失败,钱庄倒闭,家资罄尽,负债累累,被革去道员职衔。之后一年多,他便忧愤而死。
胡雪岩死后,故居遭遇多变,开始抵押给朝廷大官文煜,后来卖给创办浙江兴业银行的蒋家,成为上海、杭州兴业银行的柜台。中间又屡经变迁,文革后期,故居成了大杂院,除了厂房,还成了家属宿舍,最多的时候住进了135户人家,成了当时典型的一墙门大宅院。 (背景资料摘自网络)



20世纪末,杭州市政府动迁了居住在这里的138户居民及单位,用老材料修旧如旧,花了6000余万元,用了1年多时间,将这所住宅修复。

收集雨水的大铜缸,可做消防用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