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到布尔诺,不能不提一个人,那就是中国读者熟知的捷克裔作家米兰·昆德拉。这里,是米兰·昆德拉的故乡。1929年4月1日,他在这里出生,长大,读完高中后前往布拉格查尔斯大学求学。
对于捷克的内心神往,该是因为那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从初读时的懵懵懂懂到后来被深深吸引,被主人公那丰富深邃而又压抑的精神世界所吸引,进而开始对作者的人生经历产生了好奇并探索……米兰·昆德拉,这位带根的流浪人,精神世界的漂泊者就这样悄悄地走进了我的心里。
来到布尔诺,来到米兰·昆德拉的故乡,我却丝毫找不到这位作家在这里生活过的痕迹。相反,在koblizna
街我看到了莫扎特的塑像,1767年到1768年,音乐天才曾在这里住过;在奥古斯汀修道院,孟德尔博物馆就建在里面,这位遗传学学者曾在这里一边作修士,一边作豌豆的杂交实验。然而,有关米兰·昆德拉在这里的一切,似乎都消失了……
我不甘心,在自由广场找到长椅上坐着看书的两个学生模样的女孩,我问她们:“劳驾,能告诉我米兰·昆德拉的旧居在哪儿吗?”“米兰·昆德拉?”俩女孩有些面面相觑,其中一个像是忽然想起什么:“哦!你说的是那个、那个……”“作家”“对,作家。可是……不知道啊……”。女孩对帮不上我的忙有些不好意思,她又有些好奇一个外国人会对她所不知道的本地典故感兴趣,无奈我的英文太烂,否则真要给她们扫扫盲不可。当然,这不能怪捷克的年轻人孤陋寡闻,在我看过的关于米兰·昆德拉的资料中有这样的介绍,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长期禁止发行米兰·昆德拉的作品,虽然后来解禁了,但米兰·昆德拉是个记仇的人,硬是不卖捷克语版权。《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直到2006年才在捷克出版,这时已是此书问世22年之后。而中国的读者远比捷克人幸运,早在1987年,韩少功由英文转译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就已经面世。

找不到米兰·昆德拉的踪迹,我继续在布尔诺城里游荡。和东欧的其他城市不同的是,布尔诺的老城新城划分的不是很明显,它的老城区较小,还掺杂着一些现代建筑,但与旅行者有关的一些古迹景点则比较集中紧凑,也就是在几个街区的范围内,基本上步行都能到达。
耸立于老城西面小山丘上的史皮尔伯克城堡,建于13世纪,向来为国王的住所,更扮演了重要的防御角色,18世纪被改建为军事要塞和监狱,囚禁了许多不同国家反奥匈帝国的囚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还被占领此地的纳粹作为监狱之用,目前已设立博物馆开放给民众参观。

圣彼得与圣保罗大教堂是布尔诺最显著的地标,从城内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看到它那两个高耸的哥特式尖塔。圣彼得与圣保罗教堂重建于19世纪后期,原址为布尔诺的城堡,由旧教堂改建而成。这个教堂的传奇故事起源于中午11点的钟声。
相传17世纪的时候,一名瑞典将军夸下海口在正午12点攻陷布尔诺,否则撤兵。眼看布尔诺就要沦陷,守着大教堂钟塔的老人在11点时敲响了12下钟声,而瑞典将军并没有觉察,以为已经12点了,便遵守诺言撤兵了。从那一天起,布尔诺的圣彼得和保罗大教堂每天上午11
点都报时为正午。










老城的中心是自由广场,这是个不规则的四边形广场,一列有轨电车从南向北驶过,轨道将广场一分为二,东边广场有建于17世纪的纪念柱,西边广场伫立着几块大石头和一个圆盘喷泉,这里是布尔诺的主要繁华区,也是游客、市民们休闲聊天的聚集地,周围有许多商店、咖啡店和餐馆。



通往包心菜广场的斜坡

包心菜广场(Zelny Trh)是布尔诺一个好玩又有趣的传统露天市场,是最能展现地方特色和风情的地方。
第一次逛到这个广场是在晚饭后,略带斜坡的小广场上空空荡荡,广场中央的矗立着一座巴洛克式诗坛喷泉,很像是乱石中的一个岩洞,上面还有三个皇帝的雕像。这座喷泉完成于1690-1695年间,由维也纳建筑师Jan
Bernard Fischer z
Erlach.设计。这里离我们住的酒店只隔着两条街,初初我以为这不过是布尔诺的另一个广场而已,只是不明白它为何取名为包心菜广场。没想到第二天一早,当我带着老爸老妈重游广场,我一下子惊呆了,一夜之间整个广场仿佛变了一个样。数十个摊位围着广场摆成了一个圈,各种鲜花水果蔬菜,应有尽有,五彩缤纷又生意盎然,我和老妈兴奋地加入了挑挑拣拣的人群里,不一会儿就收获了一堆新鲜水果。
当地人告诉我们,这个市场在13世纪时就已经出现,如今是布尔诺最热闹的一处出售鲜花蔬果的市场,只在早上营业。传说以前每到圣诞节时,喷泉池里还会有鲤鱼游出供小贩们售卖呢。






最后贴几张布尔诺老城街上的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