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漫步在有着2300多年历史的古城阆中,随意叩开古街巷一扇扇厚重的双扉兽环木门,徜徉在原汁原味的古建筑街院里,无论是张家小院、蒲氏宅第还是孔子第76代孙的孔家大院,都能体味到那里处处散发着的古老的文化气息。
蒲氏宅第是四川省唯一倒插门式、原汁原味的古民居,为明代商人所建,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四重门形成一个“商”字形街门,呈串珠式三进庭院布局,宅内厅堂高大,格局古朴典雅,门窗雕饰华美,天井花园花木飘香,充分展现川北古民居风韵。







关于“倒插门”式的民居是什么意思,有些朋友很好奇,我找到一篇文章,详细的阐述了阆中古民居构造和建筑手法,摘选其中一段如下:
“阆中民居在平面布局及空间组合上都有明显的中轴线,平面形式多为庭院式或廊院式,单独一个院落可成一户,也可沿中轴线布置数重院落,形成了多样性的空间组合。
由于宗教思想和封建礼教对民居建筑的影响,阆中民居的中轴线上多布置堂屋、神龛、敞厅等主要房间,但轴线之外则用厢房、连廊、围墙等次要建筑根据具体情况围合成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四合院,构成较为内向的建筑空间。而其中不拘一格的院落层层相套,有抑有扬,加上小至一、二平米的采光天井,既增加了住宅中的空间层次感又凭添了几分生活情趣。
但不论住宅的内部空间多么丰富、住宅外的街道走向如何,阆中民居中的堂屋正房都始终保持着座北朝南的方向,这是因为建造者采用大门位置前后左右变化的方法以适应街道的不同走向。于是便自然地产生了正面入口、侧向入口及所谓“倒插门”的后入口等多种入口形式及平面类型。
阆中民居中最常用的手法是通过大门、二门、三门等多层大门予以转折导向,使居住部分远离街道,避免噪音的干扰。如不能通过多层大门的转折达到堂屋座北朝南的目的,就使用侧向入口或“倒插门”的形式。例如:蒲氏宅第建筑北面临街,为保持堂屋向南,就在整座住宅的侧面设大门及通道,此通道可直接到达后院,使房屋前变后,减少了街道对主要房间的干扰,这种入口及交通的组织形式民间称为“倒插门”。边通道与住宅中的横向通道相连,有机地联系了前中后三院。堂屋、正房背向街道,面向庭院,环境幽静。厨房左侧设小天井,既解决了厨房采光和通风的问题,又使得堂屋前的通道有了一个缓冲空间,不会让人有局促的感觉。整个建筑空间层次丰富,庭院大、中、小结合,天井和庭院的巧妙布局使建筑中无一死角房间。”
(摘自:邵亚 罗萍嘉《阆中民居》)
加载中,请稍候......