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的“小美人鱼”雕像、捷克查理大桥的“幸运”浮雕、卢森堡的“金色女子”像、黎巴嫩阿希雷姆国王的石棺、埃及法老的遗物、罗丹的“青铜时代”雕像……这些世界各国“国宝”级的宝贝,如今不远万里,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在上海世博园,我有幸与他们其中三个零距离亲密接触。
丹麦馆白色的螺旋形建筑内,早已闻名遐迩的“小美人鱼”雕像静静地伫立在放置了1000立方米海水的池中,这次参加上海世博会是她近百年来首次离开家乡。

“小美人鱼”塑像由丹麦雕刻家艾里克森根据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于1925年创作,这件丹麦国宝命运多舛,在历史上屡遭破坏。尽管如此,重生之后的“小美人鱼”依然成为丹麦的象征。
这次“小美人鱼”远渡重洋,丹麦馆还特意将她从8271公里外的哥本哈根来到上海的全过程拍摄下来,在馆内以纪录片形式播放。同时,为了让家乡人能时刻看到她在上海的情况,当地政府在哥本哈根港口专门设立了一块多媒体大屏幕,将“小美人鱼”塑像现场展示的动态图像实时传输到大屏幕上。



参观丹麦馆可以步行也可以骑行,在这个双螺旋形的建筑里分有人行道和自行车道。自行车在丹麦是一种普遍使用的交通工具,为了提倡环保的出行理念,丹麦馆为参观者准备三四百辆丹麦的自行车,你可以骑车从地面盘旋到达12米的高度,又盘旋而下回到地面。



捷克馆的外墙是美丽的古城布拉格旧城区的地图,馆内门口的右侧就是捷克馆的“镇馆之宝”,从布拉格查理大桥上拆下的两块青铜浮雕。
查理大桥横跨在伏尔塔瓦河上,数百年来,它与布拉格人同命运共患难,曾四次遭洪水淹没,多次被侵略者铁蹄践踏。查理大桥上每个雕像都有一段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圣约翰雕像,“幸运浮雕”便是这座雕像基座上的铜板浮雕。传说一名牧师因拒绝向国王泄露王后忏悔的内容,被国王扔进伏尔塔瓦河,就在他被河水淹没的一刹那,天空奇迹般地出现5颗灿烂的星星。于是人们相信,只要摸一摸他雕像下的浮雕就能获得好运。
站在捷克馆内的圣约翰雕像前,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环绕在圣约翰头上的5颗闪闪发光的金星。雕像基座上的两块铜板浮雕便是从布拉格运来的真品,分别刻画了圣约翰被士兵扔下大桥,以及王后向圣约翰忏悔的场景。


以下这两张照片是我去年在布拉格查理大桥上拍的圣约翰雕像和基座上的“幸运浮雕”真品。今年去布拉格的游人运气不好,摸到的已经是“幸运浮雕”的复制品了。


捷克馆里还有一个被称为“捷克明珠”的“万花筒”球形屏幕。它是一款非常炫目和高科技的展品,通过25颗“明珠”让人看到来自捷克的25个经典场景,包括捷克人最骄傲的世界级发明之一,隐形眼镜;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名作《自新大陆》;具有600余年历史的天文钟等等。

在卢森堡馆的门外,矗立着一尊金光闪闪的“金色女子”雕像,这位身着战袍的少女微微欠身,手举橄榄枝圈,仿佛在欢迎每一个前来参观的人们。

“金色女子像”是卢森堡国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的卢森堡艺术家Claus
Cito先生,在1923年创作了这座女子雕像来纪念在一战中牺牲的卢森堡志愿军。这座备受大家珍爱的国家建筑物象征着自由和国家主权。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纳粹占领时期,“卢森堡金色女子像”被纳粹侵略者推倒并部分损毁。二战结束后,雕像的残存部分也不知所踪,直到1981年才被再次发现。为了重塑雕像,一场全国性的募捐活动自发兴起,1985年,“金色女子像”重新矗立在卢森堡市宪法广场上。如今,这座“金色女子像”第一次走出卢森堡的国门,长途跋涉9755公里来到了上海。

作为欧洲的“绿色心脏”,卢森堡向来十分重视环保问题。卢森堡馆的建筑材料都是钢、木头和玻璃等可回收材料,能源的回收再利用也将成为可持续发展城市的一个典范。卢森堡馆就像一座壁垒,把中世纪的塔楼包围其中,周围郁郁葱葱的开放式“森林”则由葡萄园组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